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1980年反对计划生育的意见:将降低整个民族智商

2013-12-18 01:29:46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陈晓楠:人类生命的最初是一个精子和一颗卵子的结合,在上亿个精子当中只有一个能够胜出,它必须一路狂奔,杀出同类的重重包围才能够和卵子结合孕育新的生命,可这世界上也有些壁垒是最强大的精子都没有办法逾越的,1979年,中国人组织了一场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和精子搏斗的战役,它就是以一胎制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开始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个政策的启动似乎是为这场延续了三十多年的漫长战役打上了一个新的标记点,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不由得让人想要回望过去,计划生育这项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政策,究竟是如此出台的呢?

解说:这是1990年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上黄宏和宋丹丹用东北口音表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小品塑造了一对农村夫妻在生了三个女儿后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政策,争取生一个儿子而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小品《超生游击队》资料:他爹啊。

嘘。

这地带安全不?

据我观察没发现敌情。

解说:小品幽默的表达和调侃的语言展示了超生者的生存状态,有反映了他们的无奈与艰辛,后来,中国人把为避开计生检查流动到外地怀孕生孩子的人群普遍叫做超生游击队,成了那个时代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

小品《超生游击队》资料:过两天生下来不就好了嘛。

生,生,跟你结婚没消停。

黄宏(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小品演员):我带着这个小品到了新加坡去演出,到新加坡演出之后呢他就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当跟他讲完了之后第二天再去,一介绍,他们报纸上也是介绍了很多,超级游击队带着一个中国生育的一个现象,当时也没有办法我觉得我们国家要发展,就是要减轻包袱,就是要轻装前进,这个是没有错误的,如果不是按这样下来,也许到今天我们还发展不了这么快,但是呢计划生育又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现象。

解说:于卉曾是北京一家企业的行政人员,从1972年开始分管单位计划生育。

于卉(原工厂计生干部):我差不多管了三十年计划生育呐,计划生育一开始是宣传员,后来是给我调到行政科去了,行政科就是管宣传,管计划生育,后来我就当了厂长助理以后,我就抓计划生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计划生育干部成为中国独有的行政岗位,刚走上这一岗位的于卉还不知道后面的三十年她将承担一项十分特殊的工作。

于卉:我生老二的时候是1979年吧,1979年的时候还能要老二呐,一个不多,两个正好嘛不是,后来就1979年以后就只生一个了,就要独生子女了改成。

解说:1980年以一胎制为核心的计划生育制度全面实行,1982年计划生育成为国策,三十多年过去了,这项政策影响了几代中国人,那么只生一个这样严格的人口政策究竟是如何出台的?要寻找根源就必须将时间再往前回溯近三十年,1953年的人口普查成为一切开始的地方。

田雪原(原中国社科院人口所所长):1953年全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这个人口普查的结果我们全国人口总数超过了6亿,这6亿1953年过去我们刚开始这个共和国开始建立的时候,那个时候过去的说法叫四万万七千五百万。

解说:从连年征战中复苏的中国迎来了一个生育高峰,四年多了1亿人,这个数字引起了一个人的关注,他就是北大校长人口学家马寅初。

田雪原:他到浙江去做调查,调查用他的话来说就浙江11个府他跑了10个府,调查的结果他就发现这个人口增长得很快,他就从简单的事情出发,就他回去以后带点糖果,给这个老家的孩子们一来啊,给大家分糖果,后来去几次一看他带的糖果就不够了,带同样的东西不够分了,这小孩子多了,因此他就感到问题比较严重,于是他就开始做调查,调查以后,那么他就开始最早在人代会浙江小组他就提出来关于控制人口增长。

解说:马寅初将自己的研究报告作为一项提案,提交1955年的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然而并没有受到关注,在1957年3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还是要节制生育,这给了马寅初极大的鼓舞,会议记录中留下了马寅初的肺腑之言,他如此说道,我们的最高领袖毛主席对人口问题有同样的看法,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他所见所闻远比我广,得出的结论一定更正确,因此我对毛主席表示总崇高的敬意。

程恩富(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实际上是中央政府首先提出要适当控制生育问题,那么马寅初本来心理也有这个想法,那么他看到中央政府有的领导说到这个事,他就大力地鼓吹这个事,就是主张中国适度人口是6亿,现在已快接近6亿,我们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

解说:此后马寅初开始大胆宣讲自己的人口主张,同年7月5日,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文章中马寅初提出,人口快速增长将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影响经济发展,所以必须进行适度控制,为此他还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

田雪原:生两个孩子的有奖,因为那个时候全国的生育率很高,不是像现在这么低,两个孩子有奖,生三个孩子要征税,生四个孩子以上要征重税,以你征得来的税金作为奖金,那国家财政你也不用操心,不进不出,征税金奖励生育两个的。

陈晓楠:1952年马寅初的孙女出生了,他给她起了个名字叫思润,他的另外两个孙子一个叫思泽,一个叫思东,马寅初是知识分子,这一个思字倒是很能概括他对毛泽东的那份憧憬和倾慕的感情,然而1957年正当马寅初为自己的观点被最高领袖认可而欢欣鼓舞的时候,他却是没有想到一场绵延了二十年的厄运即将降临,既然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观点一开始是被毛泽东所接受的,那为什么马寅初还会遭到批判呢?

