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媒体对爱国主义的舆论引导研究(2)

2013-03-04 10:28:28 作者: 廖云路、蔡尚伟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中国的领土争端问题复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途径,因领土争端问题而产生的舆论既有理性的思考,也充斥着情绪化和非理性的声音。按照事物的普遍发展规律,爱国主义舆论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爆发期和消退期四个阶段。媒体如何引导爱国主义舆论“趋利避害”,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首先应建立爱国主义舆论预警机制,将媒体纳入危机管理; 其次要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掌握舆论的主导力; 最后要发挥媒体社会教育功能,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

二、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爱国主义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自2012年7月以来,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争端日益紧张,由此产生的爱国主义舆论在民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按照事物的普遍发展规律,爱国主义舆论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爆发期和消退期四个阶段。

通过分析媒体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爱国主义报道,可以梳理出爱国主义舆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媒体在各个阶段中扮演的角色,为媒体更好地实现在此类事件中的爱国主义舆论引导提供参考。

(一)舆论萌芽期:报道争端事实,言论趋于理性

舆论萌芽期是指媒体开始对某一事件进行报道,到受众接受并形成一种看法的时期。此次中日“钓鱼岛争端”源于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2012年4月6日宣布“东京将‘购买’钓鱼岛”计划,直到7月6日日本政府公布“拟年内将钓鱼岛国有化”期间,《人民日报》对日本“购岛”的进程和中国官方的表态进行了关注,共发表了17篇相关报道:

报道日期标题4月18日日本东京都知事称都政府将购买钓鱼岛5月10日媒体披露自卫队“夺岛”方案6月3日日本自民党企图立法推动强取钓鱼岛7月5日中方已敦促日方不得采取危及“保钓”人员安全的举动。

这一时期网络媒体也对中日“钓鱼岛争端”进行了报道,文章多转载于传统媒体。由于两国的争端刚刚开始显露,网络的关注度有限,网民的言论也相对较为理性。例如,在新浪网4月28日刊登的《日本东京都政府发起为“购买”钓鱼岛募捐活动》〔3〕中,陕西网友跟帖称:“钓鱼岛永远是中国的,不会卖。”广东网友认为,“如果领土本身就是日本人的,还用向别人购买吗?”由此可见,在爱国主义舆论的萌芽期,媒体报道多以传统媒体根据双方政府的表态,“就事论事”的政治新闻报道为主,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议题来实现舆论引导,爱国主义舆论相对冷静、克制。

(二)舆论发展期:情绪化言论增多,出现抗议、抵制信息

舆论发展期是媒体针对某一事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连续报道后,吸引大量受众关注,受众围绕这一事件展开激烈讨论,所发表意见达到一定热度的时期。日本政府自7月6日启动钓鱼岛国有化程序,到9月10日“日本政府会议确定购岛方针”期间,中日媒体间的舆论战开始打响。大量的受众参与到对该事件的讨论中。

在传统媒体方面,《人民日报》此间共刊登报道33篇,从中日双方主要领导人的表态、日本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附近的活动、东亚安全问题的反思、日美将修改防卫合作方针等多个角度对中日“钓鱼岛”争端进行了解读。在舆论发展期中,网络媒体以其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为受众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提供了空间,并逐渐成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平台。例如,在人民网强国社区以“钓鱼岛”为关键词搜索主帖全文,可以得到舆论发展期共有5169条相关帖子,远高于舆论萌芽时期的1588条;用同样的方法在凯迪社区搜索,舆论发展期共有3935条相关帖子,也远高于舆论萌芽时期的734条。

传统媒体在这一时期对中日“钓鱼岛争端”报道立场鲜明、态度强硬,例如《人民日报》分别于7月8日、8月8日刊登了《中国神圣领土决不允许任何人买卖》和《中方要求日方立即停止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动》两篇文章,严正声明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而网络媒体则显得更为激进,例如《钓鱼岛无路可退!日本举动将中国逼上战争绝境》〔4〕、《中日决战终于来临:日本出兵钓鱼岛要对中国宣战》、《美国战机轰鸣给日本撑腰中国不惧钓鱼岛大战》等报道带有情绪化色彩,而QQ、论坛、微博等媒体中也充斥着“打倒小日本”、“是中国人一定要抵制日货”等非理性言论。

