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关于设立民营公有制企业的倡议(一)

2013-10-11 14:23:35 作者: 无忧草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列宁说过,历史的发展总是螺旋上升的,历史总是会出现重复的。但今天的重复,决不是过去简单的再现,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重复。重复再重复,让我们在极大的耐心中悄然创造历史吧。

关于设立民营公有制企业的倡议(一)

————为何要成立民营的公有制企业

近几年来我经常关注我国的左派网站,收获很多,感慨也很多。这里汇集了很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其观点之新鲜,理论之深邃,而带来的疑问又是如此之多,让我不得不开始重新关注马、列、毛的思想,乃至拿起尘封的经典阅读起来。经过不断接触和大量阅读后,我的一些政治观点因此而逐步形成。而关注左派网站至今,也逐步发现这里基本上都是学者型网友们思想交流的场所,大略汇总网友们的策略,基本都是希望在学术层面把声音通往上层,期待高层领导的推动来改变社会现实,以及把声音推向媒体反复呼吁,期待民众的自觉。

但说一句心里话,我认为我国左派思想传播至今,对社会的实际影响力非常有限。无遗,左派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想层次一定是超越右派的,但其理念实现的时空跨度也非常大,对比右派短平快的理论而言要空泛许多。如今且不说高层对待左派观点到底持何态度,也不说今天的主流媒体也不站在左派的这一边,重要的是当今之民众其实并不真正关心国家顶层制度设计是否公平和合理。如果我们来考证在现实中对人形成第一影响力的,应该是这个人的工作和工作单位,每个人直接的从其所在的工作单位来感受这个社会是否公平正义。工作的单位以企业的形态最为多见,企业直接创造了社会绝大部分财富,也吸收了最多的就业,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的基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作是人的第一要务,工作的收入是人的第一需求,来自工作单位的地位和分配机制对人的观念上的影响,比空泛高远的政治理念要强的多。

目前左派争论最激烈,呼声最高的话题,莫不是如何消除资本主义在我国的影响,如何重归社会主义的道路。而最近看到的一句话,让我一直感慨至今:讲社会主义的不干,干资本主义的不讲。可以说一语道出了当今中国社会左右之争的实质。这个干,在今天的含义就是拼经济;在政府而言就是工作的中心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在民间而言就是恨不得人人下海做生意做企业当老板。左派力量无论想要怎样,都避不开这个现实。

让我们先快速回顾一下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吧。建国伊始,气象更新,精神振奋,全国上下对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极高,公有制经济在上下合力的推动下建设速度极快,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合作社、公社等公有制经济组织纷纷建立起来。到了50年代末,整个中国大陆基本已经找不出私有制的企业。但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设公有制经济,试图一步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还是造成了很多的历史问题。事实上,民间的资本主义意愿和资本主义能量并未释放出来,反而随着政治力量的弹压不断积蓄。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国,虽然在极短的时间建立起了大批的公有制企业,但在没有来自同平台私有制企业竞争,也没有形成内部市场竞争机制的前提下,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比较优势。在政治温房里长大的公有制企业,虽然积累物质财富的工作一直在推进,但大量企业管理者和普通民众对公有制先进性的觉悟和认知程度其实还是很低,导致公有制经济发展逐步走向扭曲,影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以私有化为主导的经济改革不可避免的发生。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毛泽东多在世60年,以他的智慧和洞察力,一定能够辩证的引导这股资本主义能量,使之流淌到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那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到今天,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比较优势到现在应该已显露出来,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更为健康,更为踏实。但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人生终究不过百年,社会发展不能单靠一个伟人。伟大的事业,必须一代一代的去干。

