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中国农村报告:城镇化非真正改革(2)

2014-07-06 19:29:18 作者: 凯雷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2、现在政策好,就是富不了

“三村行政村”位于河南省郸城县李楼乡,包括郝楼、张巩庄、小李庄三个自然村。310户家庭,1715人。土地2200多亩,除去宅基地,可耕地1780亩,人均一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油菜、辣椒等。三村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差,土地肥沃,黑河从村前流过,其支流郝河断流后,在河道上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池塘。三村位于从前的郝河边,旧称郝河沿。

三村种植最多的是小麦和玉米,除去种子、肥料、人工外,小麦亩产600-800斤,玉米亩产1000斤左右。留出口粮和饲料,刨掉成本,按当地小麦价格1.22元/斤,玉米售价1.04元/斤计算,每年每亩能赚500-600元。有的家庭地多些,有的家庭地很少。1979年按人头分地后,后来出生的人口就没了地,只能种祖辈、父辈的地。去年由于气温高,辣椒白化,一片片的辣椒地约有上百亩绝收。辛苦劳作一年不但没有收成,投入的种子、化肥,人力、地力全都化作乌有。

村里人想致富,干部带头搞副业。原村主任张秀行大儿子从山东学习种蘑菇,娶了山东媳妇,盖大棚种蘑菇,投资三十万元,被乡里充分肯定并作为典型观摩、考察。不巧一场难以预见的大雨,把地势较低的蘑菇大棚淹没泡透,投资打了水漂。村书记郝祥诚带头贷款搞砖场、买汽车,可泥路烂不能走。头几年政府同意出资修路,这二年又说让村民集资修路。眼看修路无望,只好忍痛赔钱卖掉汽车,把砖场挖成鱼塘,欠下几万元的债务慢慢还。小学校长郝家银和郝楼村村长郝家乾是兄弟,校长女儿农校养殖专业科班毕业,回乡搞肉鸡养殖,建鸡场,买鸡苗、饲料、防疫、打针,谁知闹禽流感,所有鸡被扑杀。第二年借钱继续养鸡,能借钱的都借来,又闹禽流感,血本无归。至今欠有40万元的欠款无力偿还。

村里无村办企业,仅张开见夫妻一家个体户,坚持生产养殖蛋鸡。两个鸡舍,各7000只蛋鸡,机械化喂水、喂料,自动化除粪设备,95%的鸡产蛋,日销售1400斤蛋,有专人专车收蛋。但现金进来就出去,购饲料花了大量的卖蛋钱,几年辛苦下,现欠贷款二十万,还欠村民的玉米没付钱。他说养鸡不如外出打工挣得多,而且很累心,如果给他重新选择的机会,他是一定要出去打工的。

村干部深陷债务,以至于农民群众也缩手缩脚,至今村里没有致富的带头人。村民郝祥启不甘受贫困,包了20亩地种辣椒、青椒和娃娃菜,除辣椒外收成还不错,可是收获后也很烦恼。成口袋的娃娃菜眼瞅着烂在地头,菜钱还不够人工和运费,在夸他的娃娃菜好的同时,露出无奈和伤感。村里的劳力用工价很低,尤其是妇女,每场(四小时)10元钱,即每天20元。人均不到1亩地,三村容纳不了多少种田的人,地里干活的都是妇女、老人和孩子。农忙时壮劳力也会回家帮忙,通常一年两次。

村里富裕人家都是外出打工挣钱。外出打工者占到村里劳动力80%以上。从盖的楼房、装修水平就能看出家底的厚薄。张巩庄有个搭灯光舞台的队伍,逐渐带动起全三村的伙伴们。他们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为著名明星演唱会搭舞台,少则十几人,多则二十多人加入到他们的行列,直接或间接地富裕了一些家庭。每年过了大年初五,去南方工厂打工的女孩子成群结队。工厂工资相对稳定,还有带新员工进厂方面的奖励,更加大了女孩子结队外出的规模。男劳力通常到北方做建筑工,每年基本上也是成规模的。正月十五以后,家里就剩下老人、妇女、孩子和狗。

村支书说“现在政策好,就是富不了”。近几十年,没有上面领导来村里。时逢开春多雨时节,道路泥泞、坑洼不平,我们走访了三村一些在家务农无法外出打工的农户。郝家喜家,儿子病故,儿媳患肿瘤,两个孙女、一个孙子未成年,60多岁的老两口养活一家六口,十分辛苦;郝家田,一个本分的庄稼汉,外出打工出意外,炸伤了面部,双目几近失明,无法外出打工,家里两个儿子刚上小学,一家人过得很艰难;老支书张秀党,66岁,儿子外出打工失去了联系,丢给他四个未成年的孙子、孙女,无力养活;张开芳双目失明,大女儿患糖尿病,妻子靠卖油条挣点钱应付全家生活开销,两个未成年的女儿不得不辍学,以确保小儿子还能上学读书;张秀财,63岁,身子硬朗,妻子患脑萎缩症常年卧床不起,他必须每天为无法自理的老伴儿喂水、喂饭、翻身,还要照顾孙子、孙女。

