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吴刚:反恐战争与超级爱国主义(3)

2013-05-31 19:10:32 作者: 吴刚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在一本关于“9·11事件”的记录摄影画册中,乔姆斯基撰文写道:西方如何选择应对这一事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些富有和强大的国家,选择坚持其数百年来的传统而诉诸于极端的暴力,则将导致暴力循环的升级,长期的结果将是可怕的。在这一问题上,美国的欧洲盟友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冷静和克制态度。欧洲国家的领导人认识到,对一般穆斯林民众实施大规模的报复性攻击,正是本·拉登极其同伙所希望达到的目的,而导致美国及其盟友落入魔鬼般的陷阱。

然而,美国并没有接受其欧洲盟友关于通过和平和法律的手段解决有关问题的劝告。布什政府将“9·11事件”视为极好的“机会之窗”,利用美国民众心理上的震惊、恐怖、愤怒、畏惧和复仇的欲望,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反恐战争”,以企图进一步称霸世界。同时,“9·11事件”也为那些存在国际领土争端或国内民族分裂问题的国家,如俄罗斯等,提供了诉诸于武力手段的机会。乔姆斯基多次指出,这就是人们响应美国号召,形成国际反恐联盟的主要原因。

然而,“反恐战争”只是美国政府实现其所代表的,垄断财经集团的政治和经济战略目的的托词。“9·11事件”发生后,“反对共产主义”、“打击犯罪”、“禁止毒品”、“人道主义干预”等等,似乎都成了多余的东西。乔姆斯基告诉我们,美国政府的决策者们最初想用“讨伐(crusade)”一词,但考虑到会影响吸收和团结更多的阿拉伯世界盟友而放弃了;这样一来,剩下的就只有“战争(war)”了。在发动战争的问题上,美国不仅毫无顾虑,一意孤行,而且还实施了“先发制人”的战略,这就是它试图确立的处理国际关系的“新准则”。有关结果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有意思的是,乔姆斯基指出,就双方力量的悬殊对比而言,这样的“战争”根本就称不上是战争。在谈到美国选择打击对象和如何作战的问题上,他引用了被披露的第一届布什政府1989年的一份重要文件上的词语:“美国必须与非常弱小的敌人作战,胜利必须是快速和决然的。”要想确立某一新的准则,就得干点什么,而最容易干的莫过于选择一个最弱的打击目标。乔姆斯基一再指出,通过这次伊拉克战争,美国为世界其他国家上了丑恶的一课:一个国家必须拥有靠得住的威慑力量,才足以对付强权国家的威慑。其结果将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进一步发展和扩散。他还尖刻地评论道:在两年的时间内,布什当局成功地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为人们所恐惧、不喜欢、甚至于仇恨的国家。这确实算是一个成就。

什么是“恐怖主义行为”?在题为《新的反恐战争》(The New War against Terror)的演讲中,乔姆斯基告诉我们,可以在美军的作战手册中,读到一个非常简明扼要的定义:恐怖主义行为是“为达到政治或宗教意识形态的目的,通过恐吓、强迫、或灌输恐惧,所有意实施的暴力行为或暴力威胁”。乔姆斯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定义,有理由被人们所接受。然而,问题在于,西方列强素来不会遵守自己所做出的对某些术语的官方定义。如果用这一定义自我衡量,就会清楚表明:美国就是最主要的恐怖主义国家。所以,美国总是在舆论宣传的意义上使用这一词语,将“恐怖主义行为”定义为那些别的国家针对自己所实施的恐怖行为;将那些不服从自己指挥和摆布的国家称为“恐怖主义国家”。

责任编辑:李卫公
来源: 共识网
1 2 3 4 5 6 7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