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网友之声 / 正文

看马年蕴含两岸创新性良性发展端倪的行、言、文

2014-02-24 14:13:05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宽容”张王会,“情理”出新局

——看马年蕴含两岸创新性良性发展端倪的行、言、文

一、马年初,颇现蕴含两岸创新性良性发展端倪的行、言、文

进入马年,观台海两岸,觉得颇现蕴含两岸创新性良性发展端倪的行、言、文,值得细细品味,深感其对于两岸关系新局和未来,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这些行、言、文有:其一,是“行”,这是国内外皆知的一件大事:2月中旬,台陆委会负责人参访南京上海,举行“两岸事务主管部门首长会议”,创下65年来两岸双方官员首度面对面会谈的历史纪录,双方不仅在建立联系沟通机制上达成共识,使两岸进入“官方”常态良性互动;还藉着再次互称官衔,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向新的里程碑。

其二,是“言”,台湾大陆委员会主委王郁琦到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两岸要能增进了解、携手振兴民族,需要更具创意的青春力量,需要更伟大的宽容智慧,才能打开一个个难解的心结”。此中所提“宽容智慧”,也正是本次会面交流成功的秉持所在。

其三,也是“言”,不过这是大陆更高层级的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其在张王会后与到访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会见时,明确表示:“两岸一家亲”,愿意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针对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其四,则是未必人人皆知的一篇文章: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芮鹏在《中国评论》月刊2月号发表(2月8日网见,成文自然是在此前)的专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合情合理安排问题》。

二、有行有言互印证,有文细论启未来

可以说,在“行”上,王郁琦大陆行,实现两岸“官方”的张王会,并在会面时互称官衔,正体现了“一家亲”的两岸的“宽容智慧”与“合情合理安排”。而王郁琦的“宽容智慧”之言和习总再次强调的“合情合理安排”,更表明有行有言,在互相印证。

而那讨论“合情合理安排”的“文”,这里认为是有创意的,也是更细节化的、具体化的体现了“一家亲”的两岸的“宽容智慧”与“合情合理安排”,是可以以此描画出一幅两岸良性互动、和平发展而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未来图景的。

这里不揣冒昧,不妨选摘其中部分原文简述如下:

该文分析了两岸所“争”、所“异”的实质——

两岸关系的实际是双方为同一国家境内两个大小势力悬殊的对立政权,双方在政治上竞争的标的物,对内是中央政府之争,对外是谁拥有中国代表权之争。在海峡两岸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是不同时空背景下两个时而敌对、时而对立、时而对话、时而合作、时而竞争的政权各自主张的政治符号。在历史进程中,“中国统一”概念的时代内涵虽然有所不同,但双方竞争的政治实质并非“领土、人民和主权问题”,而是如何实现“国家政权统一”的问题。

解析了两岸“合情合理安排”的含义(或许也可说是“合情合理安排”的大“守则”)——

两岸之间的“合情合理安排”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中“合情”是主观的面向,要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存量变化与增量产生,应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两岸中国人的情感需求;而“合理”则是客观面向,要求两岸间的增量部分必须符合现实的法理结构,即“一中框架”。

分析了两岸目前所处的“差序状态”和台湾方面的“情理需求”——

两岸双方目前处于一种稳固的差序状态,大陆与台湾大小实力对比悬殊。在原有两岸敌对和对立的架构下台湾作为弱势方越来越处于被动和受限地位。对大部分台湾民众而言,由于将两岸关系误解为“主权”之争,因此差序的实力对比就会产生出“霍布斯式”的恐惧感:“一旦人们开始以主权疆域当成比较的标准之后,则大小不对称的概念,也就成为能力差距的认知基础。作为小国的一方,在主权体系之中便只能因为能力不足,而产生不安或恐惧。”同时,台湾方面也忧虑两岸的差序状态因实力失衡而变为无序,甚至演绎出大吃小的丛林法则。因此,台湾方面对于两岸政权的“有序并存”有着现实需求。

提出了两岸“合情合理安排”的具体可能方式、原则和可能的发展前景——

在“一中框架”内,实现两岸政权的“有序并存”。

双方可秉持“领土主权一体,政权差序并存;存量原则不变,增量平等共商”的原则,合情合理地处理对方关切的问题。

在两岸共同维护“一中框架”的基础上,双方应暂时搁置政治符号争议。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阶段中,双方可以搁置对于政治符号问题的纠缠,避免在两岸共同场合以“国”自称,更不宜要求对方承认己方为“国”。

一方面应理解这部分台湾同胞的情感要求,另一方面,也要从法理上耐心地引导这些朋友理性地面对两岸“法理一中”的历史和政治现实。透过日益增加的交流交往,以及共同的生活和内外环境的改变逐渐取得“视域的融合”,相信时间和空间的改变终将使两岸双方建立起共同的知识基础。进而通过两岸社会的不断整合,倒逼政治对话的进行甚至政权的复归统一。

文章还提出了“合情合理安排”的具体建议,例如——   

当前的两岸政治关系是同一国家领土主权之内的两个综合实力悬殊的对立政权关系。在台湾方面以某种大陆方面可以接受的方式,明确承认大陆与台湾同属一国,明确承诺不分裂中国领土主权的前提下,大陆方面可以考虑在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后,承认台湾处于“相对自治”状态,并逐步调整对台方机构和人员称谓的政策,逐步、适当解决台湾方面关切的参与国际活动问题。

