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跃迁的唯物史观路向

2013-06-07 16:57:38 作者: 汤荣光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意识形态确乎一道是非纷争延绵不断的思想谜题。管窥马克思意识理论形态的演进脉络亦有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整体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跃迁的基本路向。因循于此,唯物史观转向的开端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最初表述紧密关联,它延续了马克思揭示“国家之谜”、“历史之谜”两道谜题所遵循的逻辑线路与初步结论。奠基于唯物史观真正出发点之上的意识形态理论跃迁,则表明马克思对物质生产内在运动规律与意识形态自身之谜认识的深化与超越。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丰富并反映着唯物史观的实践内涵。

人类思想与思维发展史上耸立着一座座问题峰峦。思维领域的断裂面随着意识形态营垒之间的对抗而不断扩大,打开横亘在人们面前的问题域,总会发现观念世界与物质世界相邻为壑、理念的自在性与实践的自在性难以相容自洽、思维映像与实践形态的联结链条裂痕频现等理论镜像。与之相映照,关乎意识形态命题的是非纷争已经延绵二百多年无休无止,其间交织着意识形态命题及其虚假性的揭示、意识形态终结论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跌宕起伏,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降陆续出现了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以及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等意识形态对抗的“新变种”。由此形成一股消解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暗流,释放出从精神领域和思维方式层面否定马克思主义并篡改甚至颠覆唯物史观的种种别有用心的图谋。发轫于此,系统阐释和重新检视意识形态命题,不仅可以洞悉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演进的脉络,起到正本清源、定纷止争的作用,而且能够管窥问题的核心,开辟出整体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跃迁的基本路向。

一、唯物史观转向的开端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最初表述

意识形态问题犹如一座思想的迷宫。由于理论视域存在的差异与芥蒂,勘定意识形态内涵的过程变得异常繁复,既有从世界观维度所理解的观察事物与解释世界的方法,也存在营构观念世界和表象世界并以此取代现实世界的思想惯性,更有作为极权的思想统治形式即权力的理论附庸的内在构造,当然还有集结众多社会意识形式并形成观念集合体的认知方式。凡此种种命题考辨的方式,意识形态似乎具备了观念世界独立化运动的基本走向,仿佛成为了游离于社会存在之外和社会经济关系与物质条件之上的自为自在的“价值本体”。如何穿越这思想的疑云与迷雾呢?唯有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源头,尤其是唯物史观创立过程的关键点上,我们才能获得打开意识形态之门的方法密钥。那么掌握这一密钥的起始点在哪里?还需从马克思渐次揭开的“两大谜题”加以考察,从隐现其中并日渐清晰的主线即唯物史观思想的萌生过程中寻找答案。

马克思早期批判黑格尔哲学的重要论题围绕“国家之谜”展开。以成稿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标志,马克思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体系并揭示市民社会和国家复杂关系。在这部又称为《克罗茨纳赫手稿》的著作中,马克思已经转向并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黑格尔思辨哲学充其量只是“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其导致“神秘主义”的要害就是把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安放在“理念的各种规定”之中。马克思指出了黑格尔颠倒逻辑观念与现实事物之间关系的本质,继而阐明“哲学的因素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的论断。基于对黑格尔为“政治国家”辩护并认为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观点的批判,马克思得出了与黑格尔相反并初步映现唯物史观基本脉络的“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人民创造国家”的结论。在随后所著并于1844年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吸收并深化了费尔巴哈从宗教问题出发批判“人的异化”的论题。在关于宗教导致人的异化的社会根源的分析过程中,马克思找到了“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产生了宗教这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并构成“颠倒的世界”本身,宗教作为颠倒世界的“总理论”“总根据”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逐步明晰了宗教批判不是目的,彻底推翻颠倒的社会关系、推翻人性异化的社会制度,才是宗教批判的旨归。结合当时德国的状况,马克思还给出了如何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的方案,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综上而论,马克思从解剖政治国家起步发现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与宗教观念在人的异化问题上的思想残骸,发现了德国解放与法国解放相反的情形即“实际生活缺乏精神活力,精神生活也无实际内容”,宣告了“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的革命方向。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批判,虽然没有直接表述意识形态的本质,但采用了对旧的意识形态命题予以深刻批判的方式。此种或称为哲学批判的方式不仅为马克思后来揭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及其阶级属性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并揭示人与市民社会异化的现实条件提供了基本方向。

解开“历史之谜”可以看作马克思探寻唯物史观出发点的新开端。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志,马克思迎来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即从异化上升到异化劳动,展露出超越费尔巴哈向历史唯物主义迈进、批判改造黑格尔异化观并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辩证运动的清晰主题。尽管从手稿中可以发现构成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发展并不平衡,但从物质资料生产寻找历史根源的新路径已经基本确立。同样,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也映现并深化了这一基本路向。譬如,在构成手稿的“笔记本三”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马克思以较长篇幅论述了通过“扬弃私有财产”以实现“抛弃人的自然异化”的观点,作为“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私有财产的运动“是人的实现与人的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看作社会生产的“特殊的方式”,其开拓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手稿继而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部分,转向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提出了扬弃人的自我异化的路径,明确指出了黑格尔哲学诞生地《精神现象学》以及《哲学全书》的错误即在于“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并且强调“在它终于发现自己和肯定自己是绝对知识因而是绝对的即抽象的精神之前,在它获得自己的自觉的、与自身相符合的存在之前,”回到自己的诞生地的思维——精神,“作为人类学的、现象学的、心理学的、伦理的、艺术的、宗教的精神,总还不是自身。”究竟这种以多样形式存在并且“不是自身”的思维与精神是什么呢?它只能是市民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催生的并为黑格尔哲学体系所终结的绝对理念、抽象精神与抽象哲学思维的异化,它的多样形式也只能是抽象精神异化的产物、过程与结果。手稿粗线条地展现了“历史之谜”的成因,不仅阐发了“私有财产”导致“人的自然异化”的基本论断,延展了向物质生产领域寻找唯物史观的理论触角,而且突破了从“国家之谜”层面批判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既有结论,为揭示社会意识形式相对独立于社会存在的特征并具有发展不平衡性,留下了理论伏笔并做好了论证的铺垫。

“两大谜题”的解开初步显现出哲学批判精神与政治经济学研究融聚的轨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也孕育其中。也正是缘于打开了哲学批判视野并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揭示“国家之谜”与“历史之谜”所遵循的逻辑线路与初步结论得以延续,并经由家庭、政治国家、市民社会、人的异化、劳动异化的剖析,开始转向了人和社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的关系的阐释。及至1845—1846年成稿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才彻底清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想残余并真正实现了从异化劳动转向唯物史观的飞跃,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关系层面解开了意识形态之谜与精神生产之谜。这道“谜题”既可以看作寻找并最终确立唯物史观真正出发点的关键,也涵盖并深刻表达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基本看法。

责任编辑:godstear4u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5期
1 2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