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丁业鹏:围绕民国宪政的一厢情愿知多少

2013-07-16 11:23:57 作者: 丁业鹏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对于严谨的历史学者来说,《国会现场:1911-1928》可能是一本从行文上就无法令他们满意的书。本书的序言开头就写道:“国会、立宪、民主、自由、政党政治,这些曾经是中国人最美妙的玫瑰梦。”作者在全书的第一句就用上这样的词汇,显示出他更重视的是思想的火花。

这是一本充满思想和现实关怀的书,这种现实关怀之强烈,使得作者时不时拿一些非常现代的思想去想象一百年前的历史。譬如,作者评论辛亥革命后章太炎的名言“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时说道:“立宪派们一度天真地相信,共和宪政时代真的来临了,自由、平等、理性、包容、多元、开放,这些最宝贵的价值,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像鲜花一样绽放。”(50页)

但是,“立宪派们”之一的康有为曾说,“吾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二千年;与法之十万贵族压制平民,事既不类,倡革命言压制者,已类于无病呻吟矣。”(《欧洲十一国游记二种》,309页,岳麓书社,1985年)其实就算是革命党,又何尝迷恋自由平等,孙中山说:“西洋人为何争自由,中国人为何不争自由?中国人不但不争什么自由,并且连自由这个名词,得到现代的意义,还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这是何故?这是因为中国人自由实在太多了,所以不知道有自由。”(《孙中山集外集》,30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自由、平等”在当时绝非毫无争议“最宝贵的价值”,至于“理性、包容、多元、开放”,若要问当时的“立宪派们”具体指什么,他们多半两眼一抹黑,听都没听说过,所谓“最宝贵的价值”更是从何谈起?

以现代的观念去分析过去的历史,如果运用得当,会有独特的视角,如果运用不当,则不仅会歪曲历史,还会混淆观念。《国会现场》一书对现代观念与历史的结合则略嫌生硬,在引用非常流行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时,这个缺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武昌起义后不久,湖南首先响应,宣布独立,以焦达峰、陈作新两人为正副都督。当时湖南秩序混乱,焦、陈两人控制不住局面,湖南前咨议局议长谭延闿以旧咨议局为中心组织了省参议院,“省议会成立后,草拟最重要的一个文件是《都督发令条例》,规定参议院有权规划军民全局、行政用人一切事宜,都督的命令必先由参议院审议同意,加盖院戳送还,始可发交各机关执行”。谭延闿为什么这么做?《国会现场》一书说,“立宪运动的丰富阅历告诉他,权力一定要监察”,谭延闿的“真实用意,就是想把焦、陈这两位江湖大佬的权力,关进笼子”(12-13页)。

可是,焦、陈两人机缘巧合当上了湖南都督,令不出都督府,地位朝不保夕,他们手上根本没什么权力,又谈何关进笼子?湖南地方绅士瞧不上他们,新军也不买他们的账,做了不到十天都督,他们就在一次兵变中被谋杀了。

对此,《国会现场》竟然归因为《都督发令条例》“在参议院讨论不下去,只好暂时‘搁置’。议会的第一次‘限权’尝试,便不了了之。权力不能关进笼子,它就要肆虐了,最后把掌握权力的人也吞噬掉”(14-15页)。其实焦、陈之死,不是因为他们是“掌握权力的人”,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权力。

其实,我们在谈论“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时,会不自然地忽略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必须存在着连续而稳定的权力。如果生逢民国初年那样的乱世,尽管那个时代“芳华鲜美”(354页),但是整个中国分崩离析,根本就没有一个稳定的权力中心。在这种状态下若是有人哭着喊着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想哭都没地方哭。

责任编辑:李卫公
来源: 上海书评
1 2 3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