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骆玉涛:说点“山歌”与您听 濒临灭绝的中部农民(3)

2013-12-20 16:41:25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一,人。

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有人,才是社会里最活跃、最具能动性、最富于创造力的第一生产力。中部农村的人群简单地用“空巢”形容,是很表面的,不科学的。因为这里面还包含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就农村人群的现状,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是:

——鸡犬之声相闻,老幼互相往来。

1,房比人多。

有天早上坐车到乡村去,车上一共6个人,其中有4个(60岁左右)是从外地赶回来,到乡下去吃酒的(车一边走,他们一边议论说,现在中央禁止吃酒风,很好。有好多酒免了。但乡下宗亲长辈有酒,你还得去。但吃酒风好多了)。

这是比较闲的季节。按理,坐车的人应该多一点。但往来于乡镇的车,尽管一般只有19个座位,但没有一次坐满过,多数情况是3、5个人,到傍晚进城的时候,才多一点,一般也不超过10个,只有周末才可坐得较满。跨省两县之间的班车,如果不在国道线上,车上一般也只有10个左右乘客。

在这些乡村,如果爬上稍微高一点的地方看,到处都是依田傍丘的一排排房子。你一路走,也一路都看到的是房子。这些房子,几乎一色的“铁将军”把守。为什么呢?没有人。有的房子大约7成新,但也已人去房空,怎奈“蛛丝儿结满了雕梁”。现在本该是老幼在房前晒太阳的好季节,而在这一户户房前,却很难看到几个晒太阳的老人。在乡村的道路上,几乎碰不到徒步行走的人。有时碰到,也很稀罕,而且主要是70多岁以上,80岁左右的老人短距离行走。其他的人要么乘汽车,要么坐摩托。大片的田野里,只能偶尔看到一个、两个人在劳动。要想找人聊天拉家常,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在一些电视新闻里看到现在的农村劳动场景里还有十多位农民在一起劳动的情境,一般地说,那时假的。幼儿和儿童,只有在星期六和星期天才能看到不多的几个。

即便是乡镇,常常能够看到有一两处建筑工地,每个工地有3—6个50到60岁左右的人在那里当小工;还有一些不大的门店,有个把人在那里看守。除了有一两处打牌的茶馆,有一桌、两桌人,和麻将的声音同讲话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显得有点热闹外,大多显得比较冷清。开店子的人比街道上出来买东西的人多。

有个乡镇,据说曾经是附近几个乡镇里最繁荣的一个。但现在却也有小半截街的房子大多空着。只有在其中的镇政府里停着三辆小汽车。但是,街道的房子都还很整齐,亮堂。实际上,现在的乡村,老人也不应这样少。但有一些老人,已经到城里带孙子去了。还有为数更少的,到城里“享福”去了。

除了数不清的私房空着,公房——校舍,厂房等,也有些已经人去房空了。但是,与乡村的空空如也相比,城市里已是人满为患了。农村的人少房多,而城市里则是人多房也多。

(有信息透露,全国城市有6800万套左右的空置房。实际上,也许比这还要多。对此信息,某大房产商还匆忙跑出来辟了“谣”。其实,全国有6450万套空置房,已是两年以前的旧闻了。加上近两年每年几百万套安置房,空置房只能远比三年前的6450万套要多。现在的“鬼城”和空城,已不是一座,而新的鬼城和空城还在陆续曝光。但房产商和有些主流媒体,总把人民当阿斗,还在那里欺骗人民说,没有那么多空置房,房价正在涨,还要涨。东方红网发布国务院发改委顾问 国世平博导的文章——“该快卖掉房子,一套都不剩”,揭露了现在房地产市场的真面目。全国640多座城市,只有70座左右城市,主流媒体反复地宣传说涨价。而其余300多座在降价,有100多座不降不涨和鬼城、空城等却不报道)

2,人比房老。

这些乡村的房子,都还很新,多为两层,面积多在200—300平米左右,大部分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特别是在这近5年内建设的。少数的还在新建之中。

但是,60岁以上到70岁左右的农民,却是这些新房子的主人和农村的顶梁柱。比起新建的房子来,实在是老了。

有几处土墙灰瓦的房子稍稍老一点,但也没有人老。一位五保户一个人居住的,房子还算宽敞,老人73岁了。他说房子是解放初土改时分的,维修过几次,60多年了。有一处是70多岁的老两口居住。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有40多年了。他们说,没有能力,不准备维修了。一处是有点残疾的一家人居住。房子也有40多年历史了。

偶尔看到有个把人在劳动,你一问,也都60多、70岁了。一位看守3个养鱼池的老人正在那里整理水管,我走近一问,他说已经80岁了,还准备明年去给自己的侄子看鱼池。“钱稍微多点”。他说。

现在,是老人晒太阳的好季节,所以,有时也会看到个把老人在房前一边晒太阳,一边听着“我爱你”和“火了火了中国”的歌曲。

3,新青年成了老朽的“孔夫子”。

在乡村罕见青少年的身影。偶尔在住房前能看到,主要是打工回来在家生养孩子,需要老人照顾的个别青年。还有的是有残疾,不能外出打工的中青年。

现在的农村新青年中,没有谁象2500年前的樊迟一样,还想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一个个都成了鄙视农业劳动,讨厌农作,五谷不分,而又脍不厌细的“孔夫子”,却又没有孔夫子那样的文化。他们既不可能呆在农村,更不可能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了。

