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陈平:突破美国金融模式,这才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使命

2014-04-03 10:47:18 作者: 陈平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按:“马云马航马伊俐,失意失联失文章。”这个最近流行的网络段子,第一个就事关马云的余额宝与互联网金融。围绕这个新兴事物的争议非常大。真实的对抗也已经发生了,四大行对快捷支付的限制以及马云连续发表公开信要支付宝挺住,把这个争论带入僵持阶段。有人说余额宝是金融创新,也有人说它抬高了融资成本,是吸血鬼。关于是否该监管,如何监管的问题,业内也有不同的意见,我们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平教授谈谈对这个新兴事物的看法。以下是陈平教授的观点:

陈平:中国互联网跟传统银行之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

陈平:中国互联网跟传统银行之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

余额宝是个新兴事物,我只能按照历史经验来回答。美国1970年代发生过金融创新,他们是这样定义的:金融创新是用金融的办法绕过政府过时了的监管,以满足市场的需要。金融创新的实践有正有负,需要时间来检验。目前国内争论的焦点是金融企业应当国有还是私有,这在混合经济下并不重要,真正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而非产权竞争。因为所有金融企业管的都是别人的钱,而非自己的钱。这是金融企业和实体企业的基本差别。金融企业的价值不能只看账面利润,必须要看社会贡献。

我对互联网金融的观察和一些经济学家有所不同,我认为中国互联网跟传统银行之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在过去30年里面我们听到太多的一句话就是“产权清晰”,好像只要产权清楚了,再加点公司治理,经济就能上去,现在你会发现不对,为什么?混合经济的产权不重要,各种产权的形式都有它的利弊,真正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

现在的问题是:当下中国的银行体制与商业模式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我认为不怎么有利,为什么?非常简单,当中国还是政策银行主导金融的时候,政策银行扶持了大量的国有企业转型,也扶持了大量的乡镇企业发展,但是转型和创新都是要有很高成本的,像西方的风险投资,成功率在5%以下,那剩下的坏账呢?在西方是投资人承担,在中国就变成国有政策银行承担,所以国有政策银行的坏账比例在改革初期非常高。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为国有银行不如私人银行,其实这只是个假象,因为中国经济的成长比同时私有化的前苏联东欧要快很多。经济转型和创新的代价谁来买单,这只是一个财政或税收的问题,效率高低不能只看经济成本,更要看社会收益。

中国在学了西方和国际接轨,把政策银行商业化以后,尤其是国有银行上市以后,表面上看国有银行的利润是急剧上升,坏账也急剧下降,但是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到底是比以前大了还是小了呢?我认为这是有争议的。因为中国国企管理有个政策,叫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结果和西方市场自由化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把银行办成了当铺,为有钱人服务。你有大的固定资产好抵押,或者你的企业很大,贷款利率很低,银行甚至主动送贷款上门,但是大企业成长空间有限,不少大企业不投资创新,而拿去放高利贷。但是那些对经济成长和创造就业最重要的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不得不到灰色金融高利融资。因此我们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怪现象:中国经济成长过程中,一方面成长速度很快,储蓄率非常高,但是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灰色利率也非常高。所以现在真正的风险不是国有银行的风险,而是灰色金融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出现以后,据我了解,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注入了新的的商业模式竞争的元素,为什么?一个互联网金融能够发展,是钻了现在国有银行官僚体制的漏洞,现在我们的银行节假日不结算,或者贷款手续非常麻烦,他们小金融的就吃大银行的残食,啃那些大银行不愿意啃的骨头,这是互联网金融的第一个优点:即加强现有金融业的竞争,有利于扶持中小企业创业。

中国模式的金融创新有可能改写西方发源的金融创新历史

中国模式的金融创新有可能改写西方发源的金融创新历史

第二,过时的“有效市场理论”有一个说法就是自由浮动的价格可以优化生产和分配,好像只要把价格放开,一切经济问题都会由市场自发解决。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美国实行利率管制的1950-1970年代的实体经济表现比1980-2008的利率自由化时期好的多。价格不是完全信息,固定资产抵押也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风险和机会。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公司尤其是淘宝网掌握大量的交易信息,可以从大数据中判断中小企业的生命力,比如其现金流如何?还款记录怎么样?以此来决定企业的信用,来给贷款。当国有的、民营里的大型银行,包括跨国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的时候,这些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可以利用现在市场上的多种信息来区分客户,可以大大发展这些中小企业的贷款空间。

在这点上来说,如果银行因为互联网金融而导致初期合法的贷款利率升高,我并不奇怪,因为现在中小企业根本得不到贷款,但如果跟灰色利率相比,实际上他们降低了灰色利率。当然还是高于国有大企业或者跨国公司的贷款利率。要把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降低到低于大企业的利率,光靠市场机制是困难的,除非地方政府按照需要直接补贴当地急需发展的中小企业。

如果中国的金融市场能加剧良性竞争,我认为未来中国市场的贷款利率会降低。因此现在央行扶持互联网金融,对打破现在大银行的垄断,不仅是国有大银行还包括跨国大银行的垄断,突破资产保值增值的商业模式,把促进就业而非片面追求短期利润作为银行的政绩和监管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任何创新都有风险,因为有好多新的企业,在中国很常见的现象,他们为了做大做强,往往不择手段,钻法律的漏洞,也可能造成社会损失,例如最近假交易来套现的情形被央行发现,我认为是非常及时的。

金融的监管对维护金融秩序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怎么监管,用过去的经验来说,在中国有一个错误的理论,这个理论是从产权理论来的,以为越富的人越负责任。实际上有钱人不见得比穷人理性和谨慎。你要是纨绔子弟怎么会负责任呢?所以好些大银行、大企业贷款花钱是不负责任的,才会有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

中国以前认为防范中国金融风险的一个办法就是提高注册资本门槛,好像金融企业注册资本越大,金融风险就越低,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真正监管的话我认为是要对行为的监管,就好像最近对新闻打假一样,不看你注册资本的大小,也不是地位的大小,而是看你的行为,同时这个行为要看短期的行为,还要看长期的效果。包括企业主要领导人的资质和从业经历。

从这点上来说,我对互联网金融的看法是:第一,对互联网金融,现在看到的建设性作用远远大于可能的代价,他的出现将改变现在的商业模式,也就是金融竞争的模式。如果阿里巴巴有战略眼光,坚持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话,我认为阿里巴巴将来如果从商品市场的交易平台做到金融市场的流通平台,可以挑战现在西方跨国的金融巨头。我现在看到国内的大中银行都是在模仿西方的金融巨头,不具备挑战的雄心和能力。就此而言我认为应该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试验。经济是一个生态系统,大鱼小鱼都有生存空间。我不认为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会动摇现有银行的生存,恰恰相反,可以逼现有银行创新,如何发掘中小企业的优质客户,促进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第二,互联网金融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当然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必须发展良性竞争,也要选优汰劣。这就取决于第三条,金融监管要建立选优汰劣的游戏规则,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关门防错。当然我说了要重在监管行为,而不只是监管他的地位,监管他的进入门槛。要重在表现,重在历史。

如果中国的金融创新能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则中国模式的金融创新有可能改写西方发源的金融创新的历史:即突破现有金融模式的局限,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在中国可以良性互动,共生演化,而非美国模式的金融赚钱,社会买单!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四月网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