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周忠菲:对国民党历史地位的研究(下)

2013-11-24 02:57:42 作者: 周忠菲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本文通过对国民党在野时期的大陆政策以及国民党二次执政以来大陆政策的分析,论证国民党的“异质化”趋势。就国民党当前的现状提出判断与政策建议。

国共互动与两岸关系的改善

国民党丢失执政地位后,在选战的压力下,国民党出现迎合民进党的行为。但在整体上看,应该说,在野时期的考验促进了国民党两岸关系政策的调整。以连战2005年来访大陆为标志,国共和谈促进了两岸政治关系的互动,加快了两岸和平发展局面到来。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两岸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在台湾“立法院”受到阻碍。但从历史节点看,两岸政治互动关系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空间。

1、与大陆携手,推进两岸和平发展。

2005年3月,我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为岛内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党派、民众提供了坚强的法律和舆论后盾,也促使国民党选择更加明确的两岸关系政策。2005年4月,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参访团对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建立起了国共两党党际交流的新平台。两党这次快速携手,使两岸局势出现缓和,政治互信关系增加,“台独”势力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的局面被打破。

2005年8月,国民党召开第十七次党员代表大会,大会将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4月29日共同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列入政纲,全力推动,以开创两岸的和平、稳定、发展。在野时期国民党的努力,将两岸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2、国民党希望成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动力”。

在陈水扁第一任和第二任时期,民进党继承李登辉“独台”路线,宣称台湾作为“主权国家”可进行“宪政”改革,而不必去“考虑中国大陆与外蒙古问题”,因为那里“已经有了人家的主权国家”。民进党还将“公民投票”与台湾“加入联合国”的议题进行捆绑,以彰显“台湾的国际作用”。提出“不容忍任何人或任何政权未经台湾人民的同意,擅自决定台湾前途”。2006年,陈水扁当局启动“二次宪改”,抛出“公投”绑“大选”的议题,以激进方式推进“法理台独”。从2000年至2008年,执政的民进党形成了“住民自决论”、“台湾民族论”、“台湾地位未定论”、“事实主权论”四大政治主张,对两岸关系造成巨大的冲击。现在,民进党内部出现分裂,重新提出“宪法一中”。这种所谓“宪政”,仍然是“中华民国在台湾”的翻版。民进党不可能从根本上放弃“台独”路线。

2005年以来,随着两岸政治互信关系的增加,国民党提出“开放的区域发展观”,强调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整合以提升台湾“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性。2006年后,其参选大纲支持两岸直航,支持两岸经贸关系机制化,表示乐见“10+1”、“10+3”进程推进,同时也表示国民党希望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动力”。2008年马英九上台以来,台湾先后加强了与“民主国家同盟”的关系,在“对外政策”上“争取外部策略性支持”,扩大“国际生存空间”,以“平衡两岸关系的发展”(如提升台湾军事装备水平,增强台湾与美日的政策互动等),但其大幅度推进两岸经贸关系的做法,包括实现“三通”和两岸签署ECFA,达成19项协议,大大促进了两岸的交流与交往。其“开放的东亚区域观”和对外签署类似FTA的政策目标,在两岸政治互动的背景下,也得到部分实现。国民党执政以来的两岸关系政策,在马英九第一和第二任期内,主要体现在保持国共互动关系方面。显示国民党当局意识到中国大陆国际地位的上升,意识到西太平洋国际环境的改变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体现出国民党既希望扮演两岸关系推动者的角色,又试图将两岸关系定位与台湾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谋求选举胜利的政治盘算。

国民党的历史地位问题

国民党的历史地位问题,与国民党在两岸经济与政治关系上的政策立场密切相关。如果国民党站稳脚跟,坚持两岸发展经济关系的同时,保持两岸政治互动,推动两岸关系往和平协议方向发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放弃与大陆合作的努力,国民党就能够在岛内政治中形成持久的优势,其大陆政策,也会得到台湾人民的认可。今天,国民党的历史地位,最大的衡量尺度,就是国民党对维持两岸和平做出的贡献。

1、保持两岸经济与政治互动

在今年印度尼西亚巴里岛APEC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时指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夯实共同政治基础,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从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和2005年以来国共互动势头的保持与发展看,习近平的讲话,重点是强调保持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平衡发展,是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这次峰会上大陆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的见面“寒暄”,则进一步释放出两岸政治互动关系将通过行政程序,逐步具体化的信号。

