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论汉族基础,兼论汉本位;写于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2014-06-11 00:20:00 作者: 郭守礼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本文写于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日,宋豫人先生曾提出“文化辛亥”,而兴汉运动和汉服运动,正是朝着文化辛亥的目标迈进。怎么理解汉本位?怎么理解汉本位与其他文化思想的关系?笔者在本文试图解答。

2003 年,河南省郑州市一个叫王乐天的普通工人,穿上了汉服走到大街,并被媒体报道,从此,汉服走到了公众的视野,这个消失了几百年的美丽服装重新的出现了;汉 服运动以中土为起点,迅速的在全世界各地华人中开展。其中引发出了很多问题,汉族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一个民族?汉族和当今所谓的中华民族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汉族失去了哪些曾经的文化?

当代的华夏救族活动者--宋豫人先生,在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和《东方日报》提出了“文化辛亥”一词;那么近些年出现的汉服运动,又和辛亥革命是个什么关系呢?且看以下分析:

汉族基础认同和文化:

在现今中国,爱国主义成为了广泛的宣 传,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往往是离不开民族和文化;中国人的自豪感不仅仅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GDP,不仅仅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力量和版图,更 重要的是,我们常常自称炎黄子孙,常常自称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这就说明,中国的爱国,并不是仅仅限于爱地域+政权的国,而是爱传承几千年的民族和文化。

炎黄子孙中的炎黄,是中原两大部落,华部落和夏不落的部落首领,两部落最终合并,形成了华夏族,而华夏族又逐步的吸收了中原各原始部落,逐渐发展出了独树一帜的汉文明。在汉朝时期,华夏族获得了一个名称:汉人;后来也叫唐人等。

因为种种的原因,目前已经很少有人为汉人而感到自豪了,近些年出现了汉民族主义意识的重新觉醒,不过相当多的人,听到汉民族主义,则自觉不自觉的认为其狭隘。这种原因的造成,有西化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背景,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汉族是一个人口庞大的民族,这得益于汉人定居式的生活方式,也得益于中原和江南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汉人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历史上涌现出大量的科技、文学、艺术、建筑、思想、哲学等成就;这个文明可以与任何一个世界上其他的优秀古文明相媲美。

炎黄为两个部落首领,炎黄二帝各自的华部落和夏部落相结合,形成了华夏族。炎黄二帝同为少典之子。汉人发源于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即中原;自从二部落结合以后,又逐步的吸收了中原各个部落,比 较著名的有东夷部落集团,其文字为汉语的重要来源之一;东夷的文化艺术,也成为汉文化的源头之一;东夷著名的祖先头领少昊,为黄帝之子。当然,并非中原的 部落都形成了汉族,也有其他民族,比如苗族,也是来自于中原的原居民。按照保守的研究,汉族应完全形成于周朝。周朝有诸夏的概念,即华夏人建立的国家统称 为有夏;绝大多数的汉族人的父系血统,都来源于周朝汉族完全形成之后。

汉人形成时期的各个组成部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学者称之为“一体多枝”。诸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这些汉人不同的文化部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比如在使 用的陶器、在居住的样式、在农业定居型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相似;并且,中原地区的各个原居部落在人种上也完全相同;可以说,汉人的各个组成部落原本同文同 根。

汉人父系血统即是从古代汉人到现在依据父系的代代相传,最典型的就是姓氏和家谱。《国语,晋语四》:“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 根 据记载,从黄帝时期,就存在了姓。姓和氏最初不同,氏是姓的分支。到战国时期,不仅仅是贵族,平民也开始有了姓,据此无论上至贵族,下至百姓,有了依据姓 氏的稳定的父系传承。到了秦汉时期,姓和氏不再有任何区别了。在历史发展中,华夏人的家谱从开始只有贵族记录谱牒,到平民也开始记录。北宋时期所编写《百 家姓》,收录了几百个姓氏,包括单姓和复姓,可以说是脍炙人口。汉人的姓氏和家谱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无法相比的。华和夏都是汉人重要 的姓,夏应是第一大姓,来自于夏部落,在很多时候称呼汉人为夏。

