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影视书评 / 正文

刘仰:天降大任——从苦难到辉煌

2013-05-14 10:21:00 作者: 刘仰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就《苦难辉煌》来说,我想指出一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苦难,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对外人的盲信,换个角度说,也是对自己乃至自己身处的文化大环境缺乏自信。

4134ba90tdc80d758bd14&690

金一南所著《苦难辉煌》一书于西历2009年出版。西历2010年,吾友徐海鹰找到金一南,表示想把《苦难辉煌》拍成纪录片。20多年前,徐海鹰作为主创拍摄的纪录片《望长城》引起广泛好评,获得“范长江新闻奖”。此后,徐海鹰拍摄的多部纪录片,如《邓小平》、《永远的小平》、《小平您好》、《新中国》、《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等多次获奖。西历2010年的某一天,徐海鹰与金一南见面,谈了十分钟后,金一南说:我见过那么多的制作人,没有一个是像你徐海鹰这样读书的,我相信你已经把这本书彻底吃透了。于是,《苦难辉煌》拍摄纪录片的合作就达成了。

历时两年多时间,十二集大型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终于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多次见过徐海鹰,看到过他因对创作完美的要求而身心憔悴的情景。爱莫能助的之时,对这部纪录片也产生了强烈的期待。5月13日(明天)起,纪录片《苦难辉煌》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因近水楼台先得月,制作过程中,我已看过片段。制作完成后,我已完整看过十二集内容。根据该纪录片改编的图书《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从哪里来》也已由海峡书局出版、发行上市。与原作相比,内容更为凝练,还增添了不少新的史料,更具故事化和可读性。金一南的原作我早就拜读过,看完改编的纪录片后,说点看法。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很多记载、描述。不管是图书还是纪录片《苦难辉煌》,都是对那段历史的再一次重述。那么,这样的重述有什么意义吗?我认为是有意义的。首先,现在有很多人都在重述历史,每一次重述历史,如果仅仅是重述者个人的理解,很可能只是对前人成果的鹦鹉学舌。然而,现在的很多重述历史,实际上是在颠覆。虽说为历史做翻案文章未必都错,但现在有些翻案和颠覆的确是胡来,很明显是为某一种价值观服务。因此,《苦难辉煌》从正面的角度重述这段历史,有助于对共产党的那段历史正本清源,重塑对那段艰难历史的正确认识。

其次,金一南、徐海鹰在《苦难辉煌》中对共产党早期历史的重述,并不是简单的事实罗列和重复,而是有新的史料、新的见解。或者说是在更全面、更宏观的高度上,在一个更广阔的大背景下展现一段大历史,重新审视中共早期历史的必然性以及其中的一系列经验教训。这也是历史基本作用的体现:“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当代人对过去的新的理解,都带有重述者不可磨灭的时代烙印。了解过去,是为了了解今天,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区别只在于站在什么立场。我认为,《苦难辉煌》站在了一个对中国历史、对今天、对未来负责任的立场。

第三,徐海鹰身为总导演和执行总撰稿,对于那段历史的重述也带有他的个人色彩。徐海鹰搞美术出身,从事纪录片行业多年来,始终没有放弃美术爱好。因此,《苦难辉煌》对于历史的重述,还带有徐海鹰本人的抒情色彩和艺术气息。使得人们在了解历史、观照当下的时候,除了历史的真实,还能感受到一份真挚的情感和美感,这是很多纪录片不具备的。

对于《苦难辉煌》,各种各样的评论很多,这里不展开论述,只说一个本人较为强烈的感受。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为人们所熟知,它似乎也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苦难到辉煌。但是,孟子在这段话的后面,还有一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如果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天降大任的考验,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终于历经苦难而走向辉煌,那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在“天降大任”后另一种命运的必然。《苦难辉煌》的这种忧患意识跃然在目。

如何避免“国恒亡”、“死于安乐”?也许可以总结很多,孟子所言“人恒过,然后能改”等未必充分。就《苦难辉煌》来说,我想指出一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苦难,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对外人的盲信,换个角度说,也是对自己乃至自己身处的文化大环境缺乏自信。这种盲信他人而遭受大难的情况,并不只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身上,那一时代很多弄潮儿都有此经历。张作霖曾经就盲信日本,等他想摆脱日本,已经晚了,结果被日本人炸死。蒋介石同样盲信外人,所以才会有“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使无数中国人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战火,国土沦丧、民不聊生。盲信外人,都是对自己缺乏自信的结果。

中共早期同样盲信外人。《苦难辉煌》中描述的中共早期与苏共、国产国际的关系,很多都体现了这种盲信。乃至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还有不少中共领导人依然对外盲信。结果,王明等“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给中国共产党又造成新的、巨大的伤害和苦难。王明人生最后的十八年一直呆在苏联,最终孤独地死于异国他乡,说明他始终没有意识到这种盲信外人的危害。而毛泽东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另一部分力量,则在自信与借助外力的问题上,形成了良好的平衡。历史有时就像是巧合。当红军失去了大部分根据地,在苦难中艰苦长征时,由于同国产国际失去了联系,不得不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由此才没有在苦难中沉沦,最终走向辉煌。

对于今天、对于未来,这个简单的教训同样深刻而长远——排除对外人的盲信,拥有更多的自信,从实际和现实出发,解决所面临的的种种问题。这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苦难之后所获得的最宝贵的经验教训之一。如果忘了这一点,再次陷入对外人的盲信,很可能会再次落入深重的苦难。认识这一点并不排除对外人良好经验的借鉴,但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外人的经验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的社会条件,外人的经验并不能完全通用。对于苏联经验如此,对于美国的经验同样如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我们只有获得充分的自信,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只有自信和实事求是,才有避免各种苦难的最大可能。在今天,我们还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如果再有新的苦难,将不再只是共产党的苦难,而是全中国的苦难,对此,为防止潜在的苦难发生,任何人都应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夙夜在公”正是这种心态。

责任编辑:puren
来源: 四月网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