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加藤嘉一:当两会遭遇突发 外媒的想象力也自然升级

2014-03-11 12:45:10 作者: 加藤嘉一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首先,我衷心祈祷乘坐失联中的马航之乘客们,以及其家属们平安。但愿有关部门尽快查清事件的真相,并及时、全面地给予公开。

据我经验,每年到“两会”这一政治的季节,中国国内,尤其北京的气氛会发生质的变化。无论是负责维稳的有关部门还是跟踪报道会议内容的媒体记者,都自然而然地进入状态。毕竟是一年一度的政治嘉年华,大家渴望从中立功。

不过,外国媒体人的状态在我看来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海外观众和读者对“两会”这种中国独特的名称是一无所知的,别说普通媒体人,连熟悉中国事务的媒体编辑对“两会”的理解也趋于模糊。

上周我与一名日本财经媒体的资深编辑沟通写中国故事的事情。

我跟他提议,“毕竟是这个时候,我就写两会好吗?角度和素材随时商量”。

他给我回复说,“不错,两会或者全国人大会议都可以,您觉得哪一种更有意思?”

这位编辑显然不太明白“两会”的基本含义。“两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成,而他说的前者是两会的一部分。

我很礼貌地给他解释了一下:“您提及的全国人大,我会写的,也把两会的另外部分-政协会议也适当放进去”。

我在想,对大部分海外媒体人的中国观察与报道来说,“两会”这一框架和平台本身并不重要,所以不了解。但由于这段时间中共高层,包括中央和地方的领导人陆续出面,向公众传达信息,表露面目,所以他们给予较高的关注度,仅此而已。

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外国媒体跟踪中国国情来说不可或缺,尤其是经济(GDP、CPI等)和国防(国防费增长率)的指标,驻京特派员们就报道这些,进行一些评论。例如,“中国领导人对今年的经济增长持有信心”;“通胀压力会加大”;“国防费增长率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率,表明中国国内外安全局势日益紧张”等。

外国媒体关注的另外一个点在我看来是“两会”期间发生的,具有敏感性的突发事件,以及容易吸引普通百姓眼球的生动故事。这一特征在日本媒体报道上尤为明显。

当然,日本媒体也高度关注中国改革。3月10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了一篇“中国石油、铁道等部门将为民营开放迈出一步,但务必引起既得利益的反对”。把“中国高层对市场化、自由化、民营化等改革的重视”与“来自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抗和政治改革的难度”对比起来形容习李新政权所面临的改革决心与困境也是欧美、日本等外国媒体所关注的一个角度。

如我之前大公网的专栏表述,西方媒体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风格极为关注。

两会前夕的2月28日,《华盛顿邮报》的著名专栏作家David Ignatius撰写了一篇“Xi Jinping consolidates power and stabilizes China”的评论,强调“习近平正在强有力地整合权力,试图在不破坏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前提下改革共产党”。文章也提及了习近平在反腐斗争上的强势。

3月8日,《纽约时报》驻京记者Edward WONG写了一篇“China’s Hard Line: ‘No Room for Compromise’”的报道,引用了王毅外交部长在记者招待会上“在历史和领土问题上没有妥协的余地”之发言,并把当前中国对外政策形容为“强硬”。日中关系显然是当今西方媒体人在中国对外政策报道上的重中之重,毕竟,它也必然牵涉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再平衡”战略。

据我在波士顿和华盛顿跟美国中国问题观察者们的交流,“习近平在内政上试图整合权力,改革共产党”和“习近平在外交上是强硬派,尤其针对日本”这两个论点仿佛是学者们的普遍分析,也反映在媒体人的报道风格。

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

今年“两会”有所特殊。会议召开前夕的3月1日,在昆明发生了无辜群众被砍杀事件;刚刚发生,至今仍未解决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失联事件也正在引起全球规模的关注。那么,外国媒体的注意力也基本投放在马航失联事件,占了头条新闻。

此刻外国媒体人正在跟踪的更多是马航失联事件中的中国要素。比如,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的角色、有没有带着牵涉到向中共施压的恐怖主义色彩等。毕竟在“两会”这一中共高度重视的政治的季节里发生的,与中国有关的突发事件,外国媒体的关注度和想象力也自然地升级,当然,什么猜想都会发生。

对于“两会”本身的关注度有所下降,这一国际舆论对习李政权来说意味着什么,恐怕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庆乐
来源: 大公网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