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边芹:一条精神轨道上的模仿和接力(上)

2013-07-09 15:02:28 作者: 边芹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自柏杨及其浮表的中西比对模式出现后,这种模式因为容易做,而且颇能附送道德优越感,台湾、大陆的文人们只要出去转一圈,吃到几粒谷子就能下一个蛋,并把蛋无限放大,可以由点及面、由面触根,把任何缺失都放大到文明根本。那种西人兼优唯我独劣的思维漏斗早已超出自我批评,自我批评不必拉他人的光鲜作浮表比对,而是一条精神轨道上的模仿和接力。这条轨道从十九世纪就由西人与一小撮被挑出来的中国人搭建,西人的目的是经营古老帝国的道德卑贱,以此精神轨道将文明巨人倭化、压倒、悄悄地送进坟墓;作下手的国人看不到这层,他作帮凶还满腹情怀。

自柏杨及其浮表的中西比对模式出现后,这种模式因为容易做,而且颇能附送道德优越感,台湾、大陆的文人们只要出去转一圈,吃到几粒谷子就能下一个蛋,并把蛋无限放大,可以由点及面、由面触根,把任何缺失都放大到文明根本。

为什么这种“蛋”一个接一个地复制?就是因为复制人自身局限,看不到更深的,只能在表层复制。我看这类时髦“蛋”,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就是思路的一致,仿佛作家们套着同样的冰鞋,只要滑到冰上,必在同一类圆圈上打转,冰刀划入深度也都一致,把几件从那头雾里看花半看半想像的好人好事(因不懂外语或半懂不懂多半只看到了表层),掼到这头一辈子积攒的坏人坏事上,然后得出结论:没有好人文化呀!细看已不是观察后下结论,而是早有结论在先,实为一种思维模仿。

思维模仿是很难突破的,每个时代都有这种惯性轨道,支配了绝大多数人的思想甚至潜意识。百分之九十九的文艺人对思维模仿束手无策,他们比普通追风的百姓没有高明多少,尤其在一个普遍丢失自我意识的年代。

总结这已流行了几十年的思维模仿,之所以发觉结论在先,是因为作者们人人有一个前定的思维分水岭,即一边是正面思维一边是负面思考,时常模糊偶然与惯常的边界,把那头偶然的好人好事都当成惯常的,反之把这头偶然的坏人坏事也当成惯常的。这么一模糊概率结论做出来就大得吓人,比如说西方有“好人文化”,中国没有。且不说“好人文化”这个词大而虚,把“好人”上升到“文化”层面,说老实话哪个文明承受得起,就说怎么我在法国二十年没发现“好人文化”,人家作家跑来十天半月就遍地好人以致在“好人”后面加上了“文化”?“文化”这词可就大了,那是一种什么概念啊!普遍、惯常、传统、文明全都能装进去的一个词,这么轻率的赋予和褫夺,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吗?当然是意识不到的,街市说书人的手艺哪来广阔的视野,站不到足够的高度也就没有对吾土吾民的仁厚。

诺与西方比较,没有这国这民,文坛有一堆人是进不了文坛的,即便挤进也不会有如斯名誉,因为血统不够,才华也不够,不过是捡了革命时代的大便宜,这种便宜从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就那么一个历史夹缝。可偏偏是占了便宜的人喜欢扮演受害者,尤爱诅咒那个放生自己的历史巷道,看起来就像一个人拚命地要封上自己钻过来的门,为了封死不惜自己去扮演被堵在那扇门后的牺牲者。我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出戏。

那种西人兼优唯我独劣的思维漏斗早已超出自我批评,自我批评不必拉别人的光鲜作浮表比对,而是一条精神轨道上的模仿和接力。这条轨道从十九世纪就由西人与一小撮被挑出来的中国人搭建,西人的目的是经营古老帝国的道德卑贱,以此精神轨道将这个文明巨人倭化、压倒、悄悄地送进坟墓;作下手的中国人看不到这一层,他作帮凶还满腹情怀。这种事十五、二十年前做还情有可原,中国人出门时间还太短,现在做,还仗着自己从本国本民身上赚得的显赫名声做,就不怕才浅水深?

责任编辑:李卫公
来源: 四月网
1 2 3 4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