解说:1957年11月,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期间赫鲁晓夫提出了十五年超过美国的口号,毛泽东自然不甘落后,立刻提出十五年超过英国,回国后急于超英赶美的毛泽东主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跃进运动,对于人口的态度也开始转向,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认为人多好,现在还是人少,当毛泽东带领中国转入大跃进模式后,马寅初就被甩下了马车。

田雪原:声讨会马寅初我参加了几次并没有他的真正到场,但是这个批判也逐渐升了级,那个大字报在马老住的燕南园63号他的这个房子上边、过道上,甚至于床铺上都扔的大字报,可以讲铺天盖地,那是没错的。

解说:马寅初任职北大校长时已经七十多岁,全校师生都尊敬地称他为马老,他每次上台讲话时总是习惯地说,兄弟今年72岁了,师生们听了都相视而笑,而1958年这位老校长却成了被批判的对象。

田雪原:老校长现在被大家批判了,这还是也挺新鲜的,我们上一个大学,大学的老校长正在被大家批判,看看去,看这么批的?于是就找来马寅初这个我的政治立场哲学什么的,他的一大堆文章,同时也找来若干这个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来看,那时候因为也很年轻,知识还不够,那么就看来看去但是有一点觉得老先生讲得还是挺有道理,相反地看了看批判的那些文章差不多千篇一律,都是先给你扣一个大帽子,中国的马尔萨斯,中国的马尔萨斯主义者。

解说:二十世纪初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传入中国,他认为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人口增长总会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而这正是贫困、罪恶、饥荒时常发生,人类很难得到幸福的根源。新中国成立后,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被视为违背马克思主义,为资产阶级作辩护的反动言论。康生给北大师生做报告时曾质问,听说你们北大出了个新人口论,作者也姓马,这是哪家的马啊?是马克思的马吗?是马尔萨斯的马吗?我看是马尔萨斯的马,在那个年代放任人口还是实行节育不再是一个学术选择,而是成了一个政治立场问题。

田雪原:所以看得多了以后就有一种感觉,这件事情是一桩错案,将来会有一天要翻过来的。

解说:此时这个年轻人无法预言在二十年后,为老校长翻案的人恰恰正是自己,然而1958年的政治讨伐中,马寅初却没有盟友,他单枪匹马出来应战,毫不客气地说那些针对他和新人口论的两百多篇批评文章徒破而不立,不能成大事,在被迫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离开北大之前,马寅初在一次大会上笃定地说,二十年后政治家们会遇到棘手的问题,会感到困难,他们会想到兄弟的新人口论,他们会后悔的。这些棘手问题似乎来得比马寅初预料的还要快,1969年中国人口突破了7亿,1970年平均一对夫妇要生育5个孩子,1974年中国人口突破8亿,中国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承受着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

王丰(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随着1964年人口普查,随着就说是当时知道这种补偿性生育,随着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出口人数人口不断增多,加上当时计划经济的很多问题开始呈现出来,就说计划经济无法给当时增加的人口提供就业、教育,还有甚至粮食,各方面的这种条件。

田雪原:那时候就多了,你这吃菜要有菜票,吃肉要有肉票,糖果票,你春节糕点票什么东西都是一样,归根结底还就是你供给不足,需求大。

解说:面对人口压力中国政府开始考虑节制生育,1964年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成立。1971年国务院转批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当于卉开始负责单位计生工作的时候,国家提出的计划生育口号是晚、稀、少,即晚育拉开生育间隔,少生孩子,后来则将少具体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于卉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做宣传,动员女工不要生第三个孩子。

于卉:组织计划生育宣传员都是宣传员给发放一些材料什么的都是上级,上级领导发的材料,然后给大家发放,然后给送药具什么的,都是一些具体的工作。

解说:然而这样的宣传动员并没有遏制人口增长的速度,新华社在1980年发表的中国人口发展进程百年预报,按照中国当时的生育水平,2000年中国的人口要过14亿,2050年将达到40亿,随着人口增长率的居高不下,在启动经济发展的马达轰鸣声中,国家开始考虑推行更为严格的只生一个的政策,但当时公开讨论人口问题依然有着政治上的阻碍。

田雪原:马老这一桩错案冤案如果不把他翻过来,在人口理论这一方面的拨乱反正那就是一句空话,你还是批他,马寅初还是中国马尔萨斯呐,那么你这一个大调一定,你谁敢来谈人口问题?

