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影视书评 / 正文

司马南:《十送红军》“攻占”央视

2014-06-10 14:13:07 作者: 司马南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电视剧《十送红军》终于要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了,这是一个胜利。这是对张艺谋团队在2014年5月16号推出的反攻倒算情绪电影《归来》的一个情绪反应,也是对5月16号在上海大规模举行的反动文人陈歌辛(大东亚共荣团结歌作者)百年纪念活动的一个有力回应。

在今天这样的形势下,小马奔腾能出这样一个作品,这样一个作品能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当然是重大利好消息。小马奔腾掌门人李明生前立项,以命相搏,七灾八难的片子终于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了,显然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如此题材,本该是中宣葆哥广电蔡哥的大活儿,一个民营公司以“自干五”的志愿者精神搏命拿下,本身就是一个弦外有音内涵复杂的现实版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战争的故事。

不管怎样艰难,积蓄已久的正能量要宣泄,中国革命的正当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正当性,在文艺作品当中,一定要得到恰当反映, 那种以反思为名、以改开为名、以解放思想为名、以正视听为名、以拨乱反正(有时恰恰是拨正反乱)为名……妖魔化革命领袖,虚无化革命历史,颠倒事情的本来面目,所有的倒行逆施都必须终结。

长时期以来,中国革命史被海内外联手的可怕势力严重妖魔化,但是在这个片子里,我们看到人民革命正当性!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真实的故事,看到了一个个可信的细节铺就而成的显现了人性光芒的故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把这些普通、正面、神圣、崇高的小人物立了起来。于是,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要推翻旧制度来一番大革命?为什么要流血牺牲?流血牺牲的意义在哪里?......这些问题自然有了坚实的答案。

与其说,这个片子只是在讲革命讲战争,不如说这个片子在讲死亡讲人生。革命与战争只是体现人生与死亡的形式之一。在死亡的背景下透视人生,从壮烈的死亡中,找寻人生意义,寻找社会变革的意义,片子因此而厚重而深刻而发人深省。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在欲望统摄一切的时代,在血腥逐利场被神圣化的时代,无视娱乐、绞碎欲望,蔑视市场直取质絅坚守红色理想,主创人员这种罕见的气魄颇值得尊敬。

说点具体的吧。

前面那个红军父亲四个儿子都当红军,都是敢死队员,因为斗争的极端残酷性,随时有可能牺牲,军团长、包括毛主席让他"留个后",要他无论如何服从命令带一个儿子离开敢死队。他本不情愿,倔强地反抗,后勉强接受了,因为毕竟是毛主席的命令。他在寻找儿子,命令儿子离开敢死队的过程当中,一个个故事发生了——同一天时间里,三个儿子全部牺牲了……

刘威父亲这个角色演得非常好,以前他演坏人很入戏坏人演得很坏,今天他演老红军更入戏。开始坐下来在屏幕上看刘威演戏的时候,我有一种间离感,有几次思想溜号跳了出来,但是很快就被他的真诚与演技征服了。今天这个老演员展现了他的艺术功底力,他演的这个红军老战士从北伐就开始打仗,从头到脚都带着嗜血赌命的兵气,刘威把这个老兵演到了骨子里,更把他把自从跟上了毛主席这支队伍,懂得了为穷人翻身求解放的道理,从而自觉自愿地把身家性命全都抵上的革命坚定性革命自觉性演绎得入木十分。他身上那献身理想的不怕死的精神,朴素的战士的情怀与男人的倔强,还有父亲的慈爱,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演员刘威充分地展示了这个人物所固有的局限性一一毕竟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不会也不懂得怎样教育儿子,在现场观众以为他应该流泪的时候,他生生憋住没有哭,他甚至掐自己,想让自己哭出来,因为毕竟儿子牺牲在自己的面前,父亲也是应该流泪的,但是这个见惯了死亡与流血的军人的父亲不会哭……这种巧妙而又个性的铺垫,为最后抒情打下了很好的伏笔,到最后,他为儿子哭诉的那个情节使最铁心的观众也禁不住地泪奔,我的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一直与他别别扭扭的那个老落后分子的爹,借他半口棺材葬儿,他(刘威)在感激、痛苦、悲愤、矛盾、无助的状态下,近乎失态地喊道:“欠你一口棺材,还你一个世界”。这句话作为前面一个故事最后定格,又重复了一遍,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还你一个世界!我们今天的共和国,就是牺牲的烈士们还给人民的一个世界!