汉人是以父系血统为传承,血统和文化是两个方面,相符相承,汉人的文化中也包含对于血统的崇拜,即祖先神系统,家里有祖先牌位,这可以说是本家最为神圣的物品。《礼记-祭法》中“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这说明了当时帝王对自己先祖的祭祀。《说文解字》对祖的定义是:祖,始也。很多朝代的第一个创始的帝王,都被称为太祖。

当然祖先崇拜系统并不仅仅 是拜本家族的祖先,也可以是祭拜门派的祖师,比如说儒家弟子就崇拜孔子,墨家弟子就崇拜墨子,木匠弟子就崇拜鲁班等。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崇拜汉民族的民族 英雄;比如岳飞,有岳家祠堂。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汉族这样,将祖先崇拜发挥到这样的境界。祭祖是汉家最为神圣的仪式。汉族是一个将优秀祖先抬高到 与天地平起平坐的地位的民族。汉人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这些宗教有着本质不同;因为这些宗教是将希望寄托在天国或者彼岸,死后进入天堂或者极乐 世界;这些宗教往往寄希望于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或者寄希望于通过修炼而获得往生极乐。汉人的宗教崇拜则不同,拜祖先神,倒不如说是拜人,拜的同时也是一 种敬,学习祖先的优秀之处。

“赢得生前身后名”即是古 代士人的最高理想,人活着,不仅仅是注意生前别人的评价,死后的评价也很重要。即便是普通老百姓,那么他也被记录在家谱里面,对于子孙后代的影响同样是他 需要考虑的问题。有人说中国人爱面子,据此给予严厉的批判,首先爱面子并不应该是贬义词,谁不爱面子呢?西方人不爱面子吗?否则各种荣誉头衔都不需要了。 爱面子和死要面子不一样,爱面子是对的,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等,并给予承认,也是必要的。

我们一般自称炎黄子孙,或者华夏儿女,这是对的。炎帝和黄帝同为中原两大部落首领,即华部落和夏部落的首领,二部落结合形成华夏族;周朝的时候,华夏人的分封国被称为有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服章之美即汉族人的汉服体系,相传汉服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易-系辞》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礼记》中还有一个深衣篇,深衣是汉服的基本类型之一。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系带等,独树一帜,并深刻影响了周边的一些民族,比如朝鲜族、和族。日本和服,朝鲜韩国的 朝鲜服、韩服等,均来自于汉服,经过了一些演变。汉服的贵族服饰,社会上层的服饰以及正式装,多有宽袖大袍的特点,正所谓广袖飘飘;而下层劳动人民的服 装,则是窄袖的,多是为了便于运动,比如短打;故有人认为汉服不方便,实属一种误解。服装代表华字,而礼仪就代表夏字,我们称之为礼仪之邦。现在人普遍见 面握手或者拥抱,这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礼仪,华夏礼仪为拱手礼,拱手礼在不同的场合,幅度也不相同。汉族的礼仪系统种类很多,贵族的、百姓的、祭祀的时候、 男女成年的时候、结婚的时候等等,都有对应的礼仪系统程序。《周礼》,《仪礼》和《礼记》称之为三礼,其中包含着礼仪记录。

有一个误解的地方,有人认 为儒家思想为华夏核心思想,甚至把东亚汉文化圈当做儒家文化圈,这其实是错误的。儒家只是诸子之一而已,诸子百家出现在周王室衰落,礼崩乐坏的时候,连孔 子也要:克己复礼。诸子百家并非华夏公认之基础,比如墨家、法家等,则是完全可以批判儒家的;《墨子》一书中就有非儒篇,主要批判儒家的观点。所谓汉武帝 的独尊儒术,实际上并不存在,没有任何西汉的历史资料证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建议。实际上汉武帝也很尊黄老之说;墨家、阴阳家等也未遭禁。后 期的所谓儒家,增加了很多其他的内容。儒家的创始者是孔子,核心理念是以仁治国,而所谓的很多儒家经典,实质上是早于孔子而存在的,比如易经,远早于孔 子,如何可以说是儒家的呢?道家也读《易经》嘛;《尚书》只是历史书,并不限于孔子的理念。《诗经》只是诗歌汇集而已。儒家并无资格代表华夏思想。