解说:1979年8月5日,田雪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文章,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

田雪原:把他这个马寅初这件事情公案反过来,理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过来,那么这个人口问题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了。

解说:以此为契机,田雪原接连在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批驳了人口越多越好的人手论,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等的禁锢和教条。

解说:1979年9月,98岁的马寅初获得平反恢复名誉,历史终于在马寅初的有生之年给了他一个交代。

陈晓楠:马寅初获得平反的时候双腿已经瘫痪了,当时的中央统战部的副部长李贵去看望他,老人神智还很清楚,他最记挂的不是自己平反的事,还是那个纠缠了他一辈子的话题,那就是人口,他反复念叨二十多年前中国人口并不多,现在太多了,一辈子的遗憾和委屈都含在了这一句话里。1982年马寅初去世,就在同一年计划生育被定为了国策,对他来说这或许是一个迟到了二十多年的决策。

解说:1980年3月,作为人口理论的研究者,田雪原受邀参加了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办组织的五次座谈会。

田雪原:这个第一次会议参加的人比较多,在西楼会议室,所说有64个人,实际上像各个部委来他还带了助手,还带了秘书,人是坐得满满的,在西楼会议室坐得都满了。

解说:座谈会讨论的焦点是在中国实行只生一个的政策到底可行不可行?讨论非常热烈,每个人都知道他们的讨论结果将要影响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即使一些现在看来很奇怪的问题,在当时也被慎重地看待,有一位与会者提出,民间有老大憨、老二聪,老三灵的说法,只生一个会不会全是憨傻的老大呢?

田雪原:那你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那不就第一个孩子吗,那整个民族的智商下降将来,民族憨啊起来,那还行吗?他这个事情提出来以后在座谈会上可以讲语惊四座,许多人就说那对啊,咱们这你控制人口行了,但是我们这智商都下降了,民族都成老大憨起来,那这事谁敢负这个责任?于是那就得休会,休会就来论证啊。

解说:与会者首先查找了资料,发现美国飞行员中有百分之四十都是老大,这意味着第一个孩子照样有足够的智力能力进行复杂的工作,专家们接着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说,民间所说的老大憨是建立在大家庭的基础上,而一般大家庭的老大无论是哥哥还是姐姐都是起到半个爹妈的作用,因此不免会显得忍让和憨厚,而一旦每个家庭只生育一个,这种情形就会消失。座谈会上还有一些问题则显示出提问者的远见。

田雪原:比如说你提倡生一个孩子,出生率下降,下降的时候会不会带来劳动力不足,由现在劳动力过剩,因为当时就业很困难,会不会出现劳动力不足?这个到时候有活没人干,会不会出现人口结构老龄化?老龄化严重了将来负担过重,我们负担不起啊,会不会存在问题?会,我们就是要控制到发展到它不至于过于严重,不至于发展到劳动力短缺,老龄化没法养老了,不能到这个程度,那么我们经过一定时期以后,生育率适当调节也可以解决。

解说:这五次座谈会持续了近三个月,只生一个的决策被确定下来,当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时代的序幕由此拉开。

1980年计生干部于卉发现自己的工作比以往艰难了很多。

于卉:他有俩闺女,或者说三闺女的,他还愿意生一个儿子,他这种观念他不好改变,就是做工作挺困难的,他不跟你说,就是你跟他工作阻力挺大的,反正是对这搞计划生育的他也挺有抵触情绪的,所以我们这工作也挺艰难的一开始。

画中音:他爹,咱回去吧,行不?

孩他妈,我有时候也想回去,可回了村里咋整啊?小大,小二,小三把家里东西罚得差不多了,剩下小四罚啥啊?

解说:那时候正是计划生育推行得最严格的时期,超生游击队的小品笑中有泪,现实生活中有更多无奈与难堪,于卉就曾碰上坚决要生二胎的女职工。

于卉:她拿那布把这独自都缠起来,看不出来,发现这情况了然后我们就给她做工作,就让她做人工流产去,她不愿意去,不愿意去我们到他们家做工作给她做工作,然后她爱人也是我们单位的,拿着一把刀就比划着跟我们说话。

解说:工作中这样的尴尬乃至危险成了于卉必须适应的事。1980年后,计划生育实行一票否决植,计生不达标,单位不能评优,对违反计划生育者轻则处分,重则开除党籍、公职,在那个时代双开意味着一个人几乎没有生路可言。从1980年后的10多年来,中国人口的高增长势头终于被遏制,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千分之十,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成功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人口条件。

2001年计划生育有了全国性的法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出台使国策上升到法律层面。从1980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至今,计划生育对于中国必要与价值已经不言而喻,然而反对和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出现,人口真的应该被计划吗?

王丰:现在造成的矛盾就说我们家庭要为自己要负责任,可是家庭自己不能够选择就说多数家庭,你要生几个孩子,就说国家已经不对家庭和个人负这些责任,但是他还对家庭和个人的生育还有这个要求,这完全是一个脱节。

解说:所有的政策将成为历时态的概念,当计划这个词汇本身已经有了更多柔性的内涵时,计划生育政策是否也该适时进行调整,这是整个社会都在思考的问题。

陈晓楠:中国30年的经济增长,计划生育功不可没,不过我们也不要忘了当年决定实行这项政策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预设,就是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主要是控制一代人的生育率,请注意这里也说了仅仅是一代人,人多了要控制,但是大家要都不生了也会有点麻烦,以往的家庭是孩子扎堆,现在则是老人扎堆,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也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计划生育政策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做出适当的改变,这似乎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来源: 四月网
相关推荐: 智商民族意见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