改革开放开始后,私有经济一旦放开,蓄积多年的资本主义能量得到极大的释放,从而有力的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并解决了我国民生方面的燃眉之急。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民营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国市场得到了极大的繁荣,人民生活的物质条件也逐步好转。但洪水一旦开闸,必然也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在这一阶段虽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其财富私有观念的过度发展,导致了大批中小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破产重组,这种对基层公有制经济巨大的破坏,使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受到很大的动摇,公有制经济被迫实施守势,向大型国企退缩。而资本主义继续步步为营,自下而上,潜移默化的从学术、市场、政府公关、社会观念等方方面面向上层建筑进攻。

那么再看看我们社会主义大厦的根基:大型国有企业的状况呢?自国有企业改革以来,其实中国的大型国企改革并没有走出一条新路,只是缓慢的在步苏联国企的后尘,即不断私有化的过程。从国营到国有,从政企合一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独资到股份制改造,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已经逐步演变为政府占有部分股份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但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开始。私有资本、企业管理层、学术界、媒体,会步步为营,继续倒逼大型国企让出更多的权利,直至政府彻底失去对这些企业的所有权。而在企业文化层面,大型国企也正在悄然蜕变,以迎合这种变化。国企一旦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后,从实质上来说人民就不再是企业的主人,从原来的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变成生产资料官有+私有,人民只有官有股份的分红权。企业所有权的改革导致了观念上的变化,体现在企业内部管理上,上下级之间越来越不透明,上下级的平等观在逐步丧失;在工作氛围上,老国企那种共享、共有、传帮带的精神正在丧失,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人际关系逐渐变的自私和防备;在工作激励上,从平等的相互监督和自我督促的工作心态,逐渐演变成以上级营造的利益刺激和失业恐惧为动力的工作心态。这几年,大型国企都在搞内控程序,实际上就是在建设一套建立在人性本恶论基础上的企业文化,所有的所谓管理现代化,都直指对人的不信任感,现在在国企工作的人,应该能体会到如今的内控程序搞的是多么复杂。曾几何时,一套简单的规章制度即能管一个几万人的大型企业,放到如今已经不可想象。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一旦变了,企业文化,处世哲学,都变了,简单的事情,都弄的复杂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已经变成简单的赚钱机器,而不再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经济和文化的基础。

而从社会层面来看,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过度发展,带来的贫富分化极大加剧,市场的过度竞争,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企业发展层次很低,环境污染严重,个体的孤立感不断增强,社会管理成本急剧跃升,腐朽文化横行,社会阶层的重新分化等等严重的负面社会现象不一而足,正在严重动摇着我们的社会主义根基,使我们国家的红色基因发生变异。

改革开放35年后,曾经承载着社会公平光荣使命的基层公有制经济(全民、集体、公社等),已经基本消失殆尽。稍有点能力的经济工作者,稍有点头脑的个体劳动者,都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资本主义的梦想中去。硕果仅存的一些地方,比如华西村、南街村的集体经济,以奇葩的面貌在独立支撑,人格高尚的管理者,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同。资本主义横卷了中国大陆后,正在以不可一世的态度继续向上层建筑宣战。

但资本主义终结了中国的经济么?我看未必。

资本主义对民众最大的现实吸引力,就是人人均有发财致富、占有大量生产资料以及剥削他人的可能,通俗点说,就是人人都有机会做大老板。无遗,这种美好的幻想对几乎每一个人都是极具吸引力的。但幻想归幻想,现实归现实,在现实中,富有和贫穷是比较出来的,少数的富有永远都是靠多数的贫穷来铺垫。在今天的工业时代,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比过去的地主还要强,但在实际感受上还是很贫穷,骑摩托的觉得比开小车的穷,开小车的觉得比开豪车的穷。而一个老板也是需要很多打工者来树立起来的,如果人人都坐上了老板的位置,打工的自然也就消失了,想要剥削他人的基础就荡然无存。这是资本主义梦想不可避免的硬伤。在现实中,因为每一个人的特点不同,注定适合他们的工作领域也是不同的,有的人适合搞企业管理,有的人适合做技术,有的人适合搞操作,等等不一而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老板,有一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这就意味着其余的98%都当了炮灰,只是媒体反复宣传的是那2%,造成社会认知出现了一种假象:似乎做老板、当资本家是人人都有机会的。但机会归机会,现实的数字告诉我们全民发家致富做老板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富人永远是一大群人残酷冲杀出来的稀缺品。资本主义向社会反复灌输这一所谓机会均等的观念以取得其合理性,虽然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社会集体幻想,但在民众多年的社会实践中,终究会发现这种理念的不靠谱,幻想终究会破灭。而我国民众毕竟是受过红色教育的群体,这种幻想的破灭会来的更快。

