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王岩林:看待“贫富”问题的第一个基本观点

2013-12-14 15:25:37 作者: 王岩林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第一个基本观点:贫富问题,是现代人类社会日益物

质化、经济化、私己化之更大问题下的一个突显问题。我们应从精神与物质均衡发展的整个社会文明之更高视野上、而不是仅仅从物质财富拥有的多少上,来客观理性地看待贫富问题。

贫富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问题,现在,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十分突出的大问题。然而,这个看似非常严重的问题,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的构成本身,是不是还 遮盖着一些深层的与系统性的更大问题呢?我们分明意识到的这个问题、以及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又有多少是属于被我们偏颇偏执的思维与认识所扭曲、误导的?

首先,我不同意将此问题无限放大,甚至像有些人宣称的那样,视作当今人类社会中最重要与最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第一大问题。

在我看来,贫富分化或贫富悬殊的问题,只是我们的近现代人类社会,走上西方主导与开创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所导致的体系性偏失及其一系列重大问题中的一个,即便其常常给人的感 觉是最为突出与极其危险的,却并不是最深层与最根本的。也就是说,与整个西方资本主义、西方主导下的现代化进程之全面性、体系性、系统性、根本性的问题相比,它只是由前者所引发 或催生出的,它只是更加直感直接地显露于我们面前、更加地触目惊心罢了。

在一种直线化的、递进式不断进步的思维定势下,我们当今社会的大多数学者与各阶层民众,总是不加质疑地、想当然地认为:现代化肯定比前现代化时期好,取得了近现代世界主导地位的 资本主义路径、体系及其制度便是未来人类继续前行的必然大道。其实,这种直线递进式的发展假设、以及把今天的主导途径延伸到未来时代去的想法,从一开始就偏离了综合辩证思维与紧 盯客观现实发展的人类认知基本原则,使我们在出现了诸如极度贫困、世界大战、资本垄断等一系列重大危机与问题时,尚不能够彻底地清醒过来。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当今世界性的贫富分化问题,只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近现代资本主义,在追求个体个性私己化、民族国家现代化、资本财富垄断化过程中,从根本上日益挤压人类精神、 强暴人类社会、改变人类文明相对平衡态势的一种必然结果。在这最最重要的根本点上,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路径及其制度,不仅没有为人类的人本文明之进步作出较大贡献,反而是比之以 前时代、特别是比之昔日的中华文明和东方文明而言,构成了一种极大的逆行、一次极大的退步!

过去时代,虽然等级悬殊、贫富分化等问题,同样是有的,却有着今日商品资本化社会所没有的人类精神家园之营造,有着更周正安稳的人类人本文明之秩序,有着积极向上和脱离了物质本 能欲望的内在道德之修为。那不是一个最好的社会与时代,那却是在天下胸怀、人本关怀、人类理想、向上追求、道德和善、和谐共处等方面,远比今日资本主义商品资本化之经济社会更加 美好的文明社会。我更愿将她称之为“人本文明”、“完整文明”,而把今日之商品资本化社会视为“经济社会”、或被商品经济异化了的“物本社会”------称其为“物本文明”甚至都是 不够格的。因为,这不是一个健全、完整、均衡、饱满的社会,这是一个缺乏主体文明精神、文明构建与文明创造的放任自流之社会。

有了如此这样的认识,我们便有了一种在综合格局理性思维下定位现如今之“贫富”问题的能力了。既然,从根本上说,是整个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取向、路径及其一整套的体系、制度出了大 问题;既然,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现代化社会,早在我们提出与研究“贫富”问题之前,就阻绝与抛弃了建全人类文明该有的人本精神与社会文明的另一半努力(甚至还是应该起主导作用的、 更高级的另一大半!),那么,我们要想真正全面理性地看待“贫富”问题,是不是就首先应该健全与扶正一种全面综合的理性思维呢?是否就应该从一开始便将更加关怀人类精神世界构建 的“穷达”层面问题一并提出来,并关联、甚至统揽起“贫富”之类的问题呢?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们一定要看到,只字不提关乎精神修为与社会文明的另一面之概念和问题,只是割裂与单一地把“贫富”问题提出来,其实本身便已经走进西式物本社会的思维 误区了。更何况,以一种“贫富悬殊”或“贫富分化”的提法定位贫富问题,更是西式两极对立思维所孕育和产下的一个畸形儿。这种概念与提法本身,在排除掉了人类更加重要的精神世界 及其追求的前提下,过分两极化与一边倒地将“富”视作绝对唯一的取向、将“贫”视为一切无能的标志。这种思维,与中华之道高大广博、全面多元、中合兼蓄、阴阳辩证、系统一体、精 神为上的大道正道而言,是不是相去甚远呢?

