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郝贵生:关于市场经济的几点认识

2013-11-27 14:27:43 作者: 郝贵生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其理论依据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思想,计划经济体制代替市场经济是历史的必然。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错误的。中国二十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结果的危害性是极其严重的。市场经济及其体现的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决定作用的实质是少数私有者对资源的占有、交换和利用的决定权,并成为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和方式。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心议题是强化改革,而改革的核心是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多次中央决议中强调“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思想。此次全会的重大决定是把这一思想修改为“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并阐述其理由:“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同时还指出这一重大修改“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恰恰对于这一思想,笔者有不同见解。其实“基础性作用”与“决定性作用”并没有本质区别,关键在于市场经济的本质及理论依据是什么?社会主义的资源究竟是由少数人决定配置,还是由多数人决定配置?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能否把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强化市场决定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问题等等。因此笔者围绕上述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本人认为这段话是错误的。客观说,社会主义确实有市场,资本主义也确实有计划,但市场与市场经济不能划等号,计划和计划经济也不能划等号。计划和市场确实都是手段,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就不仅仅是手段,其本质都是一种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直接含义是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源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产品等主要甚至完全通过市场调节、支配、配置。其大前提首先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之间进行交换、配置。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虽然也存在商品生产,但本质不是商品经济,而是自然经济。只有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完全是商品经济,不仅劳动产品是商品,而且一切资源包括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都是商品,都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流通、占有和支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确实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其深层次的规律还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最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实质是这两个规律的具体表现。任何历史规律实质是人的活动规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规律实质也是占有资本的私有制支配、配置资源的规律。劳动者除能够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外,不能支配其它任何社会资源,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自己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为占有社会资源的资本家所占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配置资源是少数人决定资源的配置。私有制在自己控制的企业内部实现的是计划生产,但其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由此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其价格也完全由价值规律自发起作用,其社会的分配方式是按生产要素进行。从上述意义上分析,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另一种说法或者说是代名词。就连西方学者编辑的现代经济学辞典中都直接承认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如英国《现代经济学词典》中说:“市场通常也包含着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即资本主义经济”(上海译文出版社,第375页),《现代日本经济事典》中说:“市场经济制度有三个基本原则:(1)私有财产制度;(2)契约自由的原则;(3)自我负责的原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48—149页)联合国上世纪60年代通过的一个文件中把现代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市场经济国家,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英、美、法、德依据日本等国家和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另一类就是计划经济国家即当时的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这是“市场经济”科学的确切的不可更改的含义。作为对资本主义否定的社会主义不是完全否定和排斥资本主义的全部因素,辩证法的否定是扬弃,社会主义实践中确实应该最大限度地汲取对社会主义有益的东西,包括市场经济中的某些合理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可以存在市场,可以通过市场调节、配置某些资源。但绝对不能把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完全照搬过来。在 “市场经济”体制前面挂上“社会主义”的招牌,就以为可以根本改变“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本性,完全是一种驴唇不对马嘴的主观主义行为,是对社会主义事业有害的行为。

二、作为市场经济理论依据的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思想不是客观规律和客观真理。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其萌芽起源于十五、十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按照唯物史观的原理,这种生产方式归根结底是封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自1640年、1789年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这两个国家就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楷模。与这种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必然产生一些思想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亚当·斯密就是主要代表人物,其《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又是其代表作。其经济学思想非常丰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其众多思想最突出一点就是“看不见的手”思想,是其全部经济学思想的最基础、最基本观点,也是其支撑资本主义经济全部运行过程的最主要甚至是最根本的理论依据。这一思想认为:一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在任何活动中特别是经济活动中都首先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二是在商品生产交换过程中,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客观上就会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和他人利益的实现。之后相当多经济学家竭力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商品生产发展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认为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就是遵循这一规律取得了巨大的历史和现实的成就。问题在于“看不见的手”是客观真理吗?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吗?马克思主义给予否定的回答:

第一,人本性自私论是剥削阶级、资产阶级的本性。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是变化的,人的社会关系也是变化的。人的本质、本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本性。亚当·斯密的所谓人本性自私论实质是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的本性,尤其是资产阶级的本性。他们在反对封建社会禁欲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资产阶级系统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理论,其核心就是人本性自私论。

第二,这种思想不符合历史和社会现实。如商品交换活动中,商品生产者必须生产出对他人有用即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才能进行交换实现自身的利益。那么他的出发点就不单纯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必须考虑交换对方的利益。这实质是利益兼顾原则而非单纯自身利益原则。另外即使从个人的利益出发,客观上也未必都能够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和他人利益的实现。因为任何个人利益有正当个人利益和非正当个人利益。正当的个人利益就是在考虑和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的利益。这种利益原则有可能促进社会发展和他人利益的实现。而非正当个人利益就是有意侵害和牺牲他人利益的情况下的出发点,其结果也一定会出现程度不同地侵害和牺牲他人利益的客观结果。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一般的商品经济,而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其出发点就是单纯只是从自身追求剩余价值和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从表面看,其确实给没有任何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生活来源,也由于其不断扩大再生产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导致人们认定所谓“看不见的手”思想的真理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公平、正义性。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也揭穿所谓公平、正义的虚伪性和“看不见的手”思想的荒谬性。

