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曲双石:中财办主任刘鹤的学术思想和政策意涵

2013-11-01 12:04:05 作者: 曲双石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是中国经济的最高决策机构,类似于美国的国家经济委员会。作为该机构办公室的新任领导者,刘鹤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意涵无疑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政策走势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刘鹤的经济思想进行总结,并探究其政策意涵很有必要。刘鹤的学术思想并非从书本到书本,作为一个参与到决策过程中的政策制定者,他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是建立在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之上,他的学术思想,可以用“四个再认识”进行概括,即“再认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重新定义公共产品,再认识价格机制的重要作用,再认识在全球化条件下战略性产业政策的功能,再认识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发展模式调整之间的互动关系,再认识保护产权、完善激励机制等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因素的重要作用。[1]”, 就主题而论,其思想和言论围绕的核心主题则是经济增长方式、城市化模式、教育和收入分配以及金融体制改革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本文对刘鹤思想的述评,是围绕这四个核心主题进行展开的。

对于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发展模式调整的再认识

刘鹤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认识是随着客观环境的调整而不断变化的,在90年代末期,刘鹤[2]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归结为:城市化趋势、市场化趋势和国际化趋势。之后的历史进程也证明了刘鹤论断的正确性,从2003年开始的“黄金十年”,的确就是在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三大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历史证明了刘鹤判断的正确性。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原有的过度依赖于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的经济模式,也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因此刘鹤指出,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在于:努力走出一条主要依靠国内市场需求拉动、积累人力资本和形成创新能力的路径,同时用和平方式与资源供给国家形成互惠互利的战略分工。

这新三大增长动力,是刘鹤针对外部环境变化而对增长模式调整的再认识,总结起来这新三大动力是:内需拉动、人才和创新拉动、国际合作新秩序。

这新三大动力的提出,是十分值得我们注意的,以内需拉动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意味着对于之前的过分依赖于外需的增长模式的纠正,是未来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轴。这一转变是与外部环境的转变密切相关的,刘鹤[3]指出,旧的以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依赖于旧有的国际分工体系,在旧有的国际分工体系当中,中国作为生产中心,美国作为消费中心,是整个体系中的主要市场,资源富集国家则作为原材料供应中心。这个分工体系随着美国的举债消费模式的崩溃而难以为继。因此中国将不得不除了成为生产中心之外,还要成为与之生产能力相匹配的消费中心。这就是将内需拉动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的经济学逻辑所在。

以人才和创新拉动则是经济增长要素投入方式的转变,因为经济的分配结构取决于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如果经济过度依赖于资本投入,那么资本将在收入分配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如果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依赖于人力资本投入和创新的增长路径,那么收入分配将更倾向于人力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将在收入分配中获得更高的份额,这也构成了以内需拉动增长的动力。以人才和创新驱动还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传统的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更多的依赖于物质资本的投入,只有随着产业结构向着高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时,人才和创新的作用才会凸显。因此,要素投入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转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用和平方式与资源供给国家形成互惠互利的战略分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这一提法则又与之前提倡的国际化的提法有了差异,之前将国际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其实质是将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国际合作主要是针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这样的出口市场,而新三大动力中的国际合作新秩序,其国际合作则是针对于资源供给国家,从国外进口资源。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国将更多的进口,其国际贸易收支将逐步的从巨额顺差走向平衡,,与此同时,中国还将加大对外资本输出力度,这有利于实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是未来长期的一个发展趋势。

以上的三个转变,都是对旧有国际分工体系的转变做出的回应,是建立在对于长期经济发展趋势的洞悉之上的,也是未来的长期国策。

责任编辑:四月青年
来源: 四月网
1 2 3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