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刘仰:“公知”是公共的吗?

2013-02-24 13:18:00 作者: 刘仰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事实上,中国的“公知”之所以被人嘲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从一开始出现、形成,就是一个少数人勾兑的党同伐异、结党营私的小团体。他们所号称的“公共性”,不过是他们试图强加给中国社会的“公共性”。

被称为“民主女神”的刘瑜,最近与作家慕容雪村应“纽约时报中文网”的邀请,进行了一次对谈,谈话内容主要是说“公知”被中国政府有计划地污名化了。其实,刘瑜从“公知”群体隐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最近又出来谈“公知”,似乎是为“公知”群体打气,其实是为了推销她的新书。刘瑜是否真的会与公知们继续并肩战斗,这不好说。但是,选择“纽约时报中文网”这一外国媒体来讨论“公知”这一中国社会的公共话题,也别有一番意味。

说起“公知被污名化”,首先应明确什么叫“公知”。“公知”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那么,什么叫“公共知识分子”?它是从知识分子概念延伸出来的。按照西方社会的观念,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者,并根据这些基本价值,对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批判,推动真正价值的实现。有知识的专家或有知识的人,并不等于知识分子,能够称得上“知识分子”的,除了专业,还应该无个人功利地关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上一切关乎公众利益的事情。从西方社会对“知识分子”上述大致定义来看,真正的知识分子本身就具备“公共性”,无需再加上“公共”两个字。那么,为何一定要给某些知识分子特地带上“公共”的帽子呢?这个问题下文再说,先看两位对谈者如何理解“公知”。

刘瑜和慕容雪村应纽约时报中文网的邀请进行了一次对谈

刘瑜和慕容雪村应纽约时报中文网的邀请进行了一次对谈

刘瑜在这次访谈中提到:“公知首先要有足够的公共性,其次要有足够的知识。”她还说:“公共事务,大致来说可以分成两类:一种就是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的背景,就可以通过常识分清楚对错的。还有另一类事情,需要一些专业知识背景,比如说涉及化工厂、转基因、PM2.5的事件,还包括一些经济问题等等。”我认为,在刘瑜的说法中,仅靠常识就能分辨对错的,不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更不是什么“公共知识分子”任务,普通老百姓就可以。只要这些普通老百姓的常识和价值观没有被某些知识分子搞得一片混乱即可。而那些刘瑜看来需要专业知识的领域,我认为,要判断它对公共利益的完整关系,仅仅靠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好比当年有人发明了互联网,他们绝对是互联网专家。但互联网对人类生活将产生什么影响,那些发明互联网、使用互联网的人,并不具备公共性。此外,发明生物克隆技术的专家也一样,他们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并不代表他们在克隆技术与社会、与人类的关系上具有公共性。因此,刘瑜对于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的理解,在我看来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

责任编辑:宋歌
来源: 作者博客
1 2 3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