资本主义对民众的杀手锏,就是搞个体孤立。资本主义非法占有大量社会财富后,天生就缺乏安全感,就需要将个体及其所属财富划一个圈,和社会其他群体相对孤立起来,来获取自身的安全感,那么资本主义就会向社会反复宣传个体重要性,割裂个体和整体的关系。只有把社会分割成一个一个的个体,资本主义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而涣散的个体,自然也无力组织起来对抗资本的力量。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自然的发展出相应的文化和法律,结果使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在社会得以发展。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终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极端个人主义会逐步撕裂社会,造成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激烈对立,如今西方国家的民主乱象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香港和台湾也正因为此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先倒下的,会给还没倒下的一个警示,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整体观很强的文化,对这种极端个体文化会反思和警觉,从文化层面遏制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还在继续加大。富人们已经收获了巨额的财富积累,并试图将社会地位巩固下来。而绝大多数的人经过多年的社会实践后发现,个性决定社会分工,绝大多数人天生就不是搞钱的料,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过上富人的生活,其创富的动力正在渐渐减弱。现在整个社会对待工作的热情正在悄然消退,有心的人,做管理的人,绝对会发现这一点。各个企业都在批评现在的员工越来越懒散,越来越难管,工资不断升高,但能干活的却越来越难找,而新一代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如何玩乐,如何偷懒,如何取巧逐步在青年人中形成一套新的文化体系,企业和劳动者的对抗性正在增强。而这种现象的发生,基本可归结为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少数人长期占有多数社会财富后的必然规律。没有人是天生的懒人,劳动是人的第一需求,但当不管怎么勤快,永远也只是个打工的,没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人就会产生疲惫感和不安全感;不管怎么干活,所得和付出不能相匹配,劳动的热情一定会减退,并把这种颓废代代传下去。

当人从积极变成偷懒,从踏实变成取巧,从主动干活变成被动干活,企业管理人的方式便从自觉和信任变成刺激和防备,企业管理者从普通劳动者身上解读到的信息更多的将是邪恶,管理者只好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应付人性恶的那一面。而中国人是一个很复杂的群体,处世哲学是那样的博大精深,这种能量如果不用在积极的一面,就一定会用于消极的一面。于是中国资本主义所发展的企业管理如此快速的复杂起来,管理成本高昂,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也就阻碍了社会财富的创造。

而从理想层面而言,资本主义的理想并不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搞钱,讲好听点叫追逐利润。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三百年,其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都作为私有财产保护起来,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建起了森严的壁垒,中国的企业无论是取得这些资源还是重新研发,都变的极为困难。而中国的市场这样大,中国的资本主义只要在一个很低的层面上办企业就可以获得足够的利润,就没有多少资本家会想着去提升去攻关,那么中国的企业就会长期在较低的层面上徘徊。缺乏创新的动力,也让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会更快的到达一个瓶颈。如今我国的经济急待转型,却需要中央政府从上到下来艰难的推动,已经鲜明的证实了这一点。

