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张国庆:美国如何保护公众的胃

2013-10-23 01:53:00 作者: 张国庆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明明有问题却调查不出来的调查者,往往也有问题,不是愚蠢,就是嘴短。

美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时代,人们喝的是不放心的奶,吃的是不知道什么东西做的肉,用的是真伪难辨的药,就连征战沙场的军人也不能幸免于难——在美西战争中,因食用变质食品而死亡的人甚至多于战死的人。

食品不安全的阴影在整个镀金时代和进步时代早期一直萦绕在美国人心头,也由此催生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食品药品立法及最重要的监管机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FDA)的诞生,并为现代化的食品安全管理打下基础。

  保护人民的“胃”

在镀金时代,假药横行,伪劣食品更是数不胜数。1898年,西奥多•罗斯福曾带领一支志愿骑兵队去古巴参加美西战争,因为当时大量罐装肉制品都是变质食品,造成了数千美国士兵生病,成百人死亡。对此,罗斯福一直耿耿于怀。

在切身感受之外,罗斯福更是站在了社会稳定的角度看待食品安全问题。在他看来,如果这个问题不得到有效解决,民众就可能会逐渐失去对政府的信任,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将会随之出现。

罗斯福对食品安全问题早就放在心上。1903年,罗斯福政府成立了企业办公署,由詹姆斯•加菲尔德担任署长,开始对牛肉托拉斯展开调查。令罗斯福失望的是,加菲尔德在调查期间迷恋于牛肉托拉斯提供的种种美味和娱乐,乐不思蜀,最后的调查结论是牛肉价格完全合理。

1

张国庆:《进步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

这也验证了后人不断体会到的一个规律:明明有问题却调查不出来的调查者,往往也有问题。不是愚蠢,就是嘴短。

调查的不了了之,让被调查者和造假者更加气焰嚣张。此后,牛肉托拉斯的权力日益膨胀,美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严峻。这两件事都触动了罗斯福的敏感神经。

在赢得了第二个总统任期后,罗斯福决定行动起来。所幸在这个问题上,他遇到了两个得力“助手”。一个助手是人称“人丛中的一座高山,好斗的一头雄狮”的化学家哈维•威利。他被粗制滥造的专利药和江湖药的制造商们视为大敌,一直在推动《纯净食品与药品法》的出台,时任农业部化学局局长的威利不仅自己亲手制定并提交法案,而且还通过实验和各种宣传抨击那些不择手段的药品制造商,并逐渐将打击面拓宽到不法的食品制造商们。没过多久,威利就被民众当作了食物安全斗士,而他提交的法案更是给了罗斯福很好的蓝本。1905年12月,罗斯福向国会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建议颁布法律,对州际贸易中标签不实和掺假的食品、饮料和药品予以规制,以此保护正当的生产和贸易活动,以及消费者的健康和福祉。在他之前,还从来没有哪位总统是以联邦食品药品立法作为自己任期内主要目标的。

罗斯福的第二个助手是小说家辛克莱。就在威利向国会提交法案的同时,厄普顿•辛克莱的小说《屠场》问世了,并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辛克莱在芝加哥的肉联厂里和工人们一起生活了七周,亲眼目睹和听闻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他在小说中以立陶宛来美移民日格斯一家在肉联厂打工的悲惨生活为主线,揭露了肉联厂工人们的非人道的劳动状况。令辛克莱意外的是,小说出版后,对现实的影响远远大于其艺术贡献。他后来曾就此调侃:“我想打动公众的心,不料却击中了他们的胃。”而这本书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它成为罗斯福食品安全改革的重要“帮手”,也可以说是一个期待已久的“引信”。

书中真正吸引了人们眼球的,是下面这样的情节:

食品仓库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坏了的猪肉被搓上苏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甚至,有些肉就乱丢在地板上,和垃圾、锯末混在一起,一任工人们在上面践踏、吐痰,留下成亿的肺结核细菌。工厂把发霉的火腿切碎填入香肠;工人们在肉腚上走来走去并随地吐痰;毒死的老鼠被掺进绞肉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而人们吃到的许多香肠,不仅“原料”丰富,而且还有“美味的中毒老鼠”!

1906年2月,这本扒粪文学的先驱之作甫一问世,美国国内肉类食品的销售量便急剧下降,欧洲削减了一半从美国进口的肉制品,整个美国畜牧业陷入一片恐慌。而书中暴露的美国肉制品加工行业的种种内幕,在新生的城市中产阶级中引发了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反应。《屠场》一书的杀伤力在于,辛克莱传达的信息是,这并不是个别的丑行,而是大工业阴谋的一部分,“雇用你的大公司不仅在对你撒谎,也在对整个国家撒谎。从上到下,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谎言。”这本书揭露的这个流行掺假的食品生产体系令人震惊。

那个时期美国无良工厂主和商人的做法,现在仍为作假者普遍使用:

——往牛奶里掺水。

——拼命往变质的肉里加盐或腌菜水,去掉臭味。

——大量使用化学品和添加剂,以色泽和香味吸引人,并转移人们对食品质量本身的疑惑。

——以便宜的肉冒充比较贵的肉。

——肉联厂和食品商想的更多的,不是如何提高质量,而是怎么借机涨价。那一时期,肉类价格上涨惊人,也最终引发了罗斯福政府对于牛肉托拉斯的打击。

——当然了,他们给自己及想要贿赂的官员吃的则往往是特制、特供的食品。

辛克莱在写作时,是带着眼泪和痛苦在写。而这本书描述的食品制造场景,则让人想想就吃不下去饭。

总统本人也不例外。据说,有一天,罗斯福在白宫边吃早点边读这本小说。读到那些令人作呕的段落,总统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

这让他不禁回忆起在古巴战场上的一件往事。那时,他的士兵总在抱怨罐装牛肉的质量问题。一次,罗斯福发现一名士兵粗鲁地扔掉了给养,于是指责这名士兵像个孩子,他咆哮着喊:“像个男人一样吃下去。”但是,这名士兵听了罗斯福的话吃了罐头后就开始呕吐,然后,罗斯福亲自尝了尝罐头里的肉,结果发现根本无法下咽,不仅味道难闻,而且肉质粗糙,就像一堆纤维。直到读到这本书,罗斯福总统才明白了当年士兵们吃下的是什么东西!