一位正在棉花地里拾棉花的老人,今年73岁了。“搞不起了,明年不搞了。”他说。他是一个单身汉。另一位正在地里打理油菜苗的老农(62岁),我给他递上一支烟(我不抽烟,为方便交流而递烟),然后问他的孩子都干什么去了,他说有的已外出打工,有一个在镇上做点小买卖。说他的孩子没有一个愿意学种田和在田里干农活的。

在我所经过的这些乡村里,没有看到一个像模像样的青年劳动力,更没有看到一个在田野里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年。如果有时候看到有几个青年男女,一般都是在房前,他们的附近一定会停有一部小汽车或其他车辆。

现在的农村青年,都不愿意种田,看不起劳动,厌恶劳动,城市青年也大体一样。所以,人,尤其是能种田的人——青壮年劳动力,对于广阔的乡村来说,越来越稀罕,越来越宝贵了。

4,乡村还有哪个年龄层的人及其分布?

这些乡村,还有40多岁以上50岁左右的劳动者,数量远比老年人少。他们多不从事农业生产。有的是专业户,搞养殖或办合作社。有些在就近的私人厂矿干活,而且多为妇女;有些男的跑跑摩托车活,拉客或拉货,或往城里拉点时令土特产做小买卖;在有些乡村“据点”里玩牌的也大多是50左右年纪上下的人。

5,乡镇公务人员的一个比较。

——三十多年前。人民公社管理的具体事务很多,任务很重,但干部编制却很少:书记(1);副书记(3)。书记管全面;3名副书记分管粮、棉、副业和社队企业(包括农机站)及计划生育。一名武装部长(都配有武器,生产大队的民兵还配备有10余枝步枪。现在乡村都不配备枪支了);一名公安特派员,管全社治安;办公室一名秘书。最多不超10人。这些干部,大多穿着草鞋,卷着裤腿,几乎天天跑下面或到上面开会。

——现在。乡村的事务至少比35年前减少了一半以上(因为80%左右的人外出,实行了承包责任制)。但是,一个乡镇通常配备的公务人员(干部)却多了一倍以上还多:书记(1);副书记(2—3)。专职、或兼乡(镇)长、或副乡(镇)长;纪检书记(1);人大主席、副主席各1名;政协联络主任1名;武装部长1名或一名副乡(镇)长兼职;办公室1人;派出所长、教导员各1名(有的没有教导员);干警2——3名;民政1—2人;司法1—2人;国土,财政、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人数不等。前些年设的工商、税务等管理站所已撤销,但税务设分局管理几个乡镇(司机是不是算编制,我不知道)。

虽然35年来,公务员人数成倍增加,你却在乡村很不容易见到他们的身影。这次在乡村步行,没有碰到过一个“官员”。至于偶尔从身旁疾驰而过的小汽车里是不是“官员”,我不得而知。这种现象,在35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二,水。

水,生命之源。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所以,乡村观察,不能不特别注重对于水的观察。我把它摆在人之后的重要位置。

35年前,这一带农村的饮用水和农田灌溉,主要源于自1958年来陆续修建的大大小小水库和各家各户门前的堰塘所蓄的水。那时,各家各户门前堰塘每到冬季都挖淤筑堤,蓄水量是非常广大的。大大小小的水库和繁星点点般的千千万万的堰塘,对于防旱排涝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现在,各家各户门前的堰塘,三十多年没有挖淤筑堤,堰塘内积满了淤泥,长满了水草,堤坝有的垮塌,有些堰塘已经由原来的“大海碗”形状变成了现在的“菜碟子”形状,已经不能蓄水,稍加改造就可成为稻田;有些堰塘水草腐烂发臭,人畜根本无法饮用。这些年,下两天雨就涝,10天不下雨就旱,20多天不下雨,大旱。新闻里常常说的“百年不遇”,就是指的这类旱灾和涝灾。35年前,在农村吃水用水的人比现在多数十倍,而且种双季稻,即便一两个月不下雨,这些地方也都不会称之为大旱。

所以,近几年,政府已经开始重视水利问题。从去年开始,这些地方的农民陆续开始用自来水;无法饮用自来水的,建设了饮用水水源保护点,竖立了警示牌;有的打了井。在鄂西南,主要以洈水水库水源为保障。

1958年到1976年建设的大大小小水库,当前已成为农村饮用、灌溉、厂矿和商业用水唯一稳定可靠的水源。因此,这些水库现在都受到了保护。近年都拨款先后进行了和正在维修加固(虽然计划的资金大体只能一半到位),但这总是好的现象。

观察期间,特别注意向一些老人了解了各个地方大大小小水库和水渠的建设时间。我其实很希望能够在这几个县(市)的这些乡村,发现有的水库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修建的。结果令我大失所望,竟没有一座水库和一条灌溉水渠是1976年后修建的。

一位在公路边摆着两筐柑橘在卖的70岁的老农说:“我们这附近的这座水库,是1959年动工,61年开始蓄水的。水利建设的功劳,要记在毛主席的头上。那时候喊要‘引河水上山’。分田到户后到现在,这些水库和水渠就修不起了。没得这些水库和水渠,一旦分田到户,不知要死好多人。一个,为争水斗殴;一个,水根本就不够用。哪里能够种粮食保丰收?”

来源: 乌有之乡
1 2 3 4 5 6 7 8
相关推荐: 玉涛山歌农民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