如果说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了35年后,和中国的传统观念发生激烈碰撞后在大步放缓,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实也出了严重的问题。资本主义的圣殿欧、美、日的经济增长已经多年近乎停滞,而这种停滞和过去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周期律不同,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实体经济生产都在萎缩,虚拟经济泡沫越吹越大,工业品的生产却高度依赖中国这种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西方国家的人民享受那么好的物质、福利、环境和休闲条件,却宁可在街上游荡,咒骂现实,都不愿意去努力的工作。西方资本主义曾创造的看似逻辑严密的社会制度、价值观,也正在受到西方学术界和普通民众越来越多的质疑。西方资本主义曾经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成就,但走到今天却无法再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也谈不上建设先进的文化了。

综上所述,结合中外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基本可以得出资本主义在其诞生和发展300年后,已经开始出现不可挽回的颓势,似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将消亡的预言即将开始了。而如今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正在崭露头角,正在显示出其大幅推动生产力的潜力,互联网的平等、自由、分享的精神,天然的和资本主义私有、不平等的理念是相冲突的。世界新经济的大发展,必然要求以私有理念为灵魂的资本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资本主义的消亡,必定是从经济层面开始消亡,而后推动资本主义政治的消亡。经济层面的具体构成,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企业、单位等经济实体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消亡,也必须从这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开始,它们要么转变,要么消亡。而扫帚不到,灰尘自己是不会跑掉的,旧事物的消亡,是要靠新生事物来推动,而新生事物往往又诞生于旧事物的内部。

资本主义创造了一个由无数企业构成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内,无数形式不同但其私有制内涵相同的企业在相互竞争,以维系资本主义的生命力。这些私有制企业,无一例外的都是少数人实质上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少数人分享企业创造的大部分财富,并为之营造出一个表面上光鲜合理的、实质上是虚假的观念体系来蒙蔽大多数人。但虚假的终究是虚假的,一切光鲜的外表,都掩盖不了少数人长期占有生产资料的这一本质,而那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善自身处境的大多数人会一时的被蒙蔽,但其被迫接受的虚假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迟早会幻灭,一个幻灭的人,自然就会以实际行动来反抗这种虚假的观念,其具体的表现体现为劳动积极性不断下降,企业的创立和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反映到整个社会层面而言,就是一个生产力发展不断减缓的过程。

看清楚了问题的症结,就有具体的入手点。在现实的社会中,大多数人最在意的是在所处的企业中扮演的经济角色:是老板还是打工的,是管人的还是被人管的,而这种角色的区分原则最终是体现在自己是否享有这个企业的生产资料,其中后者的角色决定了他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陷入被动工作的消极心态。而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从一开始就构建在生产资料共有共享的基础上,比如资金、设备、品牌、客户,乃至人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所有能够为这个企业创造未来的要素,都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的私产,而是共有和共享的,所有这些要素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都不属于哪一个具体的人,大家都是这个企业的一份子,经济上的地位大家都是平等和透明的,老板只是一个分工,是组织企业运作的决策者,不同的工作角色只是不同的分工,负责不同领域的工作,不代表企业内部地位的高低;老板不必天天穷思极虑的保卫财富安全和怀疑哪些人不利于自己,从而获得极大的精神解脱,大多数员工不再有长期打工人生无望的灰色预期,从而提起更多的精神放到手头的工作——事实上,现代企业经常在宣传这些理念,只不过我们把它真正落实而已。只有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层级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才能让自由平等的观念激发出来,才能营造公平公正的企业文化,才能让各种生产要素充分的流动起来,从而在内部极大的激发这个企业的活力。同时,当老板奋斗的目标不再是为自己个人创富,而是为了这个团队整体的未来时,老板面对员工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员工不再是量化的生产工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老板是为人而不是为钱打拼时,各种高瞻远瞩的决策、各种严格的管理措施才敢于坚实的推进开来,由此营造出的企业文化,也是对每一个成员真正负责的文化。这样的企业才是对每个成员一生真正负责的企业,而不是利用言不符实的企业理念去骗取他多年乃至一生的辛勤付出。这一切目标的达到,都必须从企业创始阶段的顶层设计开始做起,而不是仅仅靠老板的个人素养,这就是对设立一个民营公有制企业的基本要求。

