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杜建国:中国经济企稳回升靠的是什么?

2013-09-25 11:00:25 作者: 杜建国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现在中国官方虽然越来越受“消费拉动经济”说的影响,但是目前官方有关经济的最高级决议中,仍旧采用“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这样的说法。

201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从2012年四季度的7.9%下滑到7.7%,紧接着二季度又下滑到7.5%,消费、投资以及外贸增速均呈下行态势,中央财政收入出现多年来少有的负增长。到六月底又突发“钱荒”事件,闹得人心惶惶,更有不少人预言中国即将爆发严重经济危机,巴克莱中国的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先生此时甚至“开导”中国政府“不要怕硬着陆”。不过进入七月份后,形势开始有所好转,八月份的主要经济指标如PMI、PPI、工业增加值、用电量、货运量等,更是确定无疑出现了向好的势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已经明朗。

目前,舆论正在在积极讨论是什么因素促成此次企稳回升的。不少人认为,今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扭转持续半年的下滑趋势,不是像以往那样靠加强宏观调控、搞投资拉动,而是靠“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完成的。这种观点目前很有市场,不过,要想让我们充分地信服,还需要进一步解释以下几个与其相矛盾的事实。

首先,尽管本届政府自十八大就宣布要深化经济改革,不过到目前为止,大规模的改革措施还没有充分实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十多年的经验表明,中国新一届政府的主要改革措施的内容,大都是需要到三中全会召开时才能予以确定的。本届政府要想采取大规模、有力度的改革措施,按例也得等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有可能,而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得等到十一月。因此,认为单靠目前已经采取的那些轻度的小规模的改革措施就形成足以扭转经济下滑趋势的力量,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其次,该论也没有提出充分的证据来证明那些改革措施是如何具体地转化为经济成绩的。经济的企稳回升,最终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经济指标表现出来的,如PMI、PPI、工业增加值、用电量、货运量等,到底是哪些改革措施、通过何种途径促使上述指标回升转好的?目前,笔者还没有见到有人对此予以详细解答。像常常被提到的给微型企业减税、支持出口、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这三项措施,短期内能起到影响全局、立竿见影的效果吗?如给微型企业减税一项,规模本身就很小,且危机时期靠减税来拉动经济的观点能否成立还有待商榷。

第三,若主要靠市场活力就推动了企稳回升的话,那就无异于说中国政府七月份以来采取的系列投资拉动政策没有效果或效果不大,而要证实这一点是极其困难的。

众所周知,自上世纪末期起,面对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中国政府采取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措施来拉动经济的做法,成效显著。这些宏观调控措施中,以俗称的“铁公基”最为突出——即加强铁路、公路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而且,实证研究已证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2年全球市场萎缩,正是由于中国铁路公路等基建作为后盾,中国在数次危机中平稳度过,如刚刚过去的2012年就是如此。最晚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受国际市场萧条的拖累开始下滑。2012年5月下旬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将工作重点确定为“稳增长”,七月底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出台了不少加大投资的措施。到2012年8月,增速开始止跌回升。

进入2013年,中国经济遭受了持续长达半年的“阵痛”,二季度增速跌至7.5%后,能否完成7.5%的2013年预定目标成为疑问。第三季度伊始,转变发生了。7月9日至10日,李克强总理视察广西时明确指出不允许经济增速“滑出下限”:

“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

李克强总理还同时说:“把握好、运用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政策和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使市场主体有稳定的预期。”

不过随后又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波折。

7月11日,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新闻发布会”上接受美国彭博新闻社采访时称,中国的年度经济目标为7%,甚至可以忍受6.5%的增长率,经济调整是痛苦的事,但中国将继续推进这一进程。此论一出,舆论以为中国政府将容忍经济继续下滑直至跌出7.5%的原定年度目标。新华社最初在报道这一消息时,用的是“7%”这一数字,不过到7月13日,又将其更改为“7.5%”了,同政府今年年初定下的年度增长目标保持一致。7月1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 ,表示“今年要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不允许滑出的下限是7.5%,至此不再有争议。

李克强总理在7月16日的话会议上还再次强调:“从国内外实践看,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有客观必然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这是明确表态要用宏观调控阻止经济滑出下限。这一态度与此前政府的态度有些许区别的。在5月13日的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李克强总理强调的是“要以简政放权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即靠市场手段而非宏观调控来稳增长:

“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实际上,市场机制本身对经济运行具有自动调节作用,是能够调整一般性经济波动的。”

7月份开始的新一轮拉动政策,虽然按官方的说法只是“预调和微调”(7月30日政治局会议),但对照以往经验,估计还是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的。现在中国官方虽然越来越受“消费拉动经济”说的影响,但是目前官方有关经济的最高级决议中,仍旧采用“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这样的说法

9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英国《金融时报》刊发文章《中国将给世界传递持续发展的讯息》,指出了投资拉动对当前中国经济的作用:“在关注消费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合理的投资力度,重点是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中西部铁路项目和市政设施建设等”。

如果主要凭借市场因素就达到了让经济企稳回升的目的话,那就相当于说李克强总理提到的“节能环保产业、中西部铁路项目和市政设施建设等”近期采取的投资拉动措施没有发挥作用或作用不大。

9月12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刊发文章《中国经济近期加速引发疑虑》,抱怨“中国经济最近好转依赖的是……与以往相同的刺激增长的方式,即信贷和投资拉动”。华尔街日报作为一贯秉持新自由主义原则的美国右翼报纸,一直盼着今年中国经济能硬着陆,以便于推行休克疗法,其满腹怨气,可以理解。

来源: 观察者网
相关推荐: 中国经济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