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马航事件折射马来西亚明目张胆歧视华人政策的弊端

2014-03-20 20:44:09 作者: 黄楠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马航与新航危机处理反差强烈

距离马来西亚航空(下称马航)MH370航班失联已超过十天,针对马航事件处理的种种不当,外界对马航危机处理能力的指责越来越强烈。

历史上,马航的危机处理遭人诟病已久。1977年,马航一架波音737-200(编号:9M-MBD)客机在飞行途中遭到劫持,随后坠毁,机上100人全数遇难。而劫机原因和坠毁的过程到现在都是个未解之谜。

与马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加坡航空(下称新航)。2000年,新航一架波音747-412(编号:9V-SPK)客机在台北中正国际机场起飞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机上83人罹难。新航在客机失事后立刻派出数百名员工飞赴台湾帮助遇难者家属,安抚受伤乘客以及机组人员,并迅速对空难事故受害者的家属做出赔偿。

新航与马航系出同门,前身都是马来亚航空。1972年,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政府间的合作破裂,马来亚航空一分为二,拆分为马航和新航,自此两家公司各自发展。

2013财年,新航净利润同比增长13%,而2013年马航净亏损则是上一年的3倍。有报道称,马航员工的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每人每年为公司平均创收22万美元,仅有新航员工的一半。

新航经常被评选为世界上最好的航空公司,而马航则存在诸多问题,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马来西亚国企体制导致马航乱象

马航是马来西亚唯一的“国字头”航空公司,其最大股东国库控股公司是马来西亚的国家主权基金,由政府总理担任该机构董事长。

同样的,新航也是一家国有企业,新加坡政府控股的淡马锡公司拥有新航近60%的股份。但是,两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却想去甚远,这或许是两国不同的国企体制造成的。

新马两国都经历了国企改革的阶段。新加坡的国企改革采用“淡马锡模式”。改革重点是减少政府干预,坚持市场化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同时全方位强化企业风险监管。

与新加坡不同的是,马来西亚在实行国企改革后,仅在企业股权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政府并未放松对这些企业的控制。

马来西亚的国有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财政部投资的国有企业,由财政部下设的MOF INC公司管理,主要是金融、运输、通讯企业,以及公用事业等服务性企业,政府对此类企业主要采取政策性控制。

另一类是由代表联邦和州政府的各种基金管理投资机构投资的企业,亦称为官联企业。此类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投资方式以资本运作为主,分布在石油、交通、港口、机场、通讯、污水处理、高技术开发等领域。由马来西亚国库控股公司负责管理。

马来西亚法律明确规定,航空、电力、石油等领域的重要企业,除政府以外的投资者持股比例不能超过10%,且外国投资者不能购买公司原始股票。对于重要国有企业,主要由其他国有企业相互参股,对非国资比例较大的企业,政府还拥有一票否决权掌控该企业的发展方向。马来西亚的“命脉企业”仍集中在中央(联邦)政府层面。

在政府严控之下,马来西亚国企的管理者与政府往往关系密切,这也造成企业盈利目的不强,缺乏监督,腐败丑闻时有发生。1994年,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迪指示当地企业家达祖丁收购亏损严重的马航,在私有化过程中,马航的业绩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愈发恶化。

达祖丁掌舵马航期间,累计亏损80亿马币(约合24亿美元)。达祖丁本人还因涉嫌腐败遭到马航内部多名高管的举报,但案件都无果而终。最后,马哈迪领导的政府以每股8马币的价格向达祖丁买回马航股权,那时,马航股票市值不到4马币。

由此看来,马来西亚的国企体制是导致马航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马航困境背后:“本地儿女”政策成分水岭

如今马航虽然与新航处境迥异,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并非没有机会。新航成立之初只有10架飞机,空服人员全部为女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航空业增长迅速,新航也进入发展最快的时期,而马航则逐渐陷入困境。在这背后,马来西亚“本地儿女”政策的推出成为重要分水岭。

“本地儿女”政策出台于1971年。这项政策意在提高马来人的收入,该政策成为在升学和就业等领域优待马来人的根据。彼时马来西亚贫困阶层基本上全是马来人,华人绝大部分为富有阶层。

为此,各行各业在政府支持下设立了许多由马来人支配的公共企业;对非马来人企业,政府规定凡雇工25人以上,资本达50万马币以上的,须将股权的30%保留给马来人,产品的30%交马来人代销;土地开发,石油、天然气采炼等,优先供给马来人等。

“本地儿女”政策直接造成的后果是马来西亚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此后,高端技术人才缺失的后果逐渐显现,马来西亚经济受到冲击,马航也与新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1977年,马来西亚与韩国的人均GDP相当,都在1000美元左右。但到了1995年,韩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接近马来西亚人均GDP的3倍。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1年居住和工作在国外的马来西亚人约为150万,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5.3%。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马来西亚政府公开承认国内存在严重的人力资本赤字。同样是2011年,马航净亏损达到破纪录的11.7亿马币(约合3.6亿美元)。

在马来西亚,马来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60%,华人占25%,印度人占大约7%。“本地儿女”政策导致在某些领域,华裔、印度裔难以受到重用。人才缺失使马来西亚企业缺乏改革动力,难于引进市场化的人才,马航事件只是这一矛盾的影响的冰山一角。

“本地儿女”政策还将非马来人排除在公职之外。目前,马来西亚内阁的31名成员中,马来人占了29位,华人只有1位。政治和财富的不对等使马来人和华人的矛盾由来已久。以往,经济高速增长掩盖了这些矛盾,但这仍是影响马来西亚稳定的一大隐患。

结语

“本地儿女”政策加剧了马来西亚的人才外流和经济问题,马航事件只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

责任编辑:自然
来源: 腾讯网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