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韩毓海:自由、信用与农村——从马克思主义视野看中国改革发展

2013-04-07 15:16:30 作者: 韩毓海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开场白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叶敬忠教授

乘着党的十八胜利闭幕的东风,今天,我们把“农政发展讲座”与学校学习党的十八报告精神宣讲活动结合起来,举办了这次重要的学术活动。参加今天讲座的,除了学术界的朋友之外,还包括学校党委、学院各党支部的负责同志。我们很荣幸请到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我作简要介绍如下:

韩毓海教授,1965年11月4日生于山东烟台,198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专业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政治与经济史。代表著作有《五百年来谁著史》、《马克思的事业》、《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人间正道》等,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著作《五百年来谁著史》列2010年全国优秀图书排行榜总榜第一名,是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入选“中国高层领导荐书集粹”、中央国家机关第三批学习书目。他最近出版的《马克思的事业》,是新闻出版署迎接党的十八大重点出版物,由他执笔的《人间正道》,从世界历史长期发展的视野,纵论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并被翻译为英文出版(书名为《Insight China》)。

我们农业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十分关注农村和底层的农民,在这点上我特别想说明,韩教授的思想和研究体现了显著的现实关怀和价值取向,他的作品每每引起关心国家民运、关注底层生活的读者的强烈共鸣,这里头还包括对我们农业大学服务对象——农民——的深深关切。

我自己很少看电视,看电视剧就更少了,但在2008年,我偶然看到一部叫《星火》的电视剧,顿时就被片中的对话所表现出的语言力量所深深感染,尤其是片中体现出的对农村和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其中有一段关于农民的描述,我给大家朗读一下:

“中国农民,这些世代在贫瘠的大地上从事着最劳苦的耕作、然后在世界上最低的生存条件下心满意足的人,他们温顺勤劳、幽默诙谐,他们热爱生活、渴望富足,他们善于用小小的诡计赢得姑娘的媚眼、神仙的关照和朋友的仗义,他们不会书写文字,却热爱祖先留下来的方块字,并且用优雅的乡俚小调吟唱太阳、月亮,吟唱巍峨的群山和河边的柳絮……当他们要起来抗争的时候,所爆发出来的凶悍和无畏,足以使所有鄙视这个群体的人心慌意乱,使所有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的那些自命不凡的侃侃而谈黯然失色。”

还有一段是关于农民在历史中的地位:

“几千年以来改变中国历史的就是农民,中国的城市,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农民的聚集地,谁敢说自己不是农民的后代呢?只要扳着指头数,就能数到,他的祖先肯定是农民,而且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我不知道我的朗读是否表达了韩老师原来的意境。(观众笑)

我说的已经太多了,下面有请韩老师,他的演讲题目是“自由、信用、农村--从马克思主义视野看中国改革与发展”。

韩毓海的发言

谢谢叶教授,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大家下午好!

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政与发展讲座”非常著名,包括阿图罗·埃斯科瓦尔(Arturo Escobar)在内的杰出学者,都曾登上过这个讲坛,在我看来,Escobar教授的《遭遇发展》一书,深刻地提出了发展依靠谁、为了谁,发展的成果由谁来分享的问题,是我们研究、学习新的发展观的好教材,这本书,就是叶敬忠教授和农大的同志们翻译的。

今天,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德国特里尔大学中国政经研究中心主任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教授在十八之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赵忆宁采访时说:中国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中国是一个有梦想、有乌托邦的国家,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希冀的国家,他把这个叫做“目标优势”,而这个优势,是今天的西方社会所没有的――我想,关于中国的现状、中国的未来发展,这不仅仅取决于我们自己怎么看自己、不仅仅取决于中国的某一个阶层、某一些具有话语权的人怎么看中国,也取决于世界怎么看中国,而一个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首先就有赖于那里的人民能否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而对今天的中国来说,这个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

大家可能读过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这本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卡尔·曼海姆说,第一,统治阶级和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只有“意识形态”,所谓意识形态就是从既得利益出发去观察世界,因此他们看不到世界的真相。我以为今天有些人可能就是这样,他们看不到高收入、高消费、高福利、高债务、高龄化――这已经把西方的发展导入陷阱,面对深刻的人类发展危机,他们依然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优越,以为这个前提是无疑的,他们陷入了19世纪以来西方优越论、资本主义优越论的意识形态陷阱不能自拔―-这也就是曼海姆所说的意识形态陷阱和盲视。第二,相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被统治阶级、被压迫民族能够比较深刻地感受到现存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所以,他们要改革、要革命,他们不迷信现状而寄希望于未来,革命的阶级和进步的阶级是有理想和有乌托邦的阶级。第三,曼海姆指出,只有乌托邦、有改革和革命的愿望还是不够的,因为还需要这种理想为最广大的群众所掌握,需要科学地制订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接近这个目标,即需要把乌托邦变成科学。

今天,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的,就是我们正在实践着、开辟着、探索着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学说。当下,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上的进步人士越来越关心的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道路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何体现这个问题。比如说,在经济发展中,如何把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进而把共同富裕放在更优先的位置?如何使得人民当家作主获得制度性的保障?在国际上,面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制订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准则,中国如何主持公道、坚持王道、反对霸道?这代表了世界上要求正义的人民――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愿望,是他们对中国道路的期望。

但是,面对这样的期望,我们尤其要非常谨慎、非常务实、非常实干,绝不能盲目冒进和沾沾自喜,错误地以为“高潮”已经到来了,而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好的理想只有分步骤、分阶段,尊重现实量力而行,方才可以逐步去实现,对今天来说,这就是要把我们的美好理想,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把美好理想的实现,落实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学说的不断创新和探索的基础上。

习近平同志2011年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讲话,叫《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我认为这个讲话的核心,就是要求我们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建立在历史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之上,因此,这个讲话非常实在具体,切中时弊,他非常鲜明的指出,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所缺乏的,并不是哪种具体的知识,而是远大的理想,是实现理想、面对理想的科学态度和历史态度,是立足于历史和科学态度之上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他指出:

“我们不少领导干部,基本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知识和基本的文化知识、工作经验都是具备的,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和中外历史知识还缺乏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对历史的学习。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我今天谈一点体会,结合马克思主义方法,谈谈自己对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认识。

责任编辑:李卫公
来源: 《经略》网刊
1 2 3 4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