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中国农村报告:城镇化非真正改革

2014-07-06 19:29:18 作者: 凯雷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中国农村报告:城镇化非真正改革 摘要 : “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命运生死线——这是龙泽天同志壬辰龙年发出的预警,白若冰工作室正由此应运而生,坐言起行深入6省11村访察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农民生成2万字的报告。“一篇读罢头飞雪”—农业恶化,农村老化,农民分化之上有着对当下政策痛切的追问并给出颠覆性的解决之道。

“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命运生死线——这是龙泽天同志壬辰龙年发出的预警,更针对当下农民工、农村现状、基层政权等有五问。白若冰工作室正由此应运而生,响应五问,坐言起行深入6省11村访察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农民生成2万字的报告。“一篇读罢头飞雪”—农业恶化,农村老化,农民分化之上有着对当下城镇化等政策痛切的追问并给出颠覆性的宏观解决之道与微观扶助之策。

回顾农村调查历史八十五年,从毛泽东1930年回到苏维埃政府主持工作后的《才溪乡调查》,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著名论断以重要支撑,并把先进的工作经验提供给官僚主义者,官僚工作作风与方法为之革新;到1980年的农改组自发成立,贡献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并上升为中央具有时代颠覆性的改革决策;白若冰工作室这次未竟的农村调查给壬辰龙年三农预警以实践支撑,而值得一提的是,白若冰本人亦参与了第二次改革调查,三十五年俱往矣,再次回到三农原点出发,“岂有官僚倾社稷,从来人民覆乾坤”,且看在这移动互联的新时代的深沉洗练的自我革命,期待。

中国农村报告:城镇化不是真正的三农改革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命运的生死线——这是龙泽天同志壬辰龙年时发出的预警。他针对当下农民工、农村现状、农村学生、基层政权等有五问,涉及到中国天大的不安定因素,天大的后顾之忧,天大的笑话。

龙泽天在批评三农政策“小恩小惠”时,提出当有大改革。粮食必须以战略物资看待。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国一口锅里吃饭,不重视行吗?第一步就要让农民有钱,粮价提高三倍。第二步,对所有的外出务工者要尽快实行身份确定。农业更不能与西方接轨搞“贱农主义”。

不能与西方接轨搞“贱农主义”。

第三步何在,两年过去,极目所见没有哪个部门做出切中要害的回答。我以为,第三步,就是调查研究,不是坐而论道研究大的政策,而是去了解一个一个又一个具体而微的中国农民。

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大革命时期,“法国的贵族们和理论家们对人类有着深深的爱,但是对具体的人却很不耐烦”。 “既有钱又有教养”的旧贵族和新资产阶级都对农民不感兴趣,农民被推入孤立、失语的困境,最终使他们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主力。

现时有关包括三农在内的“改革”的呼声不可谓不高,动力和压力也不可谓不强,但是如果“叶公好龙”似的爱改革的抽象概念,不喜具体的改革行动,就难免陷入历史漩涡而中国所谓改革者对农民、对农民工正是如此,“口惠而实不至”。

龙泽天的提出的改革主张则是针对农民整体,更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农民、农民工的具体权益。而龙泽天的主张也需要有一个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再到改革主张的过程。

白若冰工作室应运而生、

白若冰工作室正由此应运而生。可以说,白若冰正是响应龙泽天的五问,坐言起行研究一个、一个又一个具体而微的农民

中国农民约6.7亿,农工民约2.5亿,人均约2.7亩耕地,白若冰工作室在2014年深入调查的第一批村庄不是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近郊农村,而是带普遍性的,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地区,即是中国最典型的农村。他们调研的目的简洁、直接、实际,即在现有中央政策不变的大前提下,能否找出能够立足三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办法。

放眼历史与当下,农村调查始终是真正的革命者具有政治远见又脚踏实地所进行的工作。毛泽东同志正是革命时代从事农村调查研究的开拓者,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认识农村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领导人。

具有当下针对性值得这里一提的是,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有了这一前瞻性的论断,三年后,1933年,毛泽东在回到苏维埃政府主持工作后,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非常注重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即展开农村调查,即有了《才溪乡调查》,这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著名论断的重要支撑,并澄清了当时党内的错误思想, 值得当下留意的是,调查同批评官僚主义结合起来,毛泽东把先进的工作经验提供给官僚主义者,使他们迅速改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农发组的颠覆性改革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杜润生及其直接领导的由年青人组成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简农发组),他们在筹备时提出《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计划的总体设想》,并通过深入的农村调查贡献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并上升为中央具有时代颠覆性的改革决策。

