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南风窗专访桑德尔:重建非市场价值观

2013-03-01 11:41:33 作者: 王维佳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专访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

迈克尔·桑德尔是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其1982年所著的《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一书中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评而闻名。近日,本刊特约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

《南风窗》:您近来著作中所批评的观念,功利主义、市场必胜论、自由至上主义等恐怕都是当代都市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念,而您本人却又偏偏是受到大众普遍欢迎的政治哲学家,您觉得这二者有矛盾吗?

桑德尔:我确实常常批评一些广受欢迎的价值观和哲学理念。我觉得你刚刚提到的这三种思想体系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拒绝对市场和市场观念进行反思。市场至上的逻辑已经侵入了当代社会的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健康、教育、法律等众多领域。我的哲学写作以特定的方式挑战这些主流观念,并希望能激发一些讨论来重新反思市场的角色。而你的问题很有趣,既然我挑战了这些主流观念,为什么我还会如此受欢迎呢?

我认为即使市场的观念被广泛接受,但与此同时,在人们内心中还有一部分对社会生活和公共话语中纯粹的功利主义和市场万能论不满。人们可能一方面拥抱了市场逻辑,另一方面又对这些观念的负面社会影响感到不安。我想人们有一种期望和渴求,去反思、诘问和挑战纯粹的功利主义、GDP至上主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我一方面挑战主流,一方面又受到欢迎的原因。

《南风窗》:有一种观念认为中国和美国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这两个国家面对的问题有所不同。对于中国来说,要紧的不是讨论市场的道德局限,不是确立福利制度,而是加快市场化步伐,让市场交易的“公平”和“规范”进一步统领社会,您如何评价这样的观点?

桑德尔:我想从最近几十年所发生的情况来看,中国与美国并没有什么差别。不管这两个国家是否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都正在从一个“有市场经济的社会”向“市场社会”大步迈进。“市场经济”和“市场社会”有着根本区别。“市场经济”只是一种工具,一个能够有效组织各种生产力要素的工具。它可以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物质繁荣、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市场社会”与此不同。在一个“市场社会”中,任何事物都待价而沽,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角落都被市场交换关系所统领。广泛延伸的市场逻辑排挤掉了那些重要的非市场价值观。我认为,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我们都有充分的理由去认真思考“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的差别。每个社会都应该对纯粹市场逻辑所带来的危害有所回应。从我在中国的学生、读者和听众的反馈来判断,我还是看到了一些反思市场社会风险的高度自觉意识。

《南风窗》:在您的著作中,您不断尝试与主流的经济学家进行对话,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批评。您能否从自己的角度总结一下,当代的主流经济学在政治和道德基础上存在哪些问题?

桑德尔:很多主流经济学教科书都有一个明确的假设,即将一种人类行为转变为买卖关系和价格交换关系并不会改变这种人类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假设。如果是物品的交换,这个假设可能还奏效。例如汽车和电视机的买卖可能并不会改变它们的性质。但是当买卖关系和价格标签被应用在非物质领域的资源配置和价值估量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例如,现在美国很多学校采取用现金奖励的办法来激励学生读书学习。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解,一定的经济刺激导致人们相应的行为,更高的奖励带来更大的努力,所以为了达到让学生更努力学习的目标,这种办法是可行的。但是,当经济刺激的方式被采用时,学生们会认为读书和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经济刺激由此改变了人们对特定行为的态度和认知,进而改变了这种人类行为的性质。所以,现金奖励的办法排挤了对学习知识的热爱,排挤了为了求知而读书的原本意义。

还有一点很重要。很多主流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一个关于决策行为的中立科学。然而在我看来,经济学从来不是一门中立的科学。当我们给某种物品或行为进行定价时,很可能会改变它们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经济意义上的定价行为并不是一个纯粹价值中立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道德和政治问题。

责任编辑:宋歌
来源: 南风窗
1 2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