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李世默:这个百年,这个党

2014-01-13 09:03:00 作者: 李世默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后,主流舆论的评价依旧是,中国的新领导集体沿袭了先前的改革路径,即经济改革步伐很大,而备受期待的政治改革却停滞不前。但这种观点是偏执的误读。事实上,三中全会启动了许多关键的,甚至是划时代的政治改革,包括央地关系、纪检司法和党政关系。本文发表于美国权威杂志《外交》(Foreign Affairs),李世默曾在该杂志2013年1-2月刊发表《中共的生命力》一文,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的领导权力交接一般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完成,而新班子的施政蓝图则在三中全会上勾勒,其影响有时超过一代人。众所周知,1978年底,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启动了历史性的经济改革。那届三中全会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甚至影响到了今天的世界格局。30多年后,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崛起中的大国。2012年,中共十八大完成领导层交接,而三中全会则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及其同事将如何谋篇布局,令全世界瞩目。

李世默文章《这个百年这个党》1月11日刊载于《外交政策》杂志(Foreign Policy)网站

本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外交》杂志及其网站

本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经济改革决议内容非常丰富,吸引了大部分的注意力。已公布的新经济政策出乎大部分人的预期,仅举几项足以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结构的新政,比如推广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减少对企业的行政管制,改善有关农民、土地的管理、流转措施,促进金融领域市场化。如果这些举措能在相当程度上落实,中国经济无疑将再次迎来持续增长的新时代。

然而,主流舆论的评价依旧是,中国的新领导集体沿袭了先前的改革路径,即经济改革步伐很大,而备受期待的政治改革却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毋庸置疑,本届三中全会加强了中共在中国政治体制内的领导地位。因此,有些人断言新领导集体在走“政左经右”的老套路。

但这种观点是偏执的误读。事实上,三中全会启动了许多关键的,甚至是划时代的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将根本上改变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治理模式。

至少在以下三大重要领域,制度性的改革已经展开。具体而言,包括:一、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二、划时代地革新党和国家的纪检司法制度;三、建国以来最大幅度重组最高领导层的决策机制,与时俱进,重新定义党政关系。

财政预算改革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是中国政治的难题,几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帝国。这一对关系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乎社稷兴亡。处理得当,则国泰民安;反之,则内乱频仍,甚至导致皇朝的衰落和灭亡。

当代中国也不例外。建国64年来,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中共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探索: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56年,当时为了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恢复满目疮痍的国民经济,中国引进苏联体制,将几乎一切权力收归中央;但在第二阶段,也就是50年代末开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反思苏联体制,在相当长时间里推动了权力下放的改革。这一大胆探索的理论思考,集中体现于1956年毛泽东论述治国方针的重要著作《论十大关系》。在其中,毛泽东主张将权力大幅从中央下放到省和基层。毛泽东阐述,权力下放有利于解放生产力,调动地方的政治积极性。这一权力下放变革在“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的70年代末达到高峰,包括征税、国企管理甚至军队工作都移交到地方。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在80年代,中央政府多次陷入财政困境,不得不向各省“化缘”。很多人将毛泽东视为集权主义者,这一观点其实是过于简单化的。

责任编辑:聆风
来源: 四月网
1 2 3 4 5 6 7 8 9 10
相关推荐: 李世默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