从事具有革命性的开创性的工作,队伍最重要。我看到他们筹备计划伊始就对参与者的要求,有三点:“第一,有不谋私利的献身精神;第二,有优良的政治和学术品质;第三,有独立研究和工作能力。”

这是我想到毛泽东为创建于1937年人民大学前身的陕北公学的163字的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

岂有官僚倾社稷,从来人民定乾坤

“优良的政治品质”(政治远见,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不谋私利的献身精神”(牺牲精神,不谋私利)、 有独立研究和工作能力。(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 陕北题词近二十年前每一个字都印在我的脑海,在2012年龙年时我拿到香港出版的农发组的研究文集时,我即不自自主的在脑海中对照出“农发组”来,它对“革命先锋队”设定的条件,与毛泽东同志的要求相其相似,这不是偶然。

再回到现实中来,从“农发组”进行农村调查后,当然中央有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调查,有部际单独与联合的调查、有各地各部门,一言以蔽之即是大官、小官的调查不计其数,每年的农村一号文件不断在发布,但类似于“农发组”这样自发的针对具体而微的农民、针对当下政策流弊深入调查,几乎没有。

中国六省十一村调查与扶助

直到今天,摆在我案头的白若冰工作室《2014年中国农村调查报告(一)》,虽然是之一,但其中接地气的革命性再现了“农发组”的精气神。值得一提的是,白若冰工作室的一线核心人物白若冰35年前即参与于“农发组”发轫之始,而从精气神而言,白若冰当时在人民大学,他更秉承了“陕公题词”、“农发组”三个条件中一脉相承的精神,“岂有官僚倾社稷,从来人民定乾坤”正是自1933年才溪乡调查、“农发组”调查,白若冰工作室2014年调查中的要害所在。

白若冰他们深入河南三村行政村、李香铺村,山西北常村、甘肃西山村、冉坝村,河北东园子村,内蒙古讨思号村、西黑沙图村,北京堂上村等,走入、融入5省1市11村,对每一个村每一户都有深入的访察,对每一个村都有针对性的扶助计划与具体落实办法。与当下干部高高在上在办公室论道,或入村急于出政绩,大干快上而言,正是“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朴实写照。

农业恶化,农村老化,农民分化

基于此,白若冰工作室拿出了办法,更提出了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际到理论的前瞻性判断。我个人前后一个月读过数遍后,从理论到实践我个人感触较深的如下要点:1、农村是中国发展之根。2、现在政策好,就是富不了。 3、80后没有人愿意回乡务农。4,少生孩子的农户,没有多余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反沦落为贫困户。5,农业恶化,农村老化,农民分化。6,在生产环节,摆脱贫困完全靠个人、单个家庭的力量很有限。眼下可行的办法,就是走农民互助组、互助会的路子,四条公约,看官们且细琢磨。7,调查所见“新农村”、“城镇化”,但最终落地的不是农村和城镇的房地产工程,就是无数无效工程,与基础的、底线的、传统的农民生产条件改善与经济生活改善没有何关系。8,三农问题所在,是国家没把解决三农当作“战略”对待,任其由市场摆布、自生自灭。四项错误政策导致一个恶果是将一般建设用地甚至耕地变成经营性用地。9,老歌曲中唱到“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但现实中,却很少尊重农民选择,听取农民意见,赋予农民权力,相信农民智慧。10看农民信什么,就看他家中堂。中堂,是这户人家的精神。白若冰看到了什么,就写在21567字的报告末尾,令我更有包括三农在内的改革当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痛恨蹉跎时光之感。

龙泽天壬辰龙年有言:“中国农业改革决不能再搞什么‘与国际接轨’!”

他说,“西方国家的农业一直沿袭着资本主义“重工轻农”与“重商轻农”的路子走,他们走得通,是因为人少地多。人少,粮食需求就小,地多,机械化生产才好。而我国人多地少,有本质的区别。在他们那儿,可以把粮食当作普通商品,但在我们这儿,却必须以战略物资的高度来看待。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国一口锅里吃饭,不重视行吗?”