真正汉民族公认的基础经典 是《易经》,无论是诸子百家哪一支,都是认可《易经》的。《易经》的基本思想是表达万事万物的规律,变化等的学问。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事物,比如黑白、 冷热、好坏、善恶等等;而太极图则代表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并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的不同结合,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华夏自古有一个观点,叫做:书 不尽言而言不尽意;用符号表示一些意义,往往有文字所达不到的效果。每一个阴是由两个短横构成,阳则是由一个长横构成;单独的表示阴或者阳的符号叫做爻, 一阴和一阳并列,叫做两仪;两爻有四种不同组合,叫做四象;三个爻有八种不同组合,叫八卦;而六个爻则有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叫六十四卦。在《易经》中, 每一卦,每一爻都有对应的话语和句子,作为解释。《易经》奠定了华夏人的基本哲学理念,比如我们认为,阴阳都是相互转换的,好坏也并非一成不变,阴中有阳 而阳中有阴。事物并不可能永远兴盛,也总有衰落的时候,太阳会升起也会落下。故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体,或者一个民族,能够适应白天也能够适应黑夜, 才是王道。

汉人主体思想认为,正好为好,而不是越多、越大、越富越好,正好的概念很重要。看易经的卦,最后一爻往往都是不吉利的,正好才为好。

中庸也是个基本的理念,中庸的意思是用中,恰到好处。但很无奈的是,中庸这个词被异化,中庸被普遍解释为了不偏不倚,中立立场;这是不对的,异族最喜欢这样的解释,我侵略过来了,然后你不偏不倚,那我当然更好统治了。

有些人认为汉族只是个文化 概念,这是不对的;“炎黄子孙”,“汉家儿女”等词汇,以及祖先崇拜等思想,就直接否定掉了汉族仅仅是文化的概念。血统是一种朴素的感情,对于汉人尤其重 要。父母为什么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别人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生的,是自己的血统。汉人的民族传承,是指父系血统,母系处于次要地位。血统是维持一 种自古到今的传承,有这样的血统维持,是保持汉人认同不混乱的必要条件之一。若主体血统不在,则是另外一个民族了,血统是凝聚力的因素之一;道理很简单, 有血统又有文化的凝聚力,一定大于只有文化的凝聚力。

有 一些人认为汉族主要是以文化先进落后与否来与其他异族区分的,但是,有一些文化很难分出先进与落后,比如是筷子先进还是刀叉先进?是汉服先进还是西装先 进?是拱手礼先进还是握手先进?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一种祖先崇敬的思想,因为祖先穿汉服、用拱手礼、用筷子,所以我们继承祖先的 传统;如果一个人的祖先不是汉人,那么他就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了。所以父系的血统传承是和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的,有人主张一个非汉人(尤其是中国境内少民) 如果接受汉文化,或自我认可为汉人,那么他就是汉人;我是反对这种观点的,因为这样会混淆汉人的血统认同。如果血统传承混乱掉,文化传承也会受影响,甚至 无以为继。

认同汉文化,任何人都可以,但认同汉文化不必然等于汉人。但民族则形成于文化的共同体,所以认同汉文化也是汉人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说着汉语、穿汉服、行汉礼、用汉字等,一种朴素的民族感情就会油然而生。现在所说的很多汉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汉人,而只是汉种。

汉民族主义,即汉本位;汉 本位是个更为准确的词汇,但是汉本位所指的汉人,和很多语境下所指的汉人是不同的,汉本位中的汉人不是身份证汉人。所以我总结一下,汉人的认同一是血统, 即父系来自于自汉人完全形成之后的血统。二是汉文化属性。历史上存在极少数的其他民族归化入汉族,但有一个必要条件,即忘掉其原先民族的祖先,世世代代早 已归化者就勿论了。

汉本位狭隘吗?

