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白益民:三菱捷足先登渤海开发

2013-04-22 14:53:55 作者: 白益民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身为合作方的日本,不仅通过技术、装备的输出获益巨大,而且斩获了渤海油田的其他几个大项目,推动了日本能源进口多元化的进程。

渤海对外开放以来,日本依靠技术输出不仅获得了大量的渤海石油进口,而且为以三菱商事、三菱重工为首的三菱财团,以及以新日铁为首的三井财团的关联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订单。毫无疑问,在中日合作开发渤海的过程中,日本财界是最大的受益者。

被三菱内定的招标

上世纪80年代初,中日双方签署中国对外合作的第一个示范项目—埕北油田的开发合同以后,中国海上石油的开发正式拉开帷幕。然而,由于工业落后、缺乏经验等原因,在这一项目上中方不得不面临被日本牵着鼻子走的窘境。

当时,埕北油田工程分两个区:A区和B区,共有5个导管架和5个平台。未进行公开招标的A区基础导管架的钻井生产平台和生活动力平台,均由三井财团的新日铁公司设计,渤海石油公司制造与安装。B区导管架的钻井生产平台、储油平台,均由新日铁公司负责详细设计、制造和安装;生活动力平台和靠船码头也由新日铁公司负责详细设计,渤海石油公司负责制造和安装。日方在此过程中牢牢把握了主动权,中方的公司仅扮演着组装厂的角色。

在5个平台模块的公开招标投标工作中,日本企业之间更是配合得天衣无缝,将美国公司排除在外。中方为了取得平台模块的投标资格,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旗下的中国海洋石油平台工程公司及大连造船厂等7名代表组成的小组,于1982年10月访问美国,与哈里伯顿旗下布朗路特公司商讨合资成立中国布朗路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参加投标。1983年1月19日,中国布朗路特合资公司正式在北京注册成立。

1983年2月,渤海埕北油田的作业者埕北石油开发株式会社发出开发工程招标。3月底,该公司揭示的最后开标结果中有3家公司投标。其中,日本三菱财团的三菱商事(综合商社)报价为1.09亿美元,中美合资的中国布朗路特公司报价为1.21亿美元,两家的报价都超出工程预算。可能是为了避免与三菱财团的内部竞争,日本三井财团的新日铁公司在这次招标中选择了弃权。

随后,埕北石油开发株式会社邀请中国布朗路特公司代表何志刚(中国海洋石油平台工程公司副总经理)赴东京与三菱商事协商。协商结果蹊跷的是,中美合资的中国布朗路特公司选择退出,改由三菱商事同中国海洋石油平台工程公司合作联合报价:由三菱重工总承包,中国海洋石油平台工程公司分包部分工程。

事实上,埕北油田B区平台模块的设计和建造早已被日本公司内定。钻井生产平台由三菱重工总承包,日本钢管株式会社(现JFE钢铁)设计,并与三菱重工共同制造;生活动力平台由三菱重工总承包并负责设计,三井财团的石川岛播磨重工与三井造船制造;储油平台由日本三井财团的新日铁总承包,负责制造与安装。

海洋石油打响首枪

在三菱重工的邀请下,1983年5月13日,中国海洋石油平台工程派代表团赴东京,商讨向埕北石油株式会社联合报价事宜。最终,中国代表团仅获得了埕北油田A区两个平台模块工程的分包任务。当年9月23日,中国海洋石油平台工程公司与日本埕北油田开发株式会社在北京饭店签署了关于这两个模块的承包合同。

当时的中国海洋石油平台工程公司并没有自主完成这两个合同的能力。合同签字后,10月5日该公司便成立了渤海埕北油田A区模块项目管理组。随后,公司同中国船舶旗下的大连造船厂和天津新港船厂经过充分讨论,签订了两个平台模块的内部分包合同。1984年1月23日,大连新港船厂的施工设计人员赴日参加日方承包的B区模块工程详细设计的培训。除此之外,中国海洋石油平台工程公司负责的两个模块的设备也来自三菱重工。

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中日双方于1984年7月5日签订了《关于埕北油田商业生产开始后每年优先回收具体方法的协议书》。协议中规定:按比例扣除中方生产费用、中方固定留成和日方报酬后,用于分配的原油应优先充作日方的勘探费和开发费的回收。

1984年8月,B区生产井完井开始。10月1日,B区首先进入商业生产,埕北油田首船原油从B平台装运大连,与辽河原油、自营八号平台原油在大连寺儿沟调和后,运往日本销售,所得收入由中日双方按规定比例分成。1987年,A区也开始通油,至1987年6月12日,中日合作的渤海埕北油田全面投产。

渤海埕北油田顺利建成、投产和第一船油的顺利外输,打开了中国海洋石油与国际接轨的首个通道,开创了海洋石油经济、技术对外合作的先河,揭开了中国海上油田开发的序幕。在协作日方进行油田操作的时候,中国石油工人得到了快速成长,后来逐渐成为其他油田乃至公司的领导,从而支撑和建立起海洋石油的工程队伍。同时,连接埕北油田A区和B区的石油管道也成为中国第一条海底输油管道。

渤海开发全面开幕

当时中日在渤海上的合作不仅是埕北油田,还在其它地区进行勘探。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与日中石油开发株式会社在1980年5月29日签订协议之后,就在渤海南部及西部地区进行勘探。四年时间内共发现了渤中28-1、渤中34-2、渤中34-3、渤中25-1及渤中28-2五个含油构造。

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第二任总经理钟一鸣回忆,1982年开始的三年里,国外石油公司在中国国内海域进行大量的勘探之后,不但没有发现一个大的像样的油田,而且由于当时油价下跌得很厉害,每桶油16~17美元,外国公司在与中海油签订的石油合同到期之后陆陆续续都撤了。只有日本公司例外,继续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渤海的勘探开发。

三菱商事、三菱重工这两家三菱财团的核心企业,更是在1985年5月21日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订合同,成立了渤海菱重平台工程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承包渤海及其他海域的中外合作区的海上石油、天然气生产设施工程。出资比例为:渤海石油50%;三菱重工45%;三菱商事5%。

此后不久,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访问日本,在1985年6月4日与日本通产相村田敬次郎、日中经济协会会长土光敏夫和经团联会长稻山嘉宽进行了会谈,就中日今后在石油贸易、石油化工、石油产品加工及其设备制造方面进行全面的经济技术合作问题交换了意见。三天后,康世恩拜会了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就中日两国在渤海石油开发的技术转让以及技术人员派遣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985年7月,中日举行第18次联合委员会讨论,一致同意渤中28-1油田转入开发,总预算约2亿美元。1985年10月16日,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了开发方案。1986年12月1日,渤中28-1油田启动了开发建设工作,此前主导埕北油田开发的三菱重工和新日铁也参与了建设工作。1985年5月中日合资成立的渤海菱重平台工程有限公司则担当该油田的技术顾问。经过两年多的奋战,1989年5月25日,渤中28-1油田正式投产,6月底第一船原油成功运输。这是中国海上合作开发投入生产的第三个油田,年产量40万吨左右。在此期间,中日合作的另外一个项目渤中34-2/4E油田也投入开发,三菱重工、渤海菱重等日企主导了该工程的建造。1990年6月,渤中34-2油田正式投产。7月17日,第一船原油销往日本,这是中日双方1980年开始合作开发渤海石油以来,继埕北和渤中28-1油田之后投产的第三个油田。

责任编辑:李卫公
来源: 《中国石油石化》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