读到书的一刻,罗斯福已下定决心,要尽快整顿美国食品加工业和药品市场。放下书后,罗斯福立即召见农业部部长詹姆斯•威尔逊,要求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并如辛克莱所要求的那样寻找证人。罗斯福还专门约见了作者辛克莱,并责令司法部部长穆迪加强对牛肉托拉斯的调查,矛头直指食品加工业中的行贿受贿问题。农业部受命调查肉联厂的情况,结论是“食品加工的状况令人作呕”。罗斯福派去的人证实了辛克莱的话,“我们看见肉被从肮脏的木地板上铲起来,堆在很少清洗的桌面上,用腐烂的厢式车从一个房间推向另一个房间,在加工的整个过程中,它都在积聚灰尘、碎片、地板污物以及结核病和其他患病工人的唾液。”

如果说威利的努力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和药物安全的持续的注意的话,辛克莱则无疑使国民震惊了。小说中的描绘不仅使罗斯福总统大倒胃口,也令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怒不可遏的状态。这不仅给了罗斯福打击牛肉托拉斯、整治混乱的食品市场的动力,也创造了为食品安全立法的极好的舆论氛围。该书问世后,短短6周就销售了25万本,半年之内销量达到10万册,可见其受关注的程度。

《屠场》的热销,使得美国食品安全的真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随着政府的深入调查和更多工人的出面做证,辛克莱的指证被进一步确认了,全国舆论为之哗然,美国肉类食品声名狼藉,整个食品制造业都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不用发动,人们便已高喊着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护民众的胃,保护国民健康——这一劳动力资源的根本。这其实也是罗斯福等待已久的机会。善于顺势操盘的西奥多•罗斯福当然不肯错过这个好机会,他比以往更加积极和底气十足地呼吁着相关立法的出台。

  一天通过两部食品安全法

1906年6月30日,对美国人的食品安全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美国国会在这一天之内通过了两部里程碑式的法律:《肉制品检查法》和《纯净食品与药品法》(或称《洁净食品药品法》)。此前16年间,由于白宫不重视、国会不支持,加之食品加工业的阻挠,类似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这两部法律的通过,有四个很重要的背景:

一是大量新的、廉价的食品药品进入市场,引发了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一些企业开始不择手段地通过降低成本等方式进行竞争,从而带来了严重的食品药品安全隐患。

二是技术进步在丰富市场的同时,也使消费者感到眼花缭乱,他们对于很多新产品,尤其是药品的疗效及安全性缺乏必要的了解,而一些企业则抓住这个可乘之机在安全度和质量上做文章,造成消费者受骗乃至健康受损的局面。事实上,消费者对此早有忧虑和不满,很多人都抱怨对食品药品的生产过程一无所知,而1885年出版的埃伦•理查兹的《食品原料与食品掺假》和1887年出版的巴特塞尔的《食品掺假及其检测》都记载了掺假行为及其危害,这给民众带来了很大的震撼。《1902年参议院报告》同样显示,当年食品掺假相当普遍:牛奶被掺水,猪油中添加了棉花籽油被当作“纯板油”出售,许多添加了化学防腐剂的食品标签上却没有任何说明,等等。

三是全国性市场的形成给市场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使得联邦政府的深度介入显得十分必要。

四是《屠场》等书的揭黑激发了民众对该法案的支持,营造出极好的立法舆论氛围。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沙利文1902年11月4日发表在《科里尔周刊》上的《专利药品集团共谋对抗新闻自由》,揭露了专利药品行业是如何努力对抗媒体和政府对药品的规制的。而塞缪尔•霍普金斯•亚当斯1905年秋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则指出了滥用专利药品所带来的健康危险。这些新闻作品彼此呼应,形成了巨大的声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会被淹没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妇女团体和其他消费者团体要求实施专利药品规制的请愿书中”。这成为相关法律得以问世的重要社会和舆论动力。而从时间点上看,1906年恰好是中期选举年,国会议员们要想连任,就不得不考虑民众的强烈呼声。

值得关注的还有商业力量的介入。对比同样面临食品安全挑战的美英两国,我们会发现:在美国,制假者与纯净食品支持者之间的斗争要比在英国激烈得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英国,抵制掺假是一场科学对科学的战争,更像是君子之争,而在美国这完全是一场商业对商业的战争。牛肉托拉斯大亨是掺假的获利者,而以制造商亨利•海因茨为代表的一些人则是纯净食品的获利者,他们最终因《纯净食品与药品法》而收获颇丰,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预见到纯净食品运动所蕴含的市场机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打造“纯净食品”标签与一个世纪后贴上“绿色食品”一样有利可图。

责任编辑:杨杉
来源: 光明网
相关推荐: 美国公众保护法案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