首先,提倡汉本位,即汉民族主义有错吗?这是拥有几千年文明传承的庞大民族,而每一个汉族人,岂能眼看着这个民族被虚无化?几千年的文化,几千年的文明,岂不能给我们提供心灵的归宿?岂不能让我们生活的有意义?

为什么现今很多人指责强调 汉族的民族精神就是狭隘的?那么汉本位是什么?汉本位是指,汉民族利益至上,在汉族和其他非汉族中,首先热爱汉族,站在汉族人整体的立场上,维护汉族整体 的利益。汉族整体利益包括维护汉族自古以来的血统联系传承,维护汉族的生存利益,维护汉族的文化不被侵害等。首先热爱汉族,其次延伸至非汉族。

很多人会给汉本位扣上狭 隘,极端等帽子;似乎汉本位等同于罪恶。那么民族主义如果是狭隘的,什么是不狭隘的?从某些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狭隘的。爱自己的民族就是狭隘的民族主 义,那么爱自己的老婆是不是就是狭隘的爱情主义?难道说爱别人的女朋友和爱自己的女朋友一样?那可就真成了共产共妻了。爱自己的孩子,就成了狭隘的父子或 者母子主义,为什么不爱别的孩子和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呢?为什么不给别的孩子提供一样的资金、教育、抚养、感情等呢?这么说来,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是狭隘的种 族主义者了,以血统来区别远近。

由此可见,无论是什么样的 爱,都是区分层次的;不存在绝对的“博爱”。有一些人提倡国际主义或者全人类主义,似乎这些就不狭隘了,这不然;现在有一些动物保护协会提倡一些动物应该 享有一些和人类一样的权利,佛教也提出“众生平等”,意思是动物和人是平等的;恐怕全人类主义和这些动物主义比起来,就又显得狭隘了。

只要用一双刻薄的眼睛来看世界,那么一切都是狭隘的;爱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历史,汉种十几亿,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族群,这难道还狭隘吗?汉民族主义恰恰是不狭隘的,恰恰是超越党派、国家、地域、阶级等的;只不过汉民族主义有文化和血统这两项限制而已。

实际上,大多提倡普世主义 的人,从实际行动上来看并不“普世”。一些普世主义者掌握了国家政权,就要宣传他们之前批判的“狭隘”的思想了。共产主义高尚吗?很高尚,其中的国际主 义,更是主张不要区分国界的限制,国家只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嘛!要建立无压迫、无阶级、无国家界限、无民族之别的理想社会;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点,人类之中, 从来就是要区分不同的竞争集团的。很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一些当时发誓建立无剥削,无阶级压迫,超越国界等理想世界的人;他们在取得国家政权后逐渐的成了剥 削阶级,成了官僚资产阶级,成了狭隘的国家主义的宣传者。

共产主义是如此,自由平等主义也是如此,自由平等从来都是个口号;因为自由和平等从来都是个相对的概念;什么是绝对的自由?可以说自从人出生的那一天,我就和别人不是绝对平等自由的。平等和自由只是建立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的产物。美国现 在是宣传自由平等的主力军,但美国平等吗?有没有美国国籍,有没有美国绿卡,则在就业、升学、选举等方面大不一样,那么美国为什么要搞狭隘的国籍主义呢? 并且,有些不同国籍的人想要加入美籍,互相的难度也不一样。更重要的是,美国是金钱至上的社会,有钱不仅可以用来买物质,还可以买通媒体,进而为财团造势 说话,还可操控政治。