这个片子感人的力量,源自于细节真实,源自这个片子的诸多戏剧元素当中,没有像其他片子一样兑水,源自于信仰的力量,也源自于对当下社会思潮的照应。

这种照应,或曰现实投射而产生的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会使这个片子在中央电视台投放播出,起到这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大多数人会有共鸣,会感动,会思考。

二,一些在网上被称之为公知的人,那些要撞墙沉船的人会感到痛苦,会奋起而怒骂之。

三,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是让他们看到一个好看的故事,继而能够在故事当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受到影响。

人们对那些个玩闹性质的横店玩闹戏,越来越表示不满。因为战争是残酷的,哪能那么玩闹、那么轻松。我们在这么一个有诗意《十送红军》当中,没有感到任何玩闹的成分,有些诗意、有些写意感、有些轻松的笔调、有些小幽默,但是战争的残酷、血腥,包括化妆所刻以追求的那种趋近于真实的刀痕、伤疤处理,那种硝烟血污,和那种真实的对打的那种力量感,这个片子的严肃处理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后面几集我想可能更精彩,因为我们今天看片时间有限,还不能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认识,希望能够有机会能够把后边的片子看完,再完整地谈我的感受。

这个戏,我期望中央电视台给它一个很好的位置,给这样一部作品以一个很好的位置,是理所当然的。对于过去那段历史的承认、继承,对那段历史的正能量的发扬,需要有平台,也需要主创人员拿出真实的情感来。小马奔腾做了一个好事,这个片子值得我们去好好宣传一下。

还要说一下这个编剧。光听《十送红军》这个名,我耳边就响起了十送红军那个熟悉的曲调的旋律,我以为是一个浪漫的,气浮在横膈膜上的一部作品,看片花的时候我还这么想呢,但是看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想法变了。

第一个故事完了,第二个故事又看了一半的时候,我对这个编剧有了肃然起敬的感觉。众所周知,主旋律、红色题材、革命战争时期的作品,今天编剧难度相当大。既要尊重历史保证不走样不曲解,又要让电视机前从来没有体验过战争的年轻的观众看下去,还要在思想深处与30年来妖魔化中国革命战争史的文化较力对抗,这个难度是相当大的。这个编剧,很是有一套功夫的,这种功夫是建立在价值观下的功夫,这种功夫决不是流于技巧、流于技术、流于海外大片所谓通行编剧创造规律的小聪明的炫耀,而是带有对那段历史,对那些献身理想将生命永远定格在青春的烈士们的景仰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按照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说法,这个编剧,包括其他主创人员在内,有个立足点和思想感情,以及我们拍这个戏到底要为什么人的问题。立足点、思想感情、为什么人的问题解决了,这个戏才可能拍出来今天这种质量,这种质感,这种生命张力,这种崇高的感人至深。

张艺谋团队注定干不了这活儿。

当然,张艺谋们首先是不屑于这样做。

这样的作品尽管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推出,但是注定不会拿好莱坞奖,注定不会在国外的电影节上受到追捧,斯皮尔伯格也不会看过之后哭一个小时。

那又怎么样呢?

多年来,中国电影在价值观上、在审美情趣上、在故事结构与人物塑造上,对洋人唯命是从,好听的叫'走向世界",难听的我就不说了。张艺谋们的团队,费尽心力揣摩国外评委的口味与取向,瞄着国外获奖的标准结构自己的片子,所以才会不惜笔墨地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丑陋、展示百年社会疾风暴雨变革的残酷与无人性,最新的《归来》即是一例。小马奔腾出品的《十送红军》与《归来》显然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这部剧带有极强的传奇色彩,很充分汲取了中国话版中国小说的精华,中国的小说是在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 来的,最早由民间艺人讲解,因为中国人对故事的偏好在于传奇性。你看,这第一个故事,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啊。父亲带着儿子敢死队,多么传奇,民间故事的传奇性体现得非常鲜明。你看,我们在看片会上看到的第二个故事,分明就是现代花木兰从军,那个叫戴澜的女兵在兵营中不仅要隐藏女性身份,还要隐藏红军身份,在这样双重隐藏下,所有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在"一旦被发生了怎么办"、"为什么没有被发现和怎样才能不被发现"这样的假定性之下展开,整个故事悬念丛生非常抓人。尽管有些小的细节还需要推敲,但故事好看是不容置疑的。80后90后的观众很可能被剧情所吸引,被女战士的英雄豪气胆大心细所吸引,进而被故事情节所感动。

战争场面很震撼,虽然只是电视剧,但是其制作效果与电影不相上下,与张艺谋的大片与冯小刚的军事大片相比,在音响效果画面张力震撼力方面也不逊色,拍摄在崇山峻岭当中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片子,有如此震撼的画面和十分强烈环绕立体声效果,这是优点缺点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是这部剧的特点!

这部电视剧在结构上做了大胆的创新,三五集一个故事,根据人物塑造和讲故事的需要来确定每个故事的片长,而不是用限定性的格式化的片长来结构故事,这跟我们现在电视台季播节目打捆有些相像。

现在80后90后是否更适合这样的结构特点?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这个结构是有变化的,刚开始让你有些发懵,后来觉得饶有新意,可以接受......

责任编辑:齐鲁青
来源: 新浪博客
相关推荐: 红军央视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