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谭浩俊:政府存款大幅增加拷问预算的严肃性

2013-12-11 18:47:12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面对10月份政府存款创历史新高的问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预算法》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是否具有严肃性和规范性、预算的刚性约束力有没有得到加强。

据媒体报道,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政府存款余额达到41163亿元,较9月份大幅增长19%,首次突破4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与年初政府存款余额2.4万亿元相比,整整高出了1.7万亿元。如果结转下年的政府存款余额维持去年水平不变,再加上今年后两个月可以进账的收入,那么,正常情况下,后两个月需要花出去的钱可能将达到4万亿,相当于全年财政支出总量的近1/3。如此一来,“突击花钱”话题,又将成为社会各方面议论的焦点。

我不知道,到时有关方面又将作出怎样的解释和说明。因为,预算是一个刚性很强的东西,规范、有序、合理是它对的生命。就算有些项目可能会放到年底统一结算,也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现象。这就不能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有关方面在编制和执行预算方面,是很不严肃、很不科学、很不规范的。

众所周知,我国预算执行的是部门编制、财政审核、政府复核、人大审查批准,最后由财政部门具体落实的程序,也就是说,程序是相当合理而严谨的。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呢?所谓的编制、审核、复核、审查,是否存在走过场、做样子、图形式的问题呢?

有人说,今年出现政府存款创历史的现象,可能与“八项规定”的出台有一定的关系。笔者也不反对这样的说法,但是,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预算在严肃性、规范性、合理性方面是何等的薄弱。因为,如果预算在编制、执行过程中,是规范的、合理的,也是严肃的,就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现象,也不应该产生这样的问题。

要知道,《预算法》被称之为近次于《宪法》的第二大法,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当高、相当大的。虽然“八项规定”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但更多只是对《预算法》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如果“八项规定”的作用超过了《预算法》,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预算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了,甚至成为摆设了。如果《预算法》都成了摆设,那么,所谓的法治政府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了。

我们并不否认,由于法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可能经常作出调整与修改。而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是很快的,出现法律条文与现实需要不相符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因此,需要对现行法律作出一些制度和政策方面的补充与完善,从而使法律的执行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八项规定”的诞生,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预算法》等的补充和完善。

关键在于,目前所出现的“突击花钱”等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因为《预算法》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很多漏洞造成的,而是《预算法》没有对政府行为形成真正的约束。从预算编制到执行,从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审核到人大审查批准、监督,似乎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漏洞。不然,怎么可能出现2个月花4万亿这样的现象呢?就算这一切全是合理的、规范的,也是不严肃的。如果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不严肃,自然,也就谈不上预算具有刚性约束力了。预算没有刚性约束力,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放慢,中央财政都编制了赤字预算,特别是今年,赤字高达1万亿。编制赤字预算,本身并不存在任何问题,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预算赤字更高。但是,面对政府存款一下子增加1.7万亿元的结果,1万亿的预算赤字,可能就显得有点说不过去了。至少,说明各级在编制预算时,给予部门和财政的弹性可能太大了,并没有真正做到“量入为出”和将钱用在刀刃上。

所以,面对10月份政府存款创历史新高的问题,切不要仅仅将眼睛“八项规定”有没有产生作用与效果方面,而应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预算法》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是否具有严肃性和规范性、预算的刚性约束力有没有得到加强,从而,将预算编制和执行真正纳入到法制轨道,而不是动辄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责任编辑:黄敏
来源: 中国网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