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河清:改革不应成为天条

2013-08-27 11:28:16 作者: 河清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最近读到《中国青年报》的文章——“‘中国很复杂’不是拒绝批评的借口”,有了两点感想。

首先,文章作者有点太替“世界”着想,要求“以世界看得懂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熟悉并认同的逻辑去向世界说明中国”,因为“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 ”。 20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界曾经非常时髦“走向世界”的说法。这里的“融入世界”,其实与“走向世界”同义,幼稚而荒谬:中国本来就在世界当中,何来走向世界或融入世界?作者是把中国拎出于世界之外,否定中国作为世界一员的主体存在,而把西方等同于“世界”。根本原因,是中国知识人面对西方的百年文化自卑。因为文化自卑,西方就是“世界”,西方价值就是“普世价值”,西方话语,就是世界“公理”“常识”,不容置疑。

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西方(所谓“世界”)“看得懂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去向外人说明中国?难道我们不可以用中国自己的方式和语言展现中国?对西方话语,我们是否有必要作出自己的解读?

第二,文章批评“中国很复杂”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这倒没什么。但作者接着点出,说“中国很复杂”,可以成为“反改革的借口”,“反世界潮流”,成为“拒斥批评、拒绝改革、拒绝常识”的“防御武器”云云,这就有些严重了。

改革,本来是一个中性词,因为改革可以往好里改,也可能往坏里改。但在一些中国知识人心目中,“改革”只是褒义词。不管改好还是改坏,都必须得改。改革成为“常识”,成了天条,不容质疑。

其实说中国很复杂,并不否定改革。说中国很复杂,实际上是一个常常被那些知识人遗忘的常识。因为他们看中国很简单:“世界”只有西方一条路,中国只有走西方一条路——改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他们只会用西方话语来批判中国的社会现实,批评中国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而这些话语往往套不到中国的现实上,不能解释中国。《复杂中国》没有像他们那样来批评中国,“拒绝批评”,这让他们很恼火。

中国的确很复杂。事实上,《环球时报》具有比其它国内媒体多了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环球时报具有“环球”视野,世界各地都有记者。这就让《环球时报》有了一个跳出庐山不在此山的宽阔眼界来看中国,用自己的眼睛看,独立地、实事求是地去看。这样看到的中国,自然不是用西方话语一味批判的眼光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负面的中国,黑暗的中国。

所谓复杂,就是负面中还有正面,黑暗中还有光明。

责任编辑:李卫公
来源: 四月网
1 2
相关推荐: 天条改革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