中华之道综合理性,因为始终站在人类精神与物质相统一的立场上,更加看重人的内心幸福与社会的文明祥和,所以,通常在谈论“贫”与“富”的问题时,几乎从来都是会与“穷”与“达 ”之类概念联系起来看的,甚至,还会更多地将偏重于整体和高层精神着力的“穷”与“达”,置于“贫”和“富”之上。

不要觉得,这样拉扯太多,难于聚焦在最直接的“贫富”问题上。“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先构建起全面健全的整体观来,就事论事的思考与研究“贫富”问题,只会如沙滩上建楼 一般靠不住。更何况,在找寻解决“贫富悬殊”之问题的路径时,我们最终也还是需要升级到更高的物质精神之层面上,也是需要借助人本精神的追求与社会文明的构建、拓展的-----此问题 ,我们后面将会谈到。

本来,人,一直就是有着多面之需求的;人在社会中,也不可能仅仅以偏狭经济动物的身份活在单一的经济丛林里面。中国古人早就看明白了这点。所以,他们知道有“贫富”问题,更知道 还有“穷达”问题。

“贫”,在中国人的词典里,主要是指经济、财富上的不足与匮乏;而“穷”,则所指就更全面些、更具有广泛覆盖性了,多是讲人们的不得志,不能在现实社会及精神追求上做到“通达” 。

在我看来,这种以“穷达”概念或思维平台看问题的方式,其中也是包含着经济与财富上的富有的。因为,古人、特别是古代中华文人们,虽然从来就有一种“视金钱如粪土”的情怀与自命 清高之表达习惯,但,他们毕竟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是一定不会不懂金钱财富之重要性的。讲一个人“通达”了,应该不会不包含着经济上也有充裕保证之应有义吧?所以,我认为, 中国人以“穷达”定位与框定出的概念平台,是比“贫富”更高层级、更全面观的一个认知系统。

这从“贫”与“穷”在程度上的不同,也可看明白。虽然,现在人们多会将“贫”“穷”二字并列连用,但“贫”与“穷”在造字之初与后来长期的使用中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有人就曾 解词道:汉字的“贫”,是由“分”与“贝”垒叠组成的。“分”“贝”,就是分钱,就是分出去一部分钱或将自己的一些钱给社会、别人。分了钱,并不是一文没有了、抛尽了钱财。而“ 穷”,则就不同了。不仅包括精神和物质的所有方面,而且在程度上,也是到了一种在“穴”洞般之家中,仅仅空剩下一个赤裸裸自己光身子的地步了。可见,在中华文明既重物质财富、更 重精神生活的传统思维里,经济上的“贫”,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全部的精神物质生活,统统一塌糊涂,到了无路可走的“穷”之极地步!

我们今天的人,无论是当今日益钻进钱眼中、物质化了的中国人,还是早先走上商品经济社会(请注意,不是社会商品经济)的西方人,其实,说的直白点,真还不如中华文明时代的古人们 活的明白!今天,在此偏斜与低等的认知格局、思维定势、社会舆论及制度安排之下,我们社会的几乎所有人,都成了被引诱着、被驱赶着一起奔金钱财富而去的一群群的“经济动物”、“ 物质下人”、“金钱奴隶”。哪里还有中华人长期以来引以为豪的天国上人、圣王修为、安贫乐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明文化与精神追求?更不要说,我们昔日那种的广博胸怀与豁达心态 ,我们昔日那种从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精神愉悦中找回更深层美好的幸福,还有吗?还能经常见得到吗?再多说一句:乐观、豁达,那不仅仅是来自于天生民性的,那是一种格局理性精 神统辖着物性人体与经济性行为而荡漾出的美丽光华!

今天扭曲与偏失的这一切,既与我们选择了顺应这个时代主流的西方现代化有关,也与我们丢弃了自己原本周正全面的格局理性思维、迷失了自己立身之本的中华之道一整套有关!文明古国 ,那是因为我们有文明!精神修为,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精神的!安贫乐道,没了道、国人还能安于贫穷吗?当我们不是以一种综合健全、理性完善的思维架构去看待这个世界与我们自己 的时候,当我们仅仅把成功、美好、高人一等、现世幸福建筑在物质金钱堆砌出的台地上的时候,我们也便会将自身与别人的贫穷,看得比洪水猛兽更可怕了。

所以,“贫富”问题的根子,一部分在于贫富差距的本身;更大一部分在于我们没有了中华之道上更重要、更全面综合的“穷达”思维,在于我们走入了西方现代化进程所布下的泥潭与误区 。今天就先讲此一点。

责任编辑:黄敏
来源: 草根网
相关推荐: 王岩林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