第三,以这种思想指导私有者的经济活动必然加剧社会不正当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如果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一个人都主要从自己利益出发,由此形成的商品交换关系必然是一种矛盾关系,必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冲突。恩格斯谈到商品交换的买卖关系时说,“每个人必然要尽量设法贱买贵卖。所以在任何一次买卖中,两个人在利害关系中总是绝对彼此对立的;这种冲突带有完全敌对的性质,因为各个人都知道对方的意图,知道对方的意图是和自己的意图相反的。因此,商业所产生的第一个后果就是互不信任,以及为这种互不信任辩护,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来达到不道德的目的。例如,商业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对一切可能降低该商品的价格的东西都绝口不谈,秘而不宣。由此可见,在商业中是允许利用对方的无知和轻信来取得最大利益的。并且也同样允许给自己的商品添上一些它本来没有的特点。总而言之,商业就是一种合法的欺诈。任何一个商人,只要他肯尊重真理,他就会证明实践是符合这个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56年版,第600-601页)马克思的结论是“每个人都妨碍别人利益的实现,这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所造成的结果,不是普遍的肯定,而是普遍的否定。”(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979年版,第102页)商品交换双方从开始的较小的对立、矛盾就可能发展为敌对的利益的根本对立。不仅资本家与工人成为敌对关系,就是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也成为敌对的竞争关系,且越来越加剧。其竞争结果可能进一步刺激扩大再生产和提高科学技术,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对社会资源的盲目开发和挥霍浪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许多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不正当竞争给人类带来极大危害性特别是战争的有关论述。

第四,这种思想背离了“劳动价值论”思想。“劳动价值论”思想最初是由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但在具体阐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过程中,由于他们特别强调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思想,而资本家投入资本购买劳动力和劳动资料后确实获得最大利润,于是就把获得利润的功劳、源泉归于“资本”,归于生产要素,实际是归于占有资本和生产要素的资本家个人。这就是要素价值论或资本价值论思想,由此最终背叛了他们自身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思想,但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了二重性分析,提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思想。马克思把这一思想看作与亚当·斯密等人的“劳动价值论”思想的根本区别,也是看作理解他的全部经济学理论的“枢纽”。马克思也正是从他的这一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思想出发,揭示了货币的本质、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的本质,实质就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部财富和价值增长的根本源泉、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剩余价值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被资本家所占有,并进一步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由此给人造成假象,似乎是由于资本家追逐利润而投入资本导致社会财富和价值的增长。因此“看不见的手”思想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思想完全背道而驰。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一系列经济学著作和文章中,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思想进行了多次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那么我们今天号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把早已经被马克思恩格斯彻底批判的“看不见的手”的思想拿来作为其改革的理论依据呢?

三、计划经济体制代替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产生有历史必然性,而且是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及一系列著作中都高度评价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和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至今还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但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唯物史观的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资本主义的,在看到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看到和揭示出其消极、阻碍社会发展的一面。《共产党宣言》就是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典范。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逐步成熟,其社会矛盾、负作用和社会危害性也越来越突出,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反杜林论》,列宁在《帝国主义论》等一系列著作中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以及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之所以是市场经济,一是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具有社会性,所以要把一切资源和劳动产品都用来进行交换,实现自身的利益,而非自然经济那样生产的劳动产品自己享用。二就是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一定要分清资源的严格归属,实质是分清利益的严格归属。这种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性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这种矛盾通过多种社会现象表现出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用大量事实具体揭露这种矛盾的两种典型表现。一是“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1995年版,第662页)二是“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同上,第624页)恩格斯认为,这种矛盾的解决“只能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因而也就是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相适应。而要实现这一点,只有由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已经发展到除了适于社会管理之外部适于任何其他管理的生产力。……而随着社会占有生产力,这种社会性就将为生产者完全自觉地运用,并且从造成混乱和周期性崩溃的原因变为生产本身的最有力的杠杆。”(同上,第629—630)“这种生产方式日益迫使人们把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因此它本身就指明完成这个变革的道路。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同上,第630页)恩格斯还说,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不仅消除了阶级对立,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且还会制止社会生产力的浪费和破坏,消除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人物的穷奢极欲挥霍而为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同上,第633页)“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灭,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灭。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同上,第633页)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人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原先统治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真正的主人,统治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觉的控制之下,人类开始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实质是进行生产的物质资源从私人占有性返回到社会性,即掌握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手中,其资源的配置方式就是根据不断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内在有机联系、社会的具体情况等因素进行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其与市场经济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其决定资源配置的主体不是少数私有者,而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责任编辑:李寒秋
来源: 四月网首发
1 2 3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