以务农为主要收入,家庭无劳力外出打工,或因孩子多、年令小,还有年老多病者,几乎都是贫困户,这在中国农村具有普遍性。三村重点贫困户有九户,生活困难、无法摆脱困境的家庭有17户。贫困家庭主要源于:老年无子、五保户;重病、大病、伤残,丧失劳动能力;家庭主要劳力死亡、离异、失踪等;照顾重伤病人、未成年孩子、老人,无法外出打工;孩子上中学、大学导致家庭贫困;投资失败导致返贫……我们走访村里重点贫困户,多是因重病、伤残导致丧失劳动能力。他们都拿到低保,每月60-90元不等,参加医疗合作的可以报销40%,尽管对于他们得病的花销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村民(包括较为“富裕”的)都热切希望得到帮助。但如何以农村现有的条件、仅有的劳动力,找到摆脱困境的方法,让他们能走上减少贫困的路子?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新站镇“李香铺村”。淮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华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在此建都长眠,炎帝神农继之建都兴业,是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然而周口地区在河南属于最穷的三个地区之一,淮阳县为国家级贫困县。

李香铺行政村距离淮阳县城25公里,平原地区,交通方便,但经济并不发达。农作物种植单一,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这个村的显著问题也是贫困。留在村里的人可以依靠自己地里打的粮食维持生活,但没有钱。全村清一色姓李,汉族,只有两个倒插门。共有288户,1300人,人均约一亩地。村里大田种植小麦、大豆,秋季有玉米、红薯。如果没有天灾,除去种子、农药、化肥的开支,一茬地年收入700-800元就不错了。5亩地可收入4000元,不算工钱。算工钱就是亏本。现在地表水都干了,打井10米没有水,要打到15米深。按出来人说话,他们那里还是“原始农业”。种大田政府有补贴,一亩地115元,直接打到农户的卡里,包括种子、肥料的费用。抗旱的时候,每亩还另外补贴5元。从种子站买种子,都是杂交品种,只要产量高,农民就会种,不区别是否是转基因。

农民主要依靠自己耕种,少数家庭养几只羊,还担心被偷走。他们彼此之间没有合作。村里没有企业,有一个60多亩地的养鸡场,是外人租地办的,不属于这个村所有。村中40-50%为劳动力,学生毕业后到70岁以下都算劳力,大约600人。其中一半劳动力外出打工,特别是年轻人都出去了。外出者分散,从深圳到北京都有,在北京卖菜的就有40人左右。外出打工者大都从事低技术的工作,收入不高,但与每年只有很少现金收入的务农者相比,打工者收入比留在村里,还是好了很多。每人年收入一万至两万元或更多。多年的积蓄被用来盖房,据说要占到总收入的80%。在当地,10多年的房子就被认为是过时的老房子,需要盖新房了。

村里的贫困家庭有20多个,大都一贫如洗。即使养了3000只鸡的一户农民,因为孩子上学,没有打工者,家里没有一件像样家具和工具。有病人的家庭、老年人的家庭,有子女也得不到帮助,则更是艰难。

除了国家规定的农民养老保险、低保和合作医疗之外,上级政府对本村基本没有扶助。村里没有幼儿园,没有小学。4里外有(私立)学校,派车来村里接学生,包括中午一顿饭,每学期800-1000元。公立学校不收钱,但教学不好。上初中去乡里,高中到县里。村里最困难的是没有学校,孩子来回跑,路又不好。上小学1-3年级的有50-60人。村里需要维修道路,3公里的路要修。村里到106国道的路1.1公里,已经10多年了,都烂完了。村里的路也不好,下雨的时候是烂路。

[对河南三村、李香铺村的扶助计划与具体落实]

一、根据三村的具体情况,白若冰工作室认为适合发展养驴业,尤其是山东的三粉驴:适应力强,耐粗饲,基本不得病,靠吃树叶、草根、秸秆就能生长得很好。三村有130亩林地和大量废弃秸秆可利用,不会给村民增加饲养负担。驴认人认家,还能驮人、运货、拉车,且不计较路况好坏,这也很适合三村的情况。驴肉的市场行情很好,发展潜力巨大,每头驴的利润在4000元左右。如果农户每家一头驴,就等于增加了两亩地。由于驴适合群养,在与三村党支部商定后,由九家农户自愿组成了养驴互助组。