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也决定了企业的制度设计必须更加公平、合理。

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形态越来越非物质化,过去高度依赖资本的大工业生产模式快走向了极致,地球的资源基本上不能再承载这种生产模式的单纯扩大,而以人类智能的集合作为生产资料形态的新生产力正在快速的崛起,有掌控传统工业甚至操控资本的趋势。近年来有一本书《智本论》,就细致的剖析了这个趋势。这种非物质化的生产资料形态,需要更深入的流动和共享,才能进一步推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所有影响新生态生产资料流动的机制都必须变的简单,个体和个体之间必须不断的打破传统的界限,以更为紧密的关系连接在一起。而资本主义多年来营造的个体孤立文化和不平等观念,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新生产力发展。但我们目前看到的现实,就是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一再试图掌控新生产力,笨拙的资本在灵巧的新经济冲浪运动中哪怕碰的头破血流都在所不惜,事实上,在美国每一个伟大的新生企业,背后都有资本的黑手在做各种博弈,其最终动机无一例外都是为了控制这些还处于襁褓的婴儿让其成为下金蛋的母鸡,而绝不是俯首帖耳的为其服务。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为例,对比美国,中国新生互联网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远没有美国那样成熟的环境下,仅仅用十几年的时间就创造出数个可以和世界互联网巨头企业相抗衡的代表,就深刻的表明了资本的掌控只会拖累新生产力的发展。而观察中外这些令人仰慕的新企业,其无一例外都具有高度崇尚平等,高度崇尚共享的企业文化,而这种先进的企业文化,正是推动未来生产资料实现共有、共用、共享的强大力量,是不可阻挡的潮流。由此看来,公有制企业的理念,天生就适合新经济发展的趋势。

当从企业的层面实现生产资料的共有、共用、共享,加之社会高层管理者有力推动,整个国家才能逐渐发展出基于社会整体的、从微观到宏观的共有、共用、共享的真正的公有制经济体制,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由个体观念认同和国家意识形态相结合的坚实的公有制,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

企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无论如何都不可忽视的。西方国家如此重视企业贡献,重视企业家精神,不是没有道理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在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都是被企业组织起来,靠企业养活,直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影响。一个国有企业员工和一个民间私营企业员工思考问题和看待社会的方式,就非常的不同。而企业创始人和管理者若先于观念再于形式上放弃私有制,放弃管理层对生产资料实质上的占有,那么对这个企业员工人生观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而这个社会,也必须先由一群自由的创业者来积极的开创这个事业,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这样的氛围来做这项工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民间创立的企业一直有一种称呼叫做“民营企业”,走到今天几乎所有的民营企业实际上都是私营企业,中央也没有改变这种称呼,以至于很多经济学家直呼中国上层建筑的虚伪。但这实质上体现了中央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对民间自发出现公有制企业的殷殷期待,毕竟中国以往的公有制企业都来自于行政力量的干预和推动,这项工作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民众的资本主义愿望。今天的国有企业,已经很难说是真正的公有制企业,当初“国营”和“全民所有”的观念提的固然好,但受时代限制终究没有实施发展起来,如今国有股份的形式,受到来自左右两方的理论攻击;回头看50年代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一种低层次的、建立在民众劫富济贫心理上的贫穷的公有制,面对华丽的、“僵而不死”的资本主义的冲击,根本无还手之力;而今天我国硕果仅存的一些民间集体经济,也仅存于华西村、南街村这样的农村村办企业里,其形成本质依然是依赖村镇一级行政力量的推动,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效益都很一般,若这种相对孤立的行政力量发生变化,这些集体企业的未来很难预料。同时,现存的农村一级的集体经济,也很难代表中国先进企业和先进生产力,未来先进的企业和先进的生产力,还是要指望从城市崛起。真正的公有制企业,必然诞生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必然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必然是先进的企业,必然在这个市场上有强大的竞争力,必然和同环境的私有制企业有明显的对比优势,必然能推动新生产力的发展。