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彼此间当然不存在“主权”争议,实际上只是存在主权的代表权和行使权争议。

在国际社会中所有必须以“主权国家”名义加入的场合,双方都不能接受两岸同时以“国家”名义出现的安排。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阶段,双方要早日达成国际活动空间“存量原则不变”的政治默契。

在结束敌对状态后,双方在无须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的国际场合,可以通过两岸协商,以各自方便的名义同时参与国际活动。随着双方政治互信的增强和两岸关系的发展,可以进一步考虑从个案尝试转向通案性安排,进而建立双方在这一领域的互动规则。

大陆方面可以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国际影响力主动为台湾民众代言。

在“一中框架”的政治立场得到台湾各界正式认可后,两岸可通过平等务实协商,照顾彼此需求和关切,妥善处理两岸民间团体或个人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及民间场合的活动,避免争议,合作共赢。   

在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后,大陆在两岸交流交往场合中遇到的台当局公务机关,除涉及“国防”、“外交”等少数机构外,可考虑逐步放宽称谓限制。作为第一步,“陆委会”、“海巡署”、“环保署”等与大陆方面的中央部委名称不冲突的台当局公务部门,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加引号;其主管官员头衔可直接称呼。随着两岸政治互信的增强,作为第二步,则可在两岸之间开放使用台方与大陆方面同名的大部分机构的直接称谓;第三步,在两岸政治互信进一步深化的前提下,大陆方面可以逐渐在两岸场合不再对台方官衔提出异议。

同时,该文也十分中肯的指出“合情合理安排”的渐进——

两岸之间的“合情合理安排”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双方都要努力以同理心进行换位思考,在言行上更多地照顾到对方的感受。双方共同努力达成“合情合理安排”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两岸人民的最大利益需求,共同创造两岸最终完全统一的基础性条件。

三、两岸关系发展上的创新思维——让已认同一国的台海两岸的融合具体化,并且充分体现“平等、协商”、“合情合理”,成为“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渐进过程

应该说,此文所展现的“两岸一家亲”、“平等、协商”精神,是有创新性的,充分体现“一家亲”的“宽容智慧”与“合情合理安排”,是展现了前所未有诚意的。这里愿就此略作讨论:

——人们已经看到,此文所主张的:第一步,“陆委会”等与大陆方面的中央部委名称不冲突的台当局公务部门,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加引号;其主管官员头衔可直接称呼,基本已经在“张王会”中实现。

——文中提出:在“一中框架”内,实现两岸政权的“有序并存”。双方可秉持“领土主权一体,政权差序并存;存量原则不变,增量平等共商”的原则,合情合理地处理对方关切的问题。在两岸共同维护“一中框架”的基础上,双方应暂时搁置政治符号争议。

这可能要说是两岸在“一国”基础上的“宽容智慧”的突出展现,可能成就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这些提法建议,涉及台湾未来政治地位、国际参与,对于两岸建立互信、结束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定,可能有关键性意义。

其提示了两岸在一国基础上的“国号”可有创新的认识和理念。即:国号,在一国条件下,只是“符号”,未必就是国家的实质。历史上,中国的国号曾经多变,但代表的实质并未变。

以此理推论,在联合国,CHINA,从一开始就是中国在联合国的文字标识,无论开始国号是“中华民国”,后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仍一直包含(代表)着包括大陆、台湾在内的全部中国领域人们的利益和诉求。而现在、将来也还应是这样。

人们还应该体认:两岸当今的客观现实其实已经是“一国两制”、“一国两治”,只是此前双方并未认同(承认)对方的“制”与“治”。而互相正式称呼对方行政机构和官员的名称,确是向认同方向前进了。

两岸是可以和应该先在“一国”的基础上互容、认可“一国两治”——两岸是一国,由于特殊原因暂时在“分治”。并作“合情合理安排”。

这种“合情合理安排”,例如文中说:双方在无须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的国际场合,可以通过平等协商,以各自方便的名义同时参与国际活动。

那么,在须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的国际场合(例如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又可以如何安排?这里以为,以前述理念推论,也可先“存量原则不变,增量平等共商”的共同或各自出场,并能协商乃至做制度化安排,来共同或分别代表对方与双方,实现共同的权益、谋取共同的利益。然后,逐步的、渐渐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完全实现“一家亲”。

这样,就在宽容智慧中,让已认同一国的台海两岸融合,具体化、可操作,并且充分体现“平等、协商”、“合情合理”,并使之成为一个渐进过程。

可能可以说,这是一幅两岸良性互动、和平发展而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未来图景,是两岸未来发展比较理想的一种图景。而由于种种内外的因素、利益的大小影响(其中外部影响作用不可小觑,有时其可能会产生颠覆性影响——这是致力两岸和解的人们不能不特别注意和防范的),这一愿景实际可能会更理想,也可能会未必很理想,乃至有波折。不过,不管怎么说,“宽容”张王会,“情理”出新局,两岸创新性良性发展的端倪已现!

文磬

 

责任编辑:Sussie
来源: 四月网
相关推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