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郭松民:国企想躲开媒体围殴?徒劳!

2013-04-01 12:50:00 作者: 郭松民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友好的舆论环境。如何才能为国企的健康发展创造出一个友好的舆论环境?

先讲一个成语故事:邻人疑斧。这个成语出自《列子-说符》。原文是“人有忘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把这个故事翻译成现代文,大意就是“从前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人的儿子偷走了。于是,他处处注意那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觉得那人无论是走路的样子,还是脸色,抑或是说话的样子,都像是偷斧的人。后来,他找到了斧子,又遇到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觉得他走路的样子、脸色、说话都不像是偷斧的人了。

在今天中国媒体的语境中,国企/央企作为“共和国长子”,其处境很像邻人疑斧中的“邻之子”,由于其存在本身就被主流经济学界认为是不合理的,是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是改革不彻底的残留物,所以国企/央企无论怎么做都会被指责,做错了当然是错,做对了还是错。

3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两桶油”不会只赚钱不讲政治》,称舆论对“两桶油”为代表的央企的监督批评是必要的。只有监督到位,才不会把长子娇惯成“坏孩子”。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情绪化,更不要妖魔化和肆意谩骂,那样做只能挑起对立情绪,增加社会的负能量。

这篇文章可谓苦口婆心,其情殷殷,但最后的效果,我看无非对牛弹琴而已。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作者立论的基本判断,是认为那些“舆论”是善意的,充其量有点“情绪”而已,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国企/央企办的更好。但在我看来,这个基本判断恰恰是有问题的。俗话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你苦口婆心也好,其情殷殷也罢,也永远感动不了一个心怀恶意,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

媒体为什么要无视事实?

比如说,现在媒体一谈起“两桶油”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将其垄断联系在一起,或明或暗地指责它们凭借垄断地位获利。但尽管“两桶油”在业内确实具有较强的垄断地位,却并不等于没有市场竞争。根据相关国际市场研究机构的测算,中国成品油生产和销售行业的HHI指数为0.41(HHI指数是由经济学家赫希曼和赫芬达尔先后提出的,主要反映市场的竞争程度,1为完全垄断,0则是指市场上有许多规模相等的企业),这意味着中国的成品油市场存在着相当激烈的竞争。

为什么会有激烈竞争呢?一是由于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公司实力相当,相互之间竞争激烈;二是因为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两桶油”还必须面对全球国际竞争。据统计,到2008 年,中国石油国内产原油10825 万吨,而国外产原油9270 万吨。也就是说,从这一年开始,“两桶油”近一半的利润来源于国外市场,那里只有美国的操控而没有中国公司的垄断。而在国内市场上,为了兑现进入WTO 的承诺,自2004 年12 月开始,我国就正式开放中国石油零售市场,BP、壳牌、埃克森—美孚等国际大型石油公司开始进入成品油零售市场,虽然它们占有加油站份额还比较小,但进入的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中国成品油需求量最大、利润最高的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省。“两桶油”必须要在和这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竞争中胜出才能赚取利润。

再比如,媒体一直指责国内油价比国际油价高,但各种计算结果都显示,自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接轨以来,国内油价平均一直比国际基准油价低约10%左右。2009年,媒体异口同声地激烈指责国内油价在国际油价下降时继续从每桶50美元上调至60美元,然而却绝口不提国际油价是从70美元下调至65美元,仍然高于国内油价。

上面说的这些,本来都是一些简单的事实,获得这些信息,甚至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只要有一个客观的立场就可以了。但这些事实都奇怪地被中国的主流媒体所共同忽略了,这难道真的是偶然的吗?

责任编辑:puren
来源: 四月网
1 2 3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