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梦想的代价:从“造反派”到政治偶像

2013-01-25 08:10:09 作者: 钟雪萍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前几天,美国媒体洋溢着“正能量”,既渲染着奥巴马第二届总统就职宣誓的到来,又宣传着“马丁路德金节”的意义,前者法定为1月20日,后者今年落在1月21日。

确实,马丁路德金1963年“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在2008年得以实现,甚至超出其列举的那些梦想:2008年,黑人首次成为美国总统,并在2012年获胜连任,于2013年1月20日再次宣誓就职。

只要了解美国历史上的黑奴史,南北战争后继续存在了一百年的种族隔离史,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集体有/无意识,及其如何在1960年代激烈的民权运动冲突中表现出来,又如何作为这个国家难以愈合的历史创伤继续存在着,就不难想见从马丁路德金到奥巴马的重大历史意义。

然而重大历史意义下仍然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种族歧视是否消失?没有消失的话,它以何种形式继续存在着?为什么?在各类较高水准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讨论里,可以感觉到,人们普遍认为在种族问题上变化很大,尤其在法律的话语里,在法律制约下的社会文化体制话语里(有人称之为“政治正确的话语”),以及在人数壮大了的非洲裔中产阶级人群里。但与此共存的,除了不再赤裸裸但事实上仍然存在的种族偏见以外,是明显的社会和经济层面上的隔离:贫穷的黑人大多聚居在城市里,非洲裔族群里穷人的比例高出其它族裔的比例, 在各类监狱里占的比例亦比其他族裔高出很多。马丁路德金留下的政治遗产有力量改变这一现实吗?

有朋友说改变不了。因为看似吊诡但其实并不尽然的是,在非洲裔美国人当上总统的美国,历史上的那个马丁路德金,在现实结构里是无法存在的。他将被视为“搅局者”,不知感恩,还喋喋不休;他会被媒体全面封杀,总统本人也不会跟他打交道。不是吗,当初奥巴马竞选总统时,他昔日的教会牧师说过比较激烈的批评种族歧视的话,被主流媒体曝光并加以攻击,奥巴马最终不得不公开宣布退出该教会。

因此,1960年代作为民权领袖的马丁路德金,和暗杀后被逐渐偶像化的马丁路德金,必须各自置于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才能被历史和辩证地认识。

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

1950年代和1960年代,二战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是绝大多数黑人被继续排除在受益者人群之外。南方的11个州,继续沿用19世纪南北战争后出现的各种种族隔离政策。在冷战时日中天,世界各地发生着不同性质的革命和政变的国际大背景下,美国国内保守的主流文化,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社会现实,成为当年揭竿而起的反对者“造反”的对象。马丁路德金是诸多“造反派”中的一员,1957年起担任“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的领导人,直到1968年被暗杀。与其他反对种族隔离的组织和领导人物不同的是,他选择了甘地式的非暴力方法,这很可能是他日后被主流社会接受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即使坚持非暴力,马丁路德金身前在认识和行动上的变化,使他逐渐被视为国家和社会的威胁。让当时的主流统治集团倍感威胁、来自于马丁路德金的“正能量”,恰恰是在1963年以后,他从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扩展到反对越南战争,支持工人运动,反对经济不平等。1968年被暗杀前,马丁路德金公开反战,呼吁解决贫穷问题,并活跃在包括要求经济平等的游行队伍中。如此,作为黑人牧师的马丁路德金被认为“多管闲事”了,而这些“闲事”直接冲击经济层面,是主流统治集团所最不能容忍的。可以说,尽管主张非暴力,历史上的马丁路德金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式的“造反派”头头,他不仅反对种族隔离,为黑人争取平等权益,而且还支持工人运动主张经济平等。因此,历史上的马丁路德金不仅被逮捕29次,被扔砖头,被人刺伤,被公开和秘密地恐吓,还被联邦调查局监听长达五年之久。

有意思的是,如今,除了历史学家,很少有人把他所领导的斗争与争取经济平等及其内在的“阶级”问题联系起来。这个被抹去“激进化”色彩的马丁路德金,产生于198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政治语境中。

1986年,时任总统里根签字,联邦政府正式将每年1月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日”(其生日为1月15号)。1992年,在老布什任期内,确定这一天应该成为国定假日。之后10年里一直到2002年,这个国定假日才得到美国五十个洲的全部认可。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马丁路德金从一个被主流社会排斥的“造反派”变成由国家认定的政治伟人。而恰恰也是在这一过程中,用一位美国朋友的话来说,被举国纪念的马丁路德金同时也变成了“被拔掉利齿”(defanged) 的政治偶像,一位对主流统治集团失去威胁的历史人物。

也巧,前几天,美国公众广播电台NPR每周一次的“关于媒体”(On the Media)节目里,有关“我有一个梦想”演说“商品化”的讨论,给“被拔掉利齿”这个说法频添了几层复杂层面。

复杂层面一,据报导,马丁路德金当年最大的天赋之一就是他“伶牙俐齿”的演说天赋。身为非洲裔的基督教牧师,他深得美国非洲裔布道传统的“真传”,在学习和实践中练就他人少有的演说能力,在与听众互动的过程中,把要说的话,引经据典,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可以说,正是这一超出常人的能力帮助他在其众多同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民权运动的领袖。

与此同时,报导中提到,牧师布道演讲中的很多说法,典故,甚至演讲的结构等,大多来自于布道传统中的沿承,和牧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在布道的传统里,通常情况是牧师们就某个话题在借鉴他人已有的内容上,进一步阐释和发挥。既不存在“知识产权”问题,也不存在“抄袭”问题。“我有一个梦想”就来自这样的传统,不同的是马丁路德金独特的综合能力和现场发挥,以及这一演说发表的特定场合: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纪念广场上20多万人参加的“进军华盛顿”集会。

复杂层面二,演说后不久,马丁路德金为这一演说申请了专利。如今,马丁路德金家族对这一演说持有专利权,向任何需要使用这一演说的个人和组织收取不薄的费用。如今,最著名的政治演说成为必须有偿交换“物品”,以“知识产权”的合法身份,向有钱者开放使用,并逐渐现身于各种商业广告。尽管“合法”,但不见得无可非议。

复杂层面三,这一经典政治演说被“物化”的过程,恰恰也是美国社会在新自由主义的理念掌控下,逐渐走向更为极端的两极分化的过程。这一过程里被边缘化的,仍然是大量的非洲裔美国人。

复杂层面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也许继续提醒着美国民众,自己国家的种族主义历史和现实中的种族歧视问题。但当这一演说本身在新自由主义时代里被主流化,并且按照市场的逻辑成为被“知识产权”保护,必须有偿使用的物品时,当马丁路德金其它的政治诉求被彻底的“去激进化”和边缘化时,这位当初的“造反领袖”也就可以顺利成章地成为被主流社会接受的政治偶像。

相对而言,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说,1960年代有不少更重要的“造反派”需要被重新叩访。

责任编辑:godstear4u
来源: 观察者网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