从政治关系方面看,两岸需要保持政治关系互动的势头。两岸出现政治关系互动始自2005年前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会见中国共产党主席胡锦涛,胡连会上,两岸达成和平愿景。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快速实现三通,2010年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2012年国民党竞选获胜连任后,两岸政治关系更进一层,在“吴习会”中,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提出“一中架构定位两岸”的论述。至此,两岸对所指“一中”虽有不同理解,但以“92共识”为基础的两岸政治互信得以确立,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被正式列入中共18大报告。这是国民党从在野到重新执政以来,在两岸关系发展历史中,可书的一笔。促进了两岸政治互信的增强。

从经济方面看,过去两岸经贸关系以突出双边性为主。现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到以推进全球自由贸易体制的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为主。这是一个大方向,需要两岸共同把握,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这就是习近平强调的:“双方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应对挑战”的意义。这种需要与签署ECFA以来,两岸经贸关系进入经济合作制度化建设层次,两岸产业需要全面深化合作的需求是一致的。因此,习萧会见时,习近平所提的“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新形势”以及“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可谓含义深刻。实际上指出了在地区一体化背景下,两岸建立区域战略共识的重要性。

2、两岸进入谈判时代

屈指一算,国民党再次执政以来,5年多来两岸签署了19项协议。虽然目前《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由于台湾岛内的政治干预,暂时出现困难,但这影响不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取得诸多成果的事实。相反,这一案例提示我们,两岸经济与政治关系需并行不悖地保持平衡发展。即:只有在“92共识”的政治基础上,才能实现两岸具体主管部门的政策协调,两岸制度化合作才能行之有效。国共合作,两岸的和平发展成果才能有保障。两岸关系要实现平衡发展,对此不可有丝毫的松弛。尤其在发展经贸关系与实现安全保障的问题上,两岸既要实现经济战略层次的合作,又存在建立军事互信,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的需要。因此,两岸建立政治互信,达成“国共和平协议”,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

两岸关系以维护两岸人民的福祉为最高标准。2005年以来以国共和谈为标志,两岸出现的政治互动对金融危机后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发展,对两岸关系进入机制化合作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岸关系进入朝政治谈判时代方向发展的时期(连战先生语:两岸谈判时代开始了)。但两岸互动关系的加深,也将引起外来势力的阻遏与岛内分裂势力的反弹。对两岸关系中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两岸要冷静应对。

3、两岸和平协议与国民党

随着台湾三合一选举临近,岛内呈现国民党内部和民进党内部分裂加剧,政局多变的情势,投机氛围上升。岛内政治形势提醒我们关注国民党的走向。

从政治上看,现在仍然执政的国民党,是否兑现其过去主张的,将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纳入“黄金十年”规划的主张,是一条标志性的政策选择。国民党在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上一度提出“国家需要,民众支持,国会通过”的三条件。但该主张遭到民进党强烈反对后,国民党召开紧急会议,马英九在记者会上抛出“公投决定论”。国民党在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上的立场,出现了方向性变调。目前,国民党内关于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的呼声再起,国民党面临内部政争的考验。

从经济上看,受美国推出《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TPP)的影响,东亚一体化进程复杂局面加剧,出现美日韩,东盟和印度合纵连横的趋势。国民党已经表态,台湾准备在10年之内,加入TPP。这在区域战略层次与深化ECFA是否矛盾,如何发展两岸经贸关系以促进台湾经济转型发展?两岸显然需要对话。国民党面临两岸深化经贸关系的压力。

总之,国民党“家天下”的统治,已经终结。在新的政治环境中,国民党仍然可以谋求发展和实现其政党目标,对历史做出贡献。但国民党出现“异质化”也是不容乐观的事实。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看,从提出未来两岸切实可行的,创造具体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实际需求看,如何建立“经济共识与发展政治互动”关系,是决定未来十年两岸关系实现平衡发展的头等大事。两岸关系的发展需要算政治账,也要算经济账。如果国民党能够在政治上从“异质性”中“解脱”出来,真正回到一中立场,不仅可以赢得未来选战的胜利,在岛内政治中真正形成优势,对国民党在中国历史上的定位,也是关键的一步。

“一中原则”下,两岸关系的平衡发展,将使两岸统一的前景更加清晰。在台湾政治中,《国统纲领》仍然没有恢复,国共和平协议,也迟迟没有推进。国民党面对历史,难道不应该思考吗?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敏
来源: 经济导报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