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

2013-05-08 10:02:17 作者: 林毅夫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30年前无法想象中国能够在转型过程中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并成为维持 25 年年均增长7%以上的 13 个经济体之一。对于那些力图根除贫困并缩小与高收入国家差距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借鉴中国的转型和发展经验可以帮助他们成为在 25 年或更长时期实现 7%或更高年均增长率的国家之一。

译者说明:2012 年 9 月 18 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应邀到南京农业大学作题为《解读中国经济》的学术报告。林教授兼任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此次学术报告既是南京农业大学 110 周年校庆活动重大内容之一,也是经济管理学院名家讲坛系列讲座之一。

精彩的学术报告获得广大师生的热烈反响。为了进一步传播林毅夫教授的学术思想,主办方根据报告录音整理了一份记录稿,希望经林教授审定后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林教授提出,由于报告的内容主要取自收集在邹至庄主编《Handbook on Chinese Economy》的一书中(尚未出版),建议我们直接把该文翻译成中文发表。我们欣然接受林毅夫教授的建议,十分感谢林教授对南京农业大学和本刊的支持。

本文经作者本人校订、增补。  

在 18 世纪以前的 1000 多年时间里,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即使到了 19 世纪,中国仍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 AngusMaddison 的计算,182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见图 1)。但是,18 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西方迅速崛起,中国经济的相对地位则直线下降;随着经济的衰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前屡战屡败,并沦落为半殖民地,20个国家在中国设有租界,获得了各种治外法权,中国的海关收入被外国人控制,而且还被迫割让领土给英国、日本和俄罗斯。

鸦片战争以后,历来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社会精英,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抛头颅、洒热血,投身于救亡图存的不懈努力,力图使中国重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但数代人的努力收效甚微。中国 GDP 在世界的份额到上世纪 50 年代缩减为全球的 5%,并且长期滞留在这一水平,直至 1979 年(见图 1)。

图 1 中国 GDP 占全球经济的份额

上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战略,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迅速改变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济的命运。从那时开始,中国经济取得奇迹般的增长,1979-1990 年期间平均每年增长 9%。九十年代初开始,不断有学者认为中国缺乏根本性的改革,经济不可能再高速增长下去;然而,1991-2011 年期间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却进一步上升到 10.4%。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为人类经济史上未曾有过之奇迹,与东欧和前苏联地区其它转型经济的崩溃、停滞、危机不断更形成鲜明对照。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优异成就彻底改变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1979 年中国经济占全球 GDP 的份额还只是可怜的 0.98%,而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 年GDP 占全球的份额就上升到 8.4%。

1979 年中国属于世界上收入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按照 2000 年不变价计算人均收入仅175 美元,还不到世界上最贫穷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人均收入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2012年中国人均收入激增到 6000 美元,超过撒哈拉以南国家人均收入的四倍。中国经济的杰出表现帮助六亿多人脱离了世界银行所定的人均一天 1.25 美元的贫困线水平。

改革开放之初的 1979 年,中国是一个极端内向的经济,外贸依存度(外贸占 GDP 比重)仅为 9.7%。按照美元现价计算,1979-2011 年期间中国外贸的年均增长率达到 16.3%,2011 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进出口总量占全球贸易量的 8.4%,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在 2012 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

经济增长和贸易扩张的背后是迅速的结构转型,1979 年经济改革开始时中国基本上还是农业国,81%的人口生活在农村、31.3%的 GDP 来源于第一产业;到了 2011 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下降到 48.7%和 10.1%。类似的变化也发生在贸易中:1980 年中国出口商品的50.3%来自于农产品,而现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份额高达 95%。

贸易结构的变化伴随着外汇储备的高速积累。1990 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还仅为 111 亿美元,只能勉强维持两个半月的进口需要;而现在这一数字超过 3 万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中国的强劲增长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经济战胜了 1998 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 年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并维持了高速增长。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决定帮助东亚其他经济体避免了货币的竞争性贬值,为遭受金融风暴的东亚经济体的迅速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样,中国经济在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中鹤立鸡群的高速增长也是全球复苏的重要拉动力量。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表现远远超出了任何人的预期,即使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没想到。为了回答在保持了 30 多年奇迹式的增长之后,中国是否还有可能,以及如何才能再维持高速增长,以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到建国 100 周年时将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本文将分析、回答下列 5 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能够长期维持这么高速的增长?2、为什么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未能取得类似成就?3、为什么大多数转型经济体,包括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取得同样成绩?4、中国为过去 30 多年的超常成就付出了什么代价?5、未来数十年中国是否能保持高速增长?为提升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本文最后将总结中国过去的经验对中国未来发展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责任编辑:李卫公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1 2 3 4
相关推荐: 林毅夫中国经济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