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章蓉:鲜为人知的日本“贱民”问题——部落和部落民

2013-03-18 10:55:00 作者: 章蓉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日本的媒体一直以来极端地回避部落问题,视其为“洪水猛兽”,禁忌万分,这又造就了部落问题的神秘性,并使莫名的歧视再生产。也许真正要解决部落歧视问题,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第一步,也是关键所在。

鲜为人知的日本“贱民”问题——部落和部落民

相对来说,日本是一个贫富差距不大,社会均质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长期以来,日本国内流行一种“1亿总中流”的说法,也就是说日本1亿多人口中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属于社会的中层,大家都很平等。确实,在日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本岛还是离岛,收入和消费都没有太大的差距。虽然近年来,特别是日本在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甚至“失去的二十年”之后,贫富差距也有日益拉大的趋势,但总体上日本属于“橄榄型”社会,在法律、制度上还是在努力保持社会的平等,防止过度的两极分化。

不过日本社会也存在着不平等和“歧视”, 有一些掩藏得还很深,是属于深到骨子里的那种。比如说,对已经深深融入日本社会的“在日朝鲜/韩国人”的歧视,对外国人,特别是非白种外国人的排斥等等。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明显,一般在日本生活几年能有所接触、了解。而隐藏得更深的“部落”和“部落民”问题,则是日本媒体“禁忌”(taboo)的话题之一,非一般外国人所能接触得到,就连很多日本年轻人甚至是当事人都浑然不知。但这个问题却又确确实实长久以来就存在于日本社会,至今还有不少人在为之奔走,寻求解决之道。

“部落”问题从中文字面上看,似乎和少数民族问题相关,实际上这些聚居于部落或者散落在各地的“部落民”算起来和构成日本主体的“大和族”没有本质区别。他们之所以被称为“部落民”,令人惊讶的是因为身份制度。

一种说法是“部落”起源于300多年前的江户时代,那时普通百姓被分为几个阶层,除了士农工商之外还有“秽多、非人”。这和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些相似。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秽多、非人”大多从事一些特定的职业,如屠宰行业、丧葬行业、皮革业等等,属于“贱民”,遭人歧视,很难和其他阶层通婚。于是他们聚居在一处,慢慢演变成了“部落”(部落有“文明未开化地区”的含义),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也就成为了“部落民”。不过,因为江户时代的日本的国家中心在以东京为核心的关东地区,按照这种说法的话,部落和部落民应该在关东地区比较多。可是事实上“部落”分布最密的却是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区。因此也有学者认为等级制度的起源应该更早,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公元700年前后)。不管怎么说,部落民因为从事着被认为“污秽”的职业,被社会排斥,他们居住的村落范围(从哪条河到哪棵树)也是分得清清楚楚,被大家牢牢记住的。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日本的幕藩体制更是限制人口的流动,所以部落民的身份就像烙印一般深深印刻,非常明显。

明治维新时期,“秽多、非人”这些身份随着日本政府在1871年发布的《贱民废止令》而消失了,但是与部落相关的歧视问题却迟迟未能根本解决。一百多年后的现在,应该说对部落、部落民歧视算是大为缓解,普通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对这个问题已经不大在意,但是在找工作特别是婚嫁的时候,被暴露出是“部落民”的话,往往会丢掉工作或者是结不了婚。在乎的人就是特别在乎,他们甚至会不惜雇用私家侦探来调查对方的底细。一旦发现对方有可能是“部落民”,就直接给出NO的答案。这在有些极端的地方依然表现地非常明显,露骨。

在关西等地区,如果去探访“部落”的村子,当地人10个里至少有9个会很明确告诉你哪里是部落的范围。只要住在部落里,不管你祖上是不是“秽多”或者“非人”,你基本上也就被认为是部落民。而在关东地区,特别是首都东京,由于人员流动性大,已经很难探访到“部落”的具体所在。但是这里无疑也居住着从各地迁徙过来的部落民,他们会在某些场合不经意地相遇,相互吐露出自己的部落民身份,随后匆匆分开。偶尔也会有一些功成名就的高官、议员公开承认自己的“部落民”身份。

日本的媒体一直以来极端地回避部落问题,视其为“洪水猛兽”,禁忌万分,这又造就了部落问题的神秘性,并使莫名的歧视再生产。也许真正要解决部落歧视问题,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第一步,也是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四月网
相关推荐: 贱民日本部落章蓉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