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赵可金:“顾虑重重”是大国外交常态

2014-05-16 13:45:00 作者: 赵可金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随着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坊间开始给中国外交赋予越来越多的使命。在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声音日益升温,一些国家甚至对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明确表态,出钱、出人、出规则,只要中国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就极尽指责批评之能事。在国内也是如此,一些学者和民众开始按捺不住,动不动就要求中国外交“显示肌肉”,为国际社会“立规矩”,甚至要在亚洲地区霸一霸,与美国一决雌雄。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这些都是不冷静和不理性的声音。

的确,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上升,要求中国外交要进行创新,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上不回避责任,奋发有为地推进外交改革,不断适应作为一个强大国家的身份定位。然而,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外交改革绝非朝夕之功,需要冷静处理,从长计议。一方面,外交工作攸关国际国内大局,是一个无风三尺浪的地方,一丝一毫的变化都会引发一连串难以预测的反应,搞不好反而自乱阵脚。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出奇不意和朝令夕改,会引发各方对中国的恐惧,甚至造成外交和战略全局上的被动。

大国要有坚不可摧的战略定力,要逐步让国际社会适应一个可预期的“强外交”,要比令人一头雾水的“奇外交”有利得多。环顾世界,大国和强国都普遍强调战略稳健和政策连续,一旦要进行战略和政策调整,也是首先在政策界和学术界不断吹风,大造舆论,尽可能减少内外的误判。中国越是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在外交上越要强调沉着冷静,力避鲁莽乱为,四面出击。

近日,中越南海冲突加剧,中国要保持沉着冷静,力避鲁莽

近日南海冲突加剧,中国维护主权意志坚定,但决不等于“称王称霸”

当年,毛泽东曾经引用《红楼梦》中王熙凤说的“大有大的难处”观点,来表达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制定对外战略时面临的困难。其实,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规模的不断壮大,中国也开始越来越感受到“大有大的难处”之真谛。像中国这样的国家,看上去人口多,经济规模大,令中小国家有一种战略压力,但实际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比中小国家复杂得多,在外交上需要顾忌的事情也要比中小国家要多得多。中国要在某一外交事务上算清楚利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当今时代,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平民百姓,在同一外交问题上,形形色色的观点纷纭错落,谁也不敢拍胸脯说自己就掌握了真理,这就是大国决策之难。

正因为面临“大国之难”问题,使得中国外交实力并没有想象那么大。在更多的情况下,中国外交看上去有些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无论在钓鱼岛争端和南中国海争端这样的领土主权问题上,还是在MH370失联和中国公民海外安全问题上,中国外交都不允许像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快刀斩乱麻。事实上,这种顾虑重重的心理也许是大国外交的常态。在外交事务上稳字当头,沉着冷静地理性决策,对捍卫新时期的大国利益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有必要给那些希望中国外交一夜间革故鼎新的学者和舆论泼一泼冷水,告诉他们不要对中国外交抱有超越发展阶段的期望,即使中国外交要改革,也要循序渐进。同时,也要给那些“捧杀中国”国际舆论降降温,中国无意在国际上称王称霸,更无意与一些大国争夺世界领导权,中国外交只能从中国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要出发,在国际事务中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不断增强外交能力,推动国际体系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当然,从长远来看,中国外交的确要高度重视能力建设问题,通过人才培养、管控争端、危机防范等途径,稳步提升中国外交能力。在实践中,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不断增强驾驭复杂国际局势的外交能力。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环球时报
相关推荐: 常态大国外交赵可金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