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郭喜林:不要让祖宗的算盘在我们的记忆中消失

2013-12-08 13:34:49 作者: 郭喜林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虽然现在有了计算器,但不要小看我们祖宗发明的算盘,中国的“两弹一星”就是靠着古老的算盘把那些纷繁复杂的数据打出来的。尽管算盘的速度和计算不可同日而语,但它的历史功勋是不能磨灭的;尽管的现在已经被许多人遗忘在阴暗的角落里,但它在过去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有过难以计数的辉煌。可以说,在我们所有著名的古建筑中,都离不开算盘的精准计算;可以说,就是过去的饲主老财和资本家,他们也是靠这算盘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否则,那些人也成不了地主老财和资本家。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所有银行里,工作人员也都是靠算盘珠儿在追求着数据的精准,每个银行柜台上的人都在追求着属于自己的运算速度,都在追求着自己算盘珠儿的精彩人生。

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的历史;然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历史就该彻底忘记和消失吗?

据大河报2013年12月7日报道,“弟兄七人同模样,大哥二哥在外乡。五弟心想合一处,中间隔着一堵墙。”很多人都猜不出,谜底竟是算盘。渐渐在人们记忆中远去的珠算,虽说申遗成功,可哪些角落还有它的身影?丢了的算盘该如何传承?连日来,河粉儿纷纷晒出自己与老算盘的老故事,共同寻找它们走近又渐远的历史轨迹。算盘最早的形象画在了《清明上河图》里。虽说学术界对算盘起源于哪个朝代尚有争议,但不少人都认为,算盘第一次在世人面前“亮相”,与河南有关。“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是目前发现最早记录了算盘形象的画作。”河南省珠算心算协会相关工作人员说,《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也就是今天开封的状况。就在画面左端、街边的“赵太丞家药铺”中,柜台上摆放有一个五档算盘,“也有人说那是钱板”。这位工作人员介绍,有文物证明的最古老算盘始于宋朝——“宋代算珠实物”,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个算盘的算珠是木质的,呈扁圆形,有孔,与现今通用的算盘珠大小相仿。在洛阳龙门博物馆,存放着春秋时期用于计数的工具“筹”,貌似棍子,被认为是算盘的鼻祖。

然而,不管怎么说,算盘对于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每个朝代和帝王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算盘这个计算工具,就很难成就一个又一个辉煌历史中的那么多朝代。可以说,这些朝代的辉煌就是珠算算盘在中国历史中的辉煌。只不过算盘,是一个幕后英雄罢了。

在我们中国还没有计算器和计算机的年代,我们每个城里人每月领工资是会计用算盘给我们计算出来的;我们每个农民的口粮和年终以工分多少分红的那几个血汗钱是生产队会计用算盘算出来的。每个商店、每个工厂的数据都是靠算盘打出来的。

最值得我们自豪的,那就是中国的“两弹一星”也是科学家们用古老的算盘精准地计算出了那多的科学数据。别说外国人没人相信,就是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们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当李政道和杨振宁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回到祖国耳闻目睹之后,他们对祖国产生无比的自豪感。进而,他们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并积极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曾记得,我们这些五十年代出身的人在学堂里由老师教我们打算盘,从“三遍三”到“九遍九”,从加减到乘除,我们在课堂上学的是那么认真。可以说,如果笔者不会打算盘,一个父亲是大右派的儿子也当不了当时生产队的会计现金出纳和记工员。所以,现在回忆起来就会有很多的故事和人生隐藏在那个被我使用过的算盘里。然而,在全国会有很多人在使用过的算盘里隐藏着他们过去的人生故事。

因此,笔者认为,尽管算盘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普及运用,但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绝不应该让算盘这个属于中国最古老的“计算器”在我们国人的记忆中消失,在小学的课堂里,应当保留算盘的正常教学科目,应当让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个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的子孙后代中得到继续传承,让他们会使用,让他们不忘历史,让他们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懂得珍藏我们祖国的宝贵遗产。因此,我们中国的国民教育不能在社会转型中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忘记历史和传承。难道,在小学的课程中每周有两节算盘课不可以吗?难道这真的是多余之举吗?

责任编辑:杨杉
来源: 中国网
相关推荐: 算盘祖宗记忆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