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缺角的铁板:东盟—印度关系的限度

2013-02-18 09:47:50 作者: 《世界知识》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2012年12月20日,第二十届“印度—东盟”纪念峰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会上双方通过了《印度—东盟:展望2020》声明,涉及双方在经济、政治、社会及文化各个方面的合作。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经济上,双方完成服务与投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政治上,双方将对话合作伙伴关系提升至战略伙伴关系。印度与东盟“甜蜜”关系迅速升温,各国媒体纷纷聚焦这种关系给双方带来的利益。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双方关系并非铁板一块。

迅速升温的“甜蜜”关系

21世纪以来,亚洲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升,而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地区合作组织——东盟,正是亚洲崛起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影响力的增强使其在亚洲战略地位凸显,成为大国竞相争夺的合作对象。东盟把印度看成是与中国平起平坐的新兴大国,欢迎印度参与东南亚事务。长期以来,东盟奉行的对外指导思想就是防止东南亚地区被世界上某一个单一大国所控制。为做到这一点,除了中小国家自发联合起来,东盟还创造条件让卷入东南亚事务的世界上各大国相互制衡,即实施“大国平衡”战略。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印度的“改革开放”,新德里制定了“东向政策”,向东南亚伸出了友谊合作之手。印度在1992年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1996年则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并参如东盟地区论坛(ARF),并于2002年与东盟建立“东盟+印度”合作机制。2012年12月20日,东盟印度战略伙伴关系正式形成。总之,在过去的20年“冷战后”时期,东盟和印度的双边关系发展迅速。

东盟与印度关系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原因。东南亚与印度有长期、复杂、密切的历史联系,这使东盟更容易接受印度。在古代就有许多印度商人、僧侣往来东南亚,一些通晓梵文宗教、文学、法律的印度人在东南亚一些王宫中担任祭师、顾问、大臣等要职,这使得东南亚的政治、经济、文化深受印度影响,人们常用“外印度”、“印度化的国家”来代指当时的东南亚国家。在西方殖民统治时期,东南亚与印度的联系也非常密切。东南亚向来是南亚移民的主要目的地,现今印度人是东南亚国家仅次于华人的第二大外来移民群体,他们分布在东南亚各国的各行各业。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如马来语、爪哇语)有大量起源于梵语的词汇,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仍兴盛于许多东南亚国家。此外,印度人在东南亚国家高层、精英层相对占有很大比例,以新加坡为例,其许多著名外交官和外交决策者都是印度后裔,因而有人提醒,新加坡的外交系统实际上是被印度人掌控的。东南亚国家脑海中留存的印度历史文化印迹,印度人尤其是精英阶层在东南亚国家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使得东盟对印度怀有相识相知的情怀。

“甜蜜”背后的顾忌

如果说印度是头光彩熠熠的巨象,正准备大踏步迈向东南亚,那么东盟就是通过这种关系给这头象带上一个黄金锁链,在让它举步东进的同时也牵制住了它冒进的步伐,至少让它有所顾忌。东盟国家希望印度作为存在于东南亚的和平力量,因为东盟各国一直主张在解决国际争端时要采取和平手段。《东南亚合作友好条约》规定了“和平解决分歧或争端”的和平宗旨,而2008年东盟正式通过并已经开始实施的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一部地区宪法——《东盟宪章》再次重申,无论东盟内部之间,还是东盟与外部国家之间的争端,都应该首先诉诸政治的与外交的手段,而不是兵戎相见。这种和平原则在解决内部冲突方面发挥了很好作用,如东盟最近斡旋和平息了柬埔寨和泰国的武力冲突。在处理同外部国家关系时,东盟同样秉承和平原则。一些东盟成员国扩充军备,以及邀请其他国家军事介入,如越南和印度等在中国南海搞军事演习,其他一些东盟成员国对此并不赞同,认为有悖东盟的和平宗旨。在这个意义上,东盟对和平的承诺是对印度在军事、战略上的冒险行为的某种约束。东盟扼守战略要冲马六甲海峡,它把印度纳入进来,还是希望印度在维护马六甲海峡的国际公海航道安全、打击海盗方面发挥作用,而不是为印度提供军事扩张主义的便利。马来西亚、缅甸、印尼都是印度洋国家,与印度存在一定的地缘战略利益差异甚至冲突,所以,这些属于东盟的印度洋国家并不希望印度独霸印度洋。

在印度与东盟关系愈益紧密的势头下,一些东盟国家拉拢印度介入中国南海争端的舆论甚嚣尘上。东盟某些国家一心要把印度扯进南海问题中来,打“印度牌”。这个牌是可以打的,因为印度不再把自己仅仅定义为一个南亚“次大陆”国家,而是定义为一个全方位的亚洲国家,它向东看的实质就是向东南亚看。但同时,印度很清楚自己的软肋,印度在南海问题上卷入越深,中国就会加强与南亚其他国家的联系,以及增加其在印度洋上的存在,广泛发展与印度洋国家的合作。此外,中印毕竟陆地相连,印度担心,如果在海洋上加强对中国压迫,中国就会在陆地对它进行制衡。印度对中国采取敌视性的战略进攻态度,对它自己并没有益处,印度外交部长库尔希德曾明确表示,中国作为主权国家,有权自主选择通过双边或多边渠道解决有关分歧,其他国家不应无事生非。可见,东盟与印度在利用双方战略野心的同时也对彼此保持了警觉,东盟印度的战略关系毕竟有其限度。

铁板缺角:象征性大于实质性

那边中、日、韩与东盟的合作热火朝天,这边美国与俄罗斯两“大佬”双双加入东盟组织的东亚峰会。国际上重量级“选手”在东盟舞台上接踵而至,使得人们不禁好奇:东盟一些国家是否会“选边站”?然而,实际情况是,东盟各国在战略上还是很明智的,它们并不扮演国际政治中简单的平衡者角色,并不选边站,不会在美国与中国之间选、不在中国和日本之间选,当然也不会在中国和印度之间选,而是让各大国围着它转,以便利用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实现自己的利益。这种策略是典型的中小国家国际战略,即小国通过地区合作作为一个整体与大国进行合作,并使各大国之间相互制衡。

东盟内部多是中小国家,每一个单个的国家力量都不足以让国际社会像重视东盟整体一样重视它。正如今日的欧洲各国大多需要欧盟,东南亚国家更是离不开东盟。可以说,东南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东盟能否成气候。东南亚各国深谙此道,东盟从1967年成立至今,就一直致力于推动地区一体化,并利用集体的力量不断与外围大国发生关系。通过东盟“10+1”框架,东盟同时拓展同中、日、韩、印、澳、美、俄以及欧盟等大国的经济、政治、安全关系,在发展同各大国关系时拿捏有度,不会因为对抗某个国家而单独与另一个国家结盟。

具体到此次东盟和印度两者战略伙伴关系的升级,其象征意义仍然是大于实际意义。东盟国家深知印度力量在世界上的局限:新德里即使有国际雄心,也因为力量的相对有限以及复杂的国内问题而力不从心。尽管东盟大多数国家同意印度介入东盟事务,但对印度怎样介入、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各国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新加坡与印度关系密切,它把印度当作地区大国平衡的力量,而不想纵容印度与中国发生武力冲突。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的地区大国,它对印度的介入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印度作为亚洲崛起的大国重视东南亚,形成大国平衡;惧的是印度的介入会对印度尼西亚在东盟内国家地位造成威胁。可见,现阶段东盟和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主要是政治关系,东盟内部对此看法的不一致,使得东盟和印度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关系还需要时间。

责任编辑:宋歌
来源: 黄译曼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