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退休年龄:世界难题和中国国情(2)

2013-01-30 11:58:00 作者: 蔡昉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现阶段我国退休年龄能不能与发达国家并轨?由于老龄化社会的临近,近来提高退休年龄的话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首先,劳动者的不同群体在退休后的预期寿命不同。预期寿命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在总体水平上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在个体上与不同人口群体的收入、医疗乃至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在同样的退休年龄下,不同群体退休后的余寿是不同的,从而导致能够享受养老金的时间长短各异。

例如,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整体收入水平和医疗水平都较高的国家,1997年67岁年龄组人口在65岁上的余寿,在全部人口达到17.7岁的同时,女性高达 19.2岁,而低收入组的男性仅为11.3岁。虽然我们没有分人群各年龄组的预期寿命数字,但由于中国有比美国更大的收入差距,并且社会保障覆盖率低,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退休人口的预期余寿差异会更大。一项公共政策,只有在设计的起点上就包含公平的理念,才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

其次,我们当前处于“未富先老”阶段上的老龄化,人均GDP、社会发展水平都还不够高,人力资本有它自己的特色。总体上来说,发达国家分布于各年龄层上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是一样的,人力资本是同质的。但对中国来说,人口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例如24岁年龄层的人受教育程度是10年,而60岁年龄层的人只有 6年,下降了40%。因此,选择退休是这部分人最好的出路,如果你不让他退休,这部分人基本上是劳动力市场上最弱势的人群。实际上现在城市4%~4.3% 的登记失业率,大部分是一些接近退休年龄的、年龄偏大的城市劳动力。因此为了增加劳动力供给而延迟退休年龄是不可行的。如果想让他们晚点领退休金,那么最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要为他支付失业保险金或低保。

三、政策建议与中国特色路径

可见,至少就中国目前条件而言单纯提高退休年龄并不是提高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的惟一出路。扩大劳动力总体规模和降低社会对老年人的供养负担,恐怕不应该在当前的临近退休年龄人口身上做文章,而是需要创造条件,把当前的这一代年轻人逐渐培养成为拥有更充足人力资本的劳动者,使得他们不仅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要求,而且能够在未来具备能力延长工作时间。中国应该选择一个有差别和选择自由的退休年龄制度,在近期内主要着眼于提高实际退休年龄而不是法定退休年龄。这个制度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发展教育和培训,以及广泛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安排逐步推进。

首先,严格执行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制止提前退休现象。在遭遇经济冲击和就业压力大的时期,企业则可以在政策的默许之下推动许多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提前退休,导致实际退休年龄大大低于法定退休年龄。

其次,对就业者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部门,如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事业单位,应该实行具有弹性的退休年龄制度,允许在单位和劳动者都有意愿的条件下,适当延缓退休时间的制度。女性职工与男性职工退休年龄的统一,也可以从这些部门着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也应对此作出必要的调整,形成合理、适度的激励机制。国家通过发展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新成长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和在职劳动者的技能,并使其具备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更新技能的适应力,为未来整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做好人力资本准备。这是一项关系长期增长潜力和具有未雨绸缪性质的事业,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财政责任,不断加大投入。

最后,从中国国情出发,面对养老金缺口,提高养老保险参与率,比节约养老金支出更为重要。在老龄化进程加速的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面临下列三种调整或其组合,以求解决养老保险资金不足的问题,即提高缴费水平、降低养老金给付水平,或提高领取养老金的年龄要求。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主要依靠青年农民工,需要大幅度提高他们加入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水平,是我们独特的优势,有利于缓解养老金不足的压力。

 

责任编辑:宋歌
来源: 《今日中国论坛》
1 2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