(三)舆论爆发期:网上舆论向网下延伸,转化为暴力行为

舆论爆发期是指受众在媒体的报道之上,形成了对某一事件独立的观点和看法,并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一定行动。从9月10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国有化’钓鱼岛”到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之间,爱国主义舆论达到了顶峰,全国许多城市都出现了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的活动。

在舆论爆发期,虽然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刊登了《用文明法治凝聚爱国力量》的文章,但当整个爱国主义舆论情绪出现了非理性的狂热倾向时,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被削弱,受众转向更容易表达和宣泄情绪的网络媒体。

这一时期强国论坛以“钓鱼岛”为标题的主帖共有7340条,平均每天高达900多条,凯迪社区也有近3000条的主帖量。在网易9月10日刊发的《日本政府签署钓鱼岛“购买”合同》〔5〕报道中,共吸引了22083条跟帖,与之相关跟贴更是多达217879条,共有229052人参与了回帖讨论。其中,不少回帖遣词造句用语激烈:针对部分城市游行示威活动中出现的暴力行为,部分网帖带有明显非理性甚至是煽动性的感情色彩,例如,有人发帖认为“砸日本车只是个别过激行为,不值得大惊小怪,外国的游行还有更过激的行为。”还有人认为“游行没几天,就有大堆人出来指责了,是有一些地方发生打砸现象,爱国人有点偏激很正常。可就有人就抓住这些不放,还有故意歪曲,捏造的事情。”〔6〕这些言论无疑将爱国主义舆论引向更加偏激和极端的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不安和躁动之中。

(四)舆论消退期:呼吁理性爱国,转移关注话题

舆论消退期是指媒体开始对舆论爆发期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反思,在报道态度上趋于冷静,引导受众逐渐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时期。针对一些城市游行示威出现“打砸抢烧”现象后,各大媒体都发出了“理性爱国”的声音,在报道素材的加工处理和报道手法方面体现出谨慎的一面,引导社会逐渐稳定。这一时期媒体对爱国主义舆论的引导呈现三大特点:

首先,媒体对中日“钓鱼岛争端”报道题材更加广泛,报道手法更加温和。《人民日报》9月20日刊登了《钓鱼岛问题考验美国政治智慧》和《国际舆论纷纷谴责日本侵犯中国领土主权》,9月24日刊登了《平等互信筑友谊互利合作促发展》。这些报道涉及历史、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站在了更加宏观的视野分析中日“钓鱼岛争端”。此外,《人民日报》还在9月26日、27日、29日分别刊登了《中日举行钓鱼岛问题磋商》、《中国捍卫钓鱼岛主权有理有据》和《搁置钓鱼岛问题是日中重要共识》,不再直接指责日本的过失和顽固态度,而是强调中日友好的重要性,营造和平解决中日“钓鱼岛争端”的舆论氛围。

其次,报道的态度与政府的声明基调高度一致,营造社会各阶层对此事看法一致的舆论声势。在政府呼吁“理性爱国”的声音发出后,各个媒体积极配合党和国家的舆论宣传,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爱国守法和理性爱国的重要性。例如,腾讯网围绕中日“钓鱼岛争端”策划了《假爱国真暴力该严惩》、《黑瞎子岛领土划界启示》、《愤青,文明社会的弃儿》等多个“今日话题”专版展开讨论,这些报道采用了专家访谈、读者来信、网民投票等报道形式,从党和国家的政策出发,提倡法制和稳定的重要性,呼吁民众遵纪守法,维护国家稳定。

再次,放大一些话题转移受众注意力。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7〕当民众在游行示威活动中出现非理性的行为时,媒体及时报道了“王立军一审被判15年有期徒刑”、“湄公河惨案庭审”等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淡化中日“钓鱼岛争端”的舆论热度。

责任编辑:宋歌
来源: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1 2 3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