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马尔克斯:新闻业,世上最好的职业

2014-04-18 21:18:29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有人向哥伦比亚的一所大学请教,该怎样考察新闻学报考者的能力和志向。回答很干脆:“记者不是艺术家。”这么回答,恰恰说明新闻报道也是一种文学体裁。但糟糕的是许多老师和学生对这一点要么不清楚,要么不以为然。也许,大部分学生在解释自己为何报考新闻学时,理由都不确切。有人说:“我选择新闻传播,是因为现在媒体报道的少,掩盖的多。”还有人说:“它是通往政界的康庄大道。”只有一个人说,因为他喜欢报道,不喜欢被报道。

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

五十多年前,哥伦比亚报业在拉美遥遥领先。当时没有新闻学校,新闻教育得在编辑室、印刷车间、对门酒吧和周末派对中学里进行。记者总爱扎堆,过集体生活,但热爱本职工作的记者对其他话题一概不谈。做新闻讲究团队协作,并无私人空间。所以不懂得在一天二十四小时精彩的流动课堂里学习的人,觉得老谈新闻实在无聊的人,也许他想当记者,也许他自以为是记者,但其实它既不是记者,也不想当记者。

曾几何时,媒体只是报纸和电台。电台花了好长时间才追上纸质媒体,之后个性张扬,势不可挡,眨眼间便征服听众。电视刚出现时,被传言成魔盒,如今很难相信当时电视的风靡程度。长途电话刚开通那会儿,要找接线员转接。而电传发明前,只能通过信件和电报与国内外联系,好歹也能送到目的地。

电台接线员甘冒风险,在电波声中凌空捕捉世界各地的新闻。博学的编辑将前因后果、细枝末节搜集完整, 如同用一根根椎骨渐渐拼出整副恐龙骨架,但不能妄加评论,因为那是主编的神圣领地。社论号称出自主编之手,其实不然。而且主编的字几乎总是出了名的龙飞凤舞,过去的主编,如《观察家报》的堂卡洛斯•卡诺,或深受读者欢迎的专栏作家,如《哥伦比亚时代报》的恩里克•桑托斯•蒙特霍(“卡利班”),都有专门的铸排工辨认他们的手稿。在政治报道比重最大、影响最广的时代,编辑部最敏感谨慎,也最有名望。

新闻要边干边学

新闻分三大块:新闻信息、时事与报道、编者按。访谈并不常见,也不单独使用,多半作为时事与报道的原材料。因此,在哥伦比亚,“访谈”依然被称为“报道”。作为弱势群体的记者,相当于学徒加苦力,只有苦干多年、表现良好者,才能晋升做领导。工作时间和工作性质表明:新闻从业人员的神经系统实际上是在逆向运转。

新闻业的入行没别的条件,只要有做记者的意愿。即便出生在报业世家——我们知道,大部分报纸都是家族所有——也要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能力。俗话说的好:新闻要边干边学。进报社的人,有其他学科成绩不好的,毕业找不着工作的,后知后觉、兜了一圈才发现新闻是心之所爱的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士。而且做新闻行当,心理素质一定要好,新人入行,会和海军陆战队的新兵一样备受捉弄。还有人以激发伟大的创造力为由,对其嘲笑、下套,或在最后期限前一小时勒令重写。新闻业是个培养人才、报道事实、鼓舞士气、参与广泛且观点云集的地方。经验证明,对于有职业敏感、责任感和承受力的人来说,边干边学,易如反掌。实践本身所需的文化基础,会在工作环境中得到加强。博览群书是这个行当的职业病,记者们如饥似渴地进行着自我教育,一目十行,就凭着他们的自学,边让新闻业——他们称之为世界上最好的职业——蓬勃发展。阿尔维托•耶拉斯•卡马戈做了一辈子记者,其间担任了两次共和国总统,但他连高中都没毕业。

后来,世道变了。哥伦比亚发放了两万七千张记者证,但大多并没有发给从业记者,而是沦为从政府捞好处、不排队、进体育场不买票,或参加其他休闲娱乐活动的通行证。包括一些鼎鼎有名的大记者在内的绝大多数记者,都没有、不想要、也不需要记者证。大家都说,新闻业没有输送后备人才的学校,于是首批新闻传播系应运而生,记者证也随之出炉。然而,现在从业的专业人员多半没有学历,即使有,也是其他专业的,就偏偏不是新闻学。

接受采访的老师、学生、记者、经理、管理人员都对学校在培养新闻业人才的任务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质疑。“显然,大家对理论思考与概念阐述都毫无兴趣。”一批正在做学位论文的学生说,“造成这样的局面,部分责任在老师。他们规定我们必须读什么,读哪些书里的哪些章,让我们复印一大堆的资料,可他们自己却没有任何观点。”幸好,学生还能苦中作乐,自诩为“复印文稿专业人士”。大学也承认,目前在人才培养上,尤其是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上,存在显而易见的不足。高中毕业、刚入大学时,学生不会写文章,会犯严重的语法和拼写错误,文章读不懂,深意悟不出,这都很正常,可许多人毕业时就和入学时水平一个样。“他们只顾着贪方便,就是不爱动脑。”一位老师说,“让他们修改文章或重写,他们才不干。”看来,学生唯一的兴趣只是混完大学去当记者。他们脱离实际,无视重大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做社会调查,也不为社会服务。“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是他们职业生涯的主要目的。”一位大学老师说,“新闻系的学生们不想发挥自身价值,或者利用专业的技能丰富精神生活,而只想赶紧读完大学,提高社会地位。”

接受调查的大部分学生也对学校表示失望,他们理直气壮地指责老师,声称自己缺乏优秀素质,尤其是缺少对生活的好奇心,都因为老师没有好好培养。一位成绩优秀,多次获奖的女学生更是直言不讳:“读完高中,学生应该有机会接触不同的领域,找到兴趣点。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得将学校教的知识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这样才能通过考试。”

有人认为,学生人数过多,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学校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今天的人才都是对抗学校、单打独斗、自我努力的结果。还有人认为,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志向的老师寥寥无几。“这很难。教学往往是重复再重复,”一位老师解释道,“二十年教同一门课的老师还不如一个没经验的新手。”由此造成的结果令人悲哀:那些踌躇满志离开校园,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必须在实践中从头学起,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记者。

有些人四处吹嘘自己反着看都能看懂部长桌上的机密文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还会不经允许,擅自录音,或将事先说好绝不公开的谈话公之于众。最严重的是,这些有悖道德的行为,却正契合了新闻业勇往直前,不惜一切代价,冲破一切障碍,揭黑幕,抢独家的基本理念。因此,行内人士无不自觉并自豪地遵守实行,而对“独家新闻比的不是谁发得早,而是谁发得好”这一点置若罔闻。除此之外,另一个极端则是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工作完全依赖于冰冷、没人情味的机器。

责任编辑:茶青
来源: 观察者网
1 2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