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黄树东:警惕全球化抑制中国技术创新(2)

2013-01-11 10:49:20 作者: 黄树东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谁控制了核心技术,谁就能通过世界分工控制全世界的整个产业,谁就可以通过这种技术上的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谁就可以通过市场力量压制乃至扼杀其他国家的自主技术创新,谁就可以将其他国家的相关产业置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和仁慈之下。在今天的世界上,控制或垄断核心高技术是实现世界财富分配的一个重要方式。

从纯商业的角度讲,中国如此庞大的计算机产量实际上成了推销别人核心技术、扼制自主技术的工具,在为他人做嫁衣。我们每推销一台这样的电脑,就相当于为拥有核心技术的对手开拓了一块新的市场。中国生产的计算机大量涌入世界市场之时,就是那些核心技术及其厂家征服这些市场之时。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们在这些计算机上添加的只是加工组装这类低技术的东西,而这些低技术作业是可替代的,握有核心技术的国际资本可以将计算机的生产组装转移到别的地方。一旦这种可以置中国计算机产业于死地的事发生,中国自然失去了那些我们曾经努力开发的市场。那些曾经寄托着我们计算机产业梦想的市场自然而然落入了控制核心技术的一方。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中国如此庞大的计算机组装和推销规模已经成了妨碍中国自主技术创新的陷阱。计算机的核心产品是芯片,例如人们购买一台计算机关心的是其芯片和厂家。消费者可能不在乎计算机是由联想、戴尔或别的什么厂家生产的,但是却会关心芯片是