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 解析与应对

2013-08-11 14:20:02 作者: 鲁世巍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冷战结束至今,呈现出从弱向强、从虚向实、从简向繁、由体系外向体系内、从西方炒作向多元转变等特点。“中国威胁论”的兴起客观上有中国发展的因素,但主因归于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对中国崛起的误读和主观猜忌。中国应坦然面对“中国威胁论”,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解疑释惑,争取国际话语权,努力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和民意基础。

 一、“中国威胁论”的新特点

“中国威胁论”由来已久,法国拿破仑曾把中国形容成一只沉睡的雄狮。一般认为,“中国威胁论”大体上经历过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 19 世纪的“黄祸论”。第二阶段始于 20 世纪中期以后新中国建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意识形态出发,极端仇视红色政权,渲染“红色威胁”,担心社会主义中国的胜利会在东南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第三阶段是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1]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美国等掀起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与前两轮“中国威胁论”相比,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 一) 由弱向强转变

最早的“中国威胁论”源于 19 世纪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产物。当时已完成工业革命的英美等国推行海外殖民,同时制造“西优东劣”的观念为殖民行为辩护。在此过程中,基于 13世纪蒙古人西进欧洲以来形成的“黄祸”历史记忆,有关中国具有一种东方式“威胁”的观念逐渐形成。[2]“黄祸”被西方视为威胁,并不是因为中国强大,而是因为与居主流地位的西方文明相比,属于不入流的“另类”。

新中国建立后的所谓“红色威胁”,实际上是西方“妖魔化”中国的宣传,旨在歪曲和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当时国际力量对比“西强东弱”,中国由于多年的战争损耗根本不具备威胁西方的实力。即便冷战结束后抬头的“中国威胁论”,也并非是说中国实力有多强。当时曾一度盛行“中国崩溃论”,表明西方期待中国步苏东剧变的后尘,认为中国“如此之弱”,而中国经济改革带来的离心力又“如此之强”,以致中国有可能“像苏联那样分崩离析”。这也将“演变成对美国的挑战”,因为中国内乱将引发亚洲其他地区动荡,所以“中国的虚弱可能比强大更危险”[3]。

然而,随着中国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威胁论”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2010 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许多舆论开始关注并不断提前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的时间。有舆论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超级经济大国”,而不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导致全球贸易和经济失衡,中国拥有巨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掌握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量资产,具有“核弹”的恐怖威力。

同时,西方舆论宣扬中国大幅增加军费且不透明,大力发展海空等军事力量,给亚太地区均势带来威胁,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军备竞赛。近来中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引起境外媒体热议。一些日本媒体尤为敏感,认为这是中国进军海洋的宣言,是对钓鱼岛问题的不点名回应。有媒体甚至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是谋求海上霸权,控制国际战略通道。

( 二) 由虚向实转变

无论“黄祸论”、“红色威胁”,或冷战结束后的“威胁论”,多是对中国未来的主观臆测,有的完全就是虚构、渲染、炒作,事实上根本不存在,如“人口威胁论”、“文明威胁论”等。这些论调多数强调一种概念、一种可能,比较抽象。然而,进入本世纪,西方舆论主导下的“中国威胁论”由宏观转向具体,即由以往的抽象概念和论述,变成越来越具体的“威胁”。[4]

就“经济威胁论”而言,一些国家感觉到中国发展带来的现实竞争压力,认为中国崛起挤压和危及了它们的利益,中国在抢占世界市场和能源资源,威胁国际能源、资源、食品安全等。中国公民在国内或海外的行为也被指责或过分放大。中国企业“走出去”被视为推行“新殖民主义”,中国投资被指责危及东道国的“国家安全”,正常的海外并购活动常因“威胁论”而受到阻碍。中国移民被指责抬高当地房价。西方舆论还指责中国拥有强大的贸易竞争力和吸引外资的能力,促使西方国家的制造业大规模转向中国,造成这些国家失去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国粮食威胁论”时起时伏,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 2012 年粮食进口量大幅增加,引发“粮食威胁论”再起。

( 三) 由简向繁转变

“中国威胁论”传统上主要有“政治威胁论”、“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文明威胁论”等,虽然也出现多种形式,但内容不复杂。近些年,有关“中国威胁”的论调层出不穷,名目繁多。除传统“威胁”之外,出现“科技威胁论”、“生态威胁论”、“环境威胁论”、“软实力威胁论”等。

西方舆论宣扬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出访澳大利亚前的一次采访中表示,如果十多亿中国人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方式,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悲惨的境地。[5]

近来,美国、日本和韩国甚至编造中国的尘霾飘洋过海,威胁他们的生存环境。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和质疑,他们不仅担心中国挤占其现实利益,而且担心中国“硬实力”转化为“软实力”,中国将可能成为非西方意识形态国家的领袖,从而对西方价值观构成挑战。近来中国推进文化“走出去”,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积极开展公共外交,美国对此已开始警觉并视其为“软实力”的竞争挑战。这表明“文明威胁论”不仅有了实质内容,在领域上也有了新拓展。

在网络、太空等“新边疆”,西方媒体宣扬中国正在形成新挑战。美国、日本等国把“源自中国”的“网络攻击”视为国家安全的“新威胁”,鼓吹“网络威胁论”。

( 四) 由“体系外挑战”向“体系内主导”转变

西方多年来一直担忧一个强大的中国将会挑战由其主导的国际秩序,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和全方位参与全球化,对现有国际体系发挥建设者和贡献者的作用,西方也开始认识到中国并非是孤立于国际体系之外的挑战者,也并非要对现有体系采取“推倒重来”的根本改造。

在美国人的眼中,中国近年来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现存国际体系的认知已发生明显变化。美国前国务卿佐利克指出: “中国已经不再寻求传播激进的反美意识形态,不再认为自己要同资本主义进行殊死斗争”,“最重要的是中国不相信其未来是要依靠推翻现存的国际秩序。恰恰相反,中国领导人认为他们的成功依赖与现代世界建立全面联系。”[6]

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格局和体系加速演变,未来新兴国家与传统大国围绕国际体系变革的竞争和合作将向深层次推进。西方对“中国威胁”的疑虑和防范也将进一步转向体系内,以维护其主导地位。

( 五) 由西方炒作向主体多元转变

西方最先炒作“中国威胁论”,之后,由于领土领海主权争端及地缘政治因素,部分周边国家也加入了此行列。多年来,美国和日本是“中国威胁论”的主要鼓吹者。1990 年 8 月,日本防卫大学副教授村井龙秀在《诸君》月刊发表题为《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的文章,被视作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威胁论”始作俑者[7],但“中国威胁论”真正成为体系是在美国。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一论调也开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蔓延。

与西方国家及少数周边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提“中国威胁论”的主要动机是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体现在贸易、投资和资源等方面,其着重点不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在他们看来,中国制造业拥有强大竞争力,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外资。由于经济和出口结构相近,中国在世界市场上不断拓展,挤占了他们的出口市场,吸引了本该属于他们的资金,延缓了他们的经济发展。

一些发展中国家担心,中国资源有限,而生产日益扩大,人口逐年增加,中国终将有一天会因资源紧缺而掠夺他国资源。俄罗斯有学者担忧: “如果中国顺利发展经济,将来成为超级经济大国,那时俄罗斯将会沦为中国的资源附属国,充当中国‘小弟弟’的角色。”[8]

责任编辑:李卫公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1 2 3 4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