有人认为民族主义挑起民族纷争,那么以爱国为口号的纷争、战争、屠杀还少吗?以其他宗教, 甚至以民主自由为口号的战争、纷争等都太多了。不能因此而推责于民族主义。现今以血统和文化为纽带的民族主义国家已经很少了,比较典型的一个是以色列,这 里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希特勒二战的失败,似乎需要民族主义背黑锅;可是,那个宣称建立无阶级之分、无民族之别、无国界之限的苏维埃大联盟,在二战时入侵波 兰,入侵罗马尼亚、爱沙尼亚等等,就是正义的解放吗?波兰后来也多次纪念苏联入侵的屠杀。苏联肃反运动,更是无数人因为政治问题掉脑袋,百万人死于大清 洗。大英帝国扩张的时候,西班牙扩 张的时候,对美洲原住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从某种程度来说,美国是建立在欧洲殖民者消灭印第安人的基础上的,这个国家经常打出民主自由等口号,但在韩战 和越战以及其他战争中,也多有对平民的屠杀。相比较大英帝国的“传播文明的使命”,美利坚的“民主自由,人权高于主权”以及苏联的“解放全世界无产者”, 希特勒直接说“我就是为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和面包而战”至少显的不虚伪。对于二战的问题,并不应该简单的把责任推给希特勒的民族主义,更何况,希特勒的民 族主义理念和本文所提倡的汉民族主义并不相同。   

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在没有外星人和人类竞争的情况下,那么提倡全人类主义就是虚无的, 甚至是虚伪的。因为没有另外一个集团和A 竞争利益,那么A就没必要团结成利益集团,A内部的人竞争好啦。不管是民族、国家、政党还是其他一些团体,本质上都属于利益集团,其存在的本质之一,是与 其他利益集团竞争利益。未出现外星智慧与人类争夺利益,所以全人类注定要分为不同的竞争集团,全人类也必然不会形成统一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宗教或民族 等集团。提倡全人类主义等普世主义,试图打破民族界限,确不能建立普世主义者所想要的理想世界,那么将带来更糟糕的结果,将会与普世主义所描绘的理想世界 相距甚远。更何况,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缤纷在于各个民族不同文化的存在,民族意识并不必然会与所谓的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冲突,相反,各民族的文化复兴与共存,才是大多数人的利益的体现。 

当今一般提倡爱国,即是国家主义,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只是政权+统治下的地域和人口而已,爱一个国家能 比爱一个几千年文明的民族更心胸宽广?一般而言,民族远远比国家要长久,国家那就太多了;就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来说吧,满清被推翻之后,各省纷纷独 立,实际上很多省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之后出现过袁世凯建立的中华帝国;出现过共产党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国;出现过广州、南京、重庆等中华民国;还有其他。 国家是个主权+地域及其统治下人口的概念。

美国不提倡特定民族的民族本位,这是有原因的,因为美国并没有一个主体民族,只有一个主体种族白种人,但白种人里面也分出来若干民族。而中国有一个主体民族,汉族,至今依然占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分之90以上的人口,在这种情况下不提倡汉本位,则是愚蠢的。

天下重于国家:

事实上在华夏文明中,国家主义从来就是狭隘的,而天下是大于国家的。一个天下之内可以有很多国家,在周朝,周即是“中央之国”,而下面有很多分封国,凡是华夏国者,即为诸夏,或者有夏。中国的原始意义也就是如此。《礼记-大学》中有这句话“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天下是重于国家的,最终是平天下,治国只是手段。《墨子-法仪》中也有类似的话,即:“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这说明平天下是大者,其次才是治国。《荀子-正论篇》中说道:“国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明朝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道:“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可见国家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国家也不是天经地义的,而天下则重于国家。

中国是个与四方相对的概念,即中央之国,诸夏之中核心之国的含义。《诗经-民劳》里有这样一句话:“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汉本位,将不区分或者不注重国籍的区别,天下汉人既是一家;汉民族国家也要以维护全天下汉人的整体利益为重。只要是汉人,来自于汉人一脉,则不区分是什么国籍,在什么地方,将以兄弟姐妹待之。汉民族主义恰恰是要突破狭隘的国家主义概念。