白若冰与农民的最后对话

从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锁定三农主题。2005年,广东颁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将与国有建设用地一样,按“同地、同价、同权”的原则,通过招、拍、挂等方式进行土地交易。但白若冰工作室在此次六省十行政大村的调研报告中明确指出:“但是,严格的土地管理文件与地方政府、开发商的实际利益相比,显得苍白无力。按粮食生产区域分工,产粮区与销粮区定位的差距,导致“产粮大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产生。主产粮区不断萎缩,主销粮区迅速扩大,主产粮区会转用“圈地”突出重围。农地、粮地必然持续减少,已成定局!”

而更堪忧的不是农业,农村,而是农民,在21567字田野调查最后一行字,有白若冰与农民的对话:“问信教农户,为什么信主?他们说:信“主”是被逼的,没法子了。”

我在微博上收到山西农村“全能神”受害者家属八零后小伙子白倩慧写给我的一份信,他反映村里村长就信全能神,全村干部已经沦陷,“你说我怎么办?”我发了一条微博:“有山西微友向我写信没有一个官员理他,他写给我一份长信揭开村庄沦陷中的官员丑态:“我2012年到临汾市局报案后,直到现在结果是市领导给县领导打了个电话,县领导给村长打了个电话,村长给全村‘全能神’邪教信徒打了个电话:‘有人举报,这段时间不要乱跑了’。”

正教、邪教漫延于恶化、老化、分化的乡村,而这是国家根基,也是改革的根基与本身。还好,山西政法委看我的微博要来京了解详情查办,移动互联时代让我仍葆有一丝希望。还好,还有网上公开、公示的白若冰工作室《2014年中国农村调查报告(一)━━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北京》这一份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更具有政治远见与革命精神的报告,让我看到仍在涌动于人民深处的希望在这变动不居的时代!

白若冰工作室

2014年中国农村调查报告(一)

━━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北京(白若冰)

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大陆人口13.39亿。其中城镇人口6.65亿,占49.68%;乡村人口占50.32%,农村居民6.74亿。2011年中国耕地为18.3亿亩耕地,人均1.4亩,按农民人均算2.7亩。截至2010上半年,中国农民工人数2.3亿(现估计2.5亿)。这是我们农村调查的前提。

我们选择的第一批村庄,不是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近郊农村,而是带普遍性的,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地区。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生活在这部分地区,他们多以大田作物、经济作物、种养植为主,极少有机会得到非农资源和非农土地使用的增值收益。我们调研的目的简单、具体,就是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在现有中央政策不变的大前提下,找出能够立足三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办法。

1、农村是中国发展之根

中国是有五千年传统的农耕社会,农村是中国发展之根。自周秦以来,以“男耕女织”为代表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铁制农具、作物轮作、套作,运用多熟种植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产和土地利用率,使中国农业遥遥领先世界。国家长期推行“上农除末”“重农抑商”的政策,保护自耕农经济稳定,作为征调租赋力役的社会基础。农民、农村、农业承担了养活庞大人口和中央集权政府的使命。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帝制历史,“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成了三民主义的主张。但1927年国民党建立南京政权后,抛弃了大革命时期“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转而依靠地主士绅建立保甲制度。国家政权强行向下扩张、渗透,将乡村权力交由土豪劣绅等边缘恶势力来填充。结果正如人们指出,“中国土地问题迄今不能获得合理解决,原因固多,但尤可注意的是政府的本质问题。一个进步的革命政策拿出来,转了两个弯便没有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土地改革基本结束。从此,中国农民大体上有了彼此差不多的土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得到了实现。但随后而来的工业化压力,使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以牺牲农业和农村来发展工业和城市,第二第三产业创造的财富很少向农村转移。国家经济的成长,还是靠农民创造的财富来支撑。1980年代,中国开始以家庭承包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农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农村劳动力得到巨大释放。但到90年代后,农民增收又出现困难。从2000年起,中央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6年全国农村彻底取消农业税,具有2600年历史的农业税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6年开始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中央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多给少取”、反哺农业,成了历史拐点。但广大农村并没得到应有的实惠,相反,随着“农民进城,资本下乡”,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三农问题越发严重。有人计算,1996年以来,农民从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得到的收入已经连续多年负增长,如果没有养殖业,没有外出打工,农民收入增长连2.1%都达不到。1995年现金收入零增长的农民只有1%,到2000年,已经增长到46%。

责任编辑:齐鲁青
来源: 百度百家
1 2 3 4
相关推荐: 中国农村改革报告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