当年无数私有制企业从民间自发的崛起,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今天我们也要自发的从民间开创公有制企业,建设更加先进的经济,建设更加公平的社会,来和我们的上层建筑遥相呼应。只有草根的,只有自发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由此,我认为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从内部环境,无论是从政治上的实际需要还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国民间自发成立民营公有制企业的时机已经成熟。我郑重提议,由民间力量成立“民营公有制企业促进会”(名字可再斟酌),来着手开展这项工作。基本理由如下:

第一,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确实已经进入了“僵而不死”的阶段,在资本主义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企业,其企业能力和企业管理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致,面对新经济浪潮,私有制企业已经开始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疲态,必须要有新形式的企业来接替它们。

第二,           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类企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致,但其国内并没有适合公有制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无论其政治环境还是法律环境,以及资本主义营造多年的民众私有观念,都决定了一个从内涵到形式的纯正的公有企业很难诞生和生存。反观中国,虽然资本主义在经济地位上已经大获成功,但中国的政治基础、红色基因还未丢失,建设公有制企业中国不但有先例,如今还有残余,传承一直未曾中断,法律上容许,政治上不会打压,是发展新公有制企业的沃土。

第三,           经过多年开放融合,我国的各类企业已经获得长足发展,已经没有哪一家企业是在闭门造车、温室培养环境中生存发展起来的,我国的企业如今既有走进来的,也有走出去的,市场环境已经和世界接轨,这样的环境才能真正锻造出科学的公有制企业,体现公有制企业的优势。

第四,           大型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演变,如今虽然成为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的企业,但走到今天有其合理的一面,且其担负了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任,不能指望他立刻进化,否则必然引发动荡,损害国家根本利益;这个阶段民间应自发自觉的成立民营公有制企业,来弥补历史的空白,否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将遥遥无期。

第五,           资本主义已为中国带来极大的繁荣,在物质生产能力上,中国已是世界的翘楚,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严重的社会矛盾;在创新意识上,全社会已经达成迫不及待的共识,整个社会都想在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实现伟大的创新。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必然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追求,而我国的红色教育一直未曾中断,在理想教育和现实矛盾的激发下,他们当中必然已经孕育了操盘未来新经济、立志做伟大企业的潜在人才。

第六,           随着我国言论环境逐步的放开,中国民间左右两派的政治力量得以充分的博弈,如今公开化的大论战,其结论无不指向开展社会实践。对比右派力量,左派力量社会实践方面的缺失,是建设民营公有制企业的潜在推动力,左派急需将多年的理论研究转化为现实力量,而在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主导的大趋势下,搞经济,办企业是最大的政治。

我建议,中国左翼的力量除了继续在学术上的工作外,还应顺应中国的现实需要,走入社会,下到大海,在经济建设上施展抱负,从微观的经济工作开始做起,一步步考验自身的信念,一步步奠定真理的基石。我们应当组织起来,从建设纯正的民间公有制经济的环节来改变现实,归正社会。这个工作可以预料一定是缓慢而艰巨的,但这已经是当今中国急待开展的工作,是捍卫红色中国最坚实的手段,我也很愿意为这项工作贡献余生。

可能有人会说,公有制企业在中国已经失败了,何必再走回头路呢?但列宁说过,历史的发展总是螺旋上升的,历史总是会出现重复的。但今天的重复,决不是过去简单的再现,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重复。重复再重复,让我们在极大的耐心中悄然创造历史吧。

限于篇幅,本篇暂到此为止。关于“民营公有制企业促进会”和民营公有制企业一些较具体的设想,将另外撰文表述。望和广大网友多讨论,指出文章中的不足之处。

责任编辑:李寒秋
来源: 四月网首发
相关推荐: 民营公有制企业倡议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