中华民族是个伪概念:

跟国家主义一起的,还有一个提法,即中华民族;起先的中华民族是指五族共和,即满汉蒙回藏;在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中华民族是指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这实际上是个矛盾百出的概念,中华民族里面还有俄罗斯族、朝鲜族等,你能说俄罗斯的俄罗斯族是中华民族吗?你能说朝鲜人韩国人是中华民族吗?彼得大帝、普京、金日成、李承晚、朴正熙等都是中华民族吗?中华民族究竟是个民族概念还是个国家公民概念?

如果是国家公民概念,那么黑人、白人、 洋人、日耳曼人等任何外族人都可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他们是否可以被称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呢?中华是个什么意思?是指中土和华夏,即自中土而来 的,代代相传的民族和文明;他俄罗斯族都是中华民族了,还有什么不是中华呢?中华这个词岂能乱用?

有人说中华民族概念的发明,不要强调民族差别了,这样有利于民族团结;实际上这些人没有认识到,不同民族完全可以和而不同,而没有必要故意创造一个民族概念,民族往往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了,很多民族往往是拥有独特的历史的。

保合诸夏,协和万邦:

保合诸夏既是合一诸夏,保证诸夏不分裂,即团结汉人。周朝的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在《左传·闵公元年》有:“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而协和万邦则是指携领其他非汉族。

保合诸夏与协和万邦,“合”与“和”大不相同,合是指相同之间的合一,而“和”则是指不同之间的和谐,《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首先,要保证汉族内部不要分裂和斗争,找回汉族的基础文化认同,从而使汉族凝聚起来;其次,才是带领其他的民族。在《尚书·尧 典》中有“协和万邦”。有人认为汉民族主义一旦兴起,境内少数民族则无生存空间,这是错误的;其他民族完全有生存,保留其文化(只要不危害其他的文化), 保留其民族认同的权利。历史上的汉族政权,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的,少数民族则在汉族政权之下持续性的生存,甚至可以高度自治。

保合诸夏与协和万邦的思 想,远比中华民族这样一个伪概念要高明;实际上这个伪概念不见得能够团结住那少数的,文化各不相同的其他民族;有一些少数民族反而对于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概 念反感,他们有他们的传承,他们有他们的文化,凭什么安给他一个中华民族的帽子呢?我就见过一个蒙古人曾经说过:“别给我提什么中华民族,那无非是搞民族 消亡政策的。”

民族主义不同于国家主义, 即便是国家如何强大,如果民族被虚无化,那也是无意义的。但即便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提倡汉民族主义也是合适的。汉种当今的人口比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占百 分之90以上,那么找回汉人的认同基础文化,才是最为重要的。汉人强则中国强,汉人弱则中国弱。汉人有着几千年绵延不断的血统传承,有着几千年的汉文化, 有着独特的文化,那么这样的团结将超越一切。可是中华民族内部那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又有多少团结的基础呢?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最多追叙到满清时期,所谓 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也最多追叙到满清。有一个理论是,既然各个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了,那么历史上汉人与鞑靼系民族的千年战争都是内战了;岳飞、文天 祥、史可法等都是在和中华民族的另一成员打仗,还是什么民族英雄呢?这种理论是有害的,不可接受的。

制造中华民族的概念来弱化汉人,甚至消灭汉人的民族意识,正是中国动乱的根本原因之一。一方面将汉人弱化,另一方面,其他的很多少数民族根本不吃你“中华民族”的那一套。汉人就是中国的主人,这点无须讳言,名正则言顺。

中华民族这样的概念,根本目的是消灭汉人的民族认同;当今在宣传界,在媒体,大量弱化汉人的书籍、媒体、电视等频繁出现;大量歌颂满清的东西大量出现;这个理论是有他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并非完全是当今中国政府考虑“民族团结”而暂时制定的国策。

1 2 3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