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阿莉丝·埃克曼:后“阿拉伯之春”时代的中国对阿战略

2013-03-04 13:36:30 作者: 方颂华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阿拉伯之春”对中国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媒体对“阿拉伯之春”的报道间接导致政府加强对媒体的监控,特别是在什邡、乌坎等敏感事件发生之后。社交网络在“阿拉伯之春”中的重要作用也使中国政府深以为戒。总的来说,在经济增速相对趋缓的情况下,“阿拉伯之春”间接地使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内部危机”风险的评估。

中道网 智库观察员 方颂华 

近两年来,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这是因为,这一地区的局势变化不仅影响中国在当地的经济利益,还对中国国内舆论,乃至社会稳定都具有潜在的巨大影响。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阿拉伯之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呢?

日前,法国国际关系学院中国项目部负责人阿莉丝·埃克曼(Alice Ekman)女士发表了报告《中国视野中的马格里布国家--“阿拉伯之春”后中国对马格里布国家的认识和战略方向》,系统回顾了中国同北非政治、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分析了中国对阿战略政策的特点及“阿拉伯之春”对这些政策的影响。

埃克曼女士首先回顾了中国和北非关系的历史发展。她认为,中国和北非各国关系的基础是毛泽东时代的“三个世界”理论,其主要目标是打压台湾的国际交往空间。尽管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就已和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直到邓小平时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才开始深化并加速发展同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这个时期,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外交政策仍置于其“韬光养晦”的全球战略之下,满足于被动和应付的态势,但同时也规避了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21世纪初,中阿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的创立,标志着中国与包括北非在内的阿拉伯世界的外交和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种合作关系首先是基于中国能源安全政策的全球框架;其次是帮助实现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发展目标;此外,共同打击东突等恐怖主义活动也是中阿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2012年9月在银川举行的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则意味着宁夏在进一步深化对阿拉伯各国经贸资源“引进来”战略。

基于这种背景的认识,埃克曼女士接着分析了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战略政策特点。她认为,尽管中国的利益日益全球化,阿拉伯世界对中国也愈发重要,但中阿合作仍偏重于沙特和海湾地区,北非相对而言仍是非重点区域。即使在非洲范围内,北非也只是属于中非整体交流的一个子集而已。总的来说,中国对北非地区缺乏针对性的配套战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地理位置相距遥远和利益点相对较新,导致中国领导层对北非乃至阿拉伯世界缺乏个性化的政策考虑,而中国各部委之间更是缺少政策上横向协调与统筹。以伊朗为例,外交部坚持在政策上不做大的转变,而商务部则以经济利益为重。此外,影响中国对阿政策的部门还包括发改委、军委外办、国家安全部和国家银行系统等。另外,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中国公众舆论对于国际时事的兴趣明显增加,中国对叙利亚的态度在传统媒体和网络上都被广泛讨论,而这些讨论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不仅如此,企业利益与政府利益之间也存在差异,以苏丹为例,中国石油企业的战略显然不如政府层面那样谨慎,而发改委和银行系统也各有所图,发改委以石油合作为目标,中国银行则担心影响到它与美国当前的良好关系。

另一方面,基于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传统外交原则,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缺少意识形态或观念上的指导性方针。由此带来的一个结果是,中国对北非乃至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问题没有一贯的政策和立场,如宗教、政府更迭、妇女权益等问题。这种实用主义策略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也阻碍了地区战略的形成。事实上,只有确立指导性的观念之后,中国才能在阿拉伯世界里推行系统而连贯的战略方针。

作为本报告的另一个重要层面,埃克曼女士还特别分析了“阿拉伯之春”不可避免地给中国外交、政治和经济,乃至内政诸政策带来的影响:

1.中国开始意识到在阿拉伯世界和非洲的风险。这种风险在政府层面上主要体现在能源安全和侨民保护;在企业层面上,则表现为中国企业在与当地企业竞争时,难以为当地民众带来更多的利益,对用工政策的理解也大相径庭,由此造成诸多矛盾的形成和深化,针对华商和中国工人的袭击事件也不断增多。

2. “阿拉伯之春”对中国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媒体对“阿拉伯之春”的报道间接导致政府加强对媒体的监控,特别是在什邡、乌坎等敏感事件发生之后。社交网络在“阿拉伯之春”中的重要作用也使中国政府深以为戒。总的来说,在经济增速相对趋缓的情况下,“阿拉伯之春”间接地使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内部危机”风险的评估。

3. “阿拉伯之春”使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部分国家损失巨大,所幸基本没有影响到中国能源进口的需求和中国与该地区的外贸交往,故而中国对阿政策没有因此产生大的触动和变化。特别是中国有观点认为,“阿拉伯之春”不是一场民主运动,只是诉求经济发展和更好的民生,中国于是安于继续奉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认为只要新的政府能推行发展经济的政策就无碍大局。而中国也通过境外撤侨,巩固了大国的正面形象,再次证明了实用主义外交策略的正确。

作为结语,埃克曼女士再次强调,中国与北非的交往依然有限,实用主义的外交策略使各国宗教、政体、文化等特性不能成为中国制订对阿政策的依据,而事实上中国与该地区关系的发展又要求中国形成针对性的地区战略,并构建横向协调各部门的稳定机制。特别在韩国、巴西、土耳其和印度不断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背景下,中国尤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的外交策略。最后,作为一种警示或展望,埃克曼女士声称,尽管“阿拉伯之春”并没有太多地改变中国的外交战略,但如果它能引发中国的思考乃至未来的转变,那么,它的影响力将不仅止于该地区一隅,也会直接影响全球的外交和军事格局。

【原文信息】

评点文献:Alice Ekman, “ Le Maghreb vu de Chine : perceptions et orientations au lendemain des printemps arabes “, Note de l'Ifri, février 2013

原文网址:

http://www.ifri.org/?page=detail-contribution&id=7560&id_provenance=103&provenance_context_id=4

责任编辑:宋歌
来源: 中道网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