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于时语:美国梦为何离寒门子弟越来越远?

2013-01-15 09:04:00 作者: 于时语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美国寒门子弟距离名牌大学和社会上层为什么越来越远?这是一个需要从物质和非物质角度分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社会流动性:曾经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美国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同是基于西方基督教文明,它如何后来居上,超越有数百年帝国史的欧洲老牌列强?一个最通常的回答,是贯穿美国各种阶层的社会活力:美国没有欧洲的世袭贵族和世代相传的社会阶级分野,如果不计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美国梦”对所有人开放,哪怕是一文不名的下层社会穷光蛋,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上升为亿万巨富。百多年前发迹的许多垄断资本巨头,原来都是毫无背景和家族财富的寒门子弟。例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老爹是个伐木工人,钢铁大王卡内基本人是个苏格兰穷苦移民。反过来,富人家族后代难以代代维持富人地位。就这些垄断资本巨头而言,除了洛克菲勒的若干子孙,其他大都已经默默无闻。总之,这不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的地方。从社会学角度,至少在主流白人之中,美国历史上的平民和寒门子弟“社会上升机会(upward mobility)”的确是西方世界第一,似乎人人可及的“美国梦”,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另一个同样关键但不太被注意的原因,是美国悠久发达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它的公共教育体制。美国最老的公立学校——波士顿拉丁学校,甚至早于哈佛大学开办。美国是全球最早普及中小学教育的国家,远远领先于社会等级分明的欧洲,从而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教育程度最高的劳动力,使得美国的制造工业和机械化的农业都领先世界。

更重要的是在过去百多年中,美国人口的普遍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二战以后,美国高等教育从原来的豪门特权向平民社会开放。这里有两个主要历史原因,一是二战末期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老兵法案》,资助后来的大批退伍复员军人接受高等教育。二是公立大学的普及和扩展,大大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社会门槛和费用,甚至有人预言大学教育即将免费,进一步为寒门子弟提供了社会上升通道。从1950到1960年代,不须家庭和父母任何帮助、半工半读念完大学可谓家常便饭。高等教育的民主化,为战后美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和不断的技术革新和革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差不多同时出现的,是美国“限量供应的上层社会入场券” ——常春藤盟校代表的精英教育,逐渐采纳了“唯才原则meritocracy”,而从原先的东北部“蓝血世家”俱乐部,转而对整个社会的智力精英开放,尤其是曾经备受歧视限制的犹太学生。这一发展直接导致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整个美国“上层建筑”和统治精英的成份演变。亨利·基辛格是个典型例子:作为逃出纳粹德国、毫无财产和背景的犹太新移民,他半工半读读完高中后只能进入纽约市立学院继续工读,二战从军复员后才以优异成绩转入哈佛大学,从本科直到博士,最后成为美国首位犹太裔国务卿。哥伦比亚大学本科和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奥巴马当选美国首任黑人总统,可以说是常春藤名校“唯才原则”的巅峰成就。

在民权运动和其他自由主义思想浪潮之中,作为常春藤大学“输送学校”的众多名牌贵族中学(所谓“预备学校preparatory school”),也在招生对象上展开“知识投资”的多样化,扩大富有阶层以外的优秀生源。由于长期的种族歧视,此时被排除在贵族精英教育之外的寒门子弟,主要是黑人等少数民族。于是23家名牌预校于1963年共同创立了“一个更好机会(A Better Chance,简称ABC)”计划,在奖学金下招收贫穷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尖子生。麻州现任州长帕特里克(Deval Patrick),便是在ABC 计划下从芝加哥黑人贫民窟被选拔到名牌预校——麻州弥尔顿(Milton)学院(诗人艾略特和肯尼迪总统两个弟弟的母校),毕业后再进入哈佛就读,从而步入社会上层。

教育两极分化:贫富分化和社会阶级固化之原因

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在过去二三十年中,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明显加剧,这是近年来的一个熟悉题目,特别是经济大衰退后浮现的“占领运动”和去年总统选举中的“阶级战争”,彰显了美国财富日益集中在上层阶级尤其顶尖1%富人手中。一个更重要的现象,是在同一时期中,美国历史上的高度社会地位变动性(social mobility)开始显著弱化,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日益固化,而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的社会过渡。按照多项社会调查,美国下层阶级的下一代子女进入中上阶层的机会,实际已经低于加拿大、法国、德国和北欧各国。穷人子女的社会上升通道不断紧缩,“美国梦”日益可望而不可及。

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纷纷指出美国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阶级世袭固化的共同原因——教育机会和水平的两极分化。这一两极分化现象,在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图一是《纽约时报》去年一篇有关分析列出的大学本科比例与父母家庭收入之间的历史关系曲线。到了2009年,在最富四分之一美国家庭的子女中,24岁时具有大学学位的占82%,在最穷四分之一的家庭里,这一比例只有8%,相差整整十倍!

 

图一

换言之,绝大多数美国上层阶级子女具有大学以上学位,而下层阶级子女完成大学本科教育的还不到一成。这一教育水平差距与贫富两极分化和固化的因果关系,在于高等教育日益成为中产阶级地位的先决条件。或者借用1960年代初期曾经流行中国的说法,美国人面临的社会现实是“进得了大学的穿皮鞋,进不了大学的穿草鞋。”这可以见于美国个人收入与教育水平的关系演变(图二)。 

图二

图二反映的历史趋势,是在高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大势之下,美国蓝领中产阶级的挤压和衰落:没有大学学位的工薪收入日渐停滞,逐渐跌落到大学和专业学位拥有者的一半甚至更低。美国联储局前主席格林斯潘早就看到了美国蓝领职位衰落的趋向,他在国会作证时曾经提到“劳力者”职业将被薪水更高的“劳心者”职业取代。但是对这一转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即大量失去蓝领工作的“劳力者”如何获得“劳心者”的知识技能,格林斯潘却顾左右而言他。《纽约时报》的保守派专栏作家布鲁克斯替格林斯潘做出了部分回答:美国正在退休的劳工的教育水平,高于目前进入就业年龄的新一代,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的现象。高薪劳力者职位的流失加上劳工教育水平的同时下降,是美国中产阶级和藏富于民的社会基础面临的重大危机。这一社会危机的关键动因,除了中小学公共教育质量退化,便是下层阶级日益丧失高等教育机会。

更糟糕的是整个教育体系从历史上的社会上升通道,变成了从父母到子女保持同样社会经济地位的机器。《纽约时报》引用的乔治城大学教育专家Anthony Carnevale说得好:“(美国)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一个世代复制特权的有力机制。”

责任编辑:godstear4u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1 2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