现第一批20头三粉驴(二公十八母)已经送至三村,乡亲们非常高兴,目前,驴的生长状况很好。

二、为了解决贫困户日常应急困难,白若冰工作室提出以绿色农副产品包装的“乡亲包”,赠送给关心“三农”的社会人士,由他们选定愿救助的村与农户,直接赞助。这是一种扶助好办法,现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王敏刚(香港刚毅集团主席、香港总商会名誉主席)、刘亭(中国人口基金会副理事长、幸福工程副主任)、张抗抗(全国作协副主席)等,都对此给予了支持。他们赠与的赞助费已发放到三村互助组成员和部分贫困户手里,乡亲们很感动,专门写了感谢信,还按了红手印。

三、已安排两名贫困人员到北京进行技术培训。

四、李香铺村也愿养驴。正在筹建养驴互助组

3、80后没有人愿意回乡务农

山西翼城县南梁镇“北常村”属平原地带,501户,2105人,劳动人口830人。总土地2360亩,可耕地2100亩,也是人均一亩。粮地1000亩,主要种植小麦、桔梗、玉米,苹果1000亩。过去有较足的地下水提供给农户,现在水位严重下降,要打数十米才有水。近期会引流黄河水,正在修建水渠。但据了解,水渠建好后也只能给部分农田提供灌溉用水。肥料除了粪便外,主要还是用化肥。

北常村在当地,是个响当当的模范村,村书记是功勋书记,村长是功臣村长。在北常村,土地可以生产农民温饱所需的粮食,一般存在编织袋和米缸里,多余的粮食拿去卖掉。在院子种点小菜,可以部分自给。苹果收益比粮食高,根据勤劳和身体状况,每户收成都不一样。差的每亩200-300斤,好的每亩600-800斤。养殖业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些收入,村里农户养羊600只,猪有200头。村民以前养猪和鸡,但是受猪肉价格下滑及鸡肉疾病预防的影响,养猪和鸡的村民在逐渐减少。

村里有幼儿园、学前班和小学,到达学龄的儿童能很方便地入学。因为交通便利,所以到乡镇里读中学也很方便。但是孩子的教育的费用,是村民的一个大开销。农民外出打工收入主要用于超出温饱之外的需求,诸如建楼房,购买奢侈品,供子女上高中和读大学等。当地不管个人收入如何,都有盖新房习俗,部分贫困村民结婚、盖新房等花销很大。超出温饱之需的收入,可以让农民获得尊严。但盖房户50%的钱要靠借款,有的现在欠款还多达十多万。

全村外出打工615人。村里壮劳力,以前大多在铁厂打工。控制污染,铁厂关门之后,这些人只有另找工作。村里有务工能力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剩下劳力在家照顾老、弱、病、残。村民外出打工一般是做建筑小工和零工,赚了钱会带回村子盖新房。外出打工年收入3-5万元。村子结婚费用较高,一般要十多万礼钱,还要有新房,所以当地有很多入赘的家庭(只用3万多礼钱)。

进城不再种地的农民,一般倾向于将承包地流转给兄弟姐妹、邻里朋友,租金很低,流转合约一般口头约定。进城农民不指望将耕地租出去赚大钱,而是不撂荒即可。在现有生产条件下,一个农户耕种30亩以上土地,才有可能赚些钱。按当地情况,若外出务工农民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在家务农者,耕种30-50亩土地,则可从耕地上每年获利3-5万元。但北常村内部流转土地只有35亩,用于种粮。

从北常村可以看出,农业生产主要依靠50岁以上的农民。个别40岁以上的农民是骨干(会驾驶农机等),加上60、70岁老人形成眼下的农业劳动的结构。我们预计,目前这种相对稳定的结构,会保持很长一个时期。支书说“30岁以下的年青人绝不种地,就是机耕机收也不回来干。”这是令村支书、村长最忧心的。

在这个较为富裕的村庄,贫困仍然是普遍现象。村里贫富差距较大,有的全家年收入5000元,有的一年放几百万贷款,吃利息。中等标准8000元,306户;贫困标准3000元,123户;特贫标准1000元,47户。因病致贫的家庭比较多。问到村里的公共事业,支书说没钱做。全村一年,村行政收入3万元,其中订报纸要1万元,干部工资1.2万,0.8万公共电费,没了。问为什么用这么多钱订报纸?村书记说“没办法。钱到镇上就被扣下买报了。全镇30个村,这一笔镇上拿走30万。”

临走时,得知该村又被选为县领导“党的群众路线敎育实践活动”蹲点村。问:为什么模范村县领导还要来蹲点?回答说:“真正的贫困村,改变面貌时间长,规定几个月运动时间,显不出政绩,没有干部去。”

[对北常村的扶助计划与具体落实]

责任编辑:齐鲁青
来源: 百度百家
1 2 3 4
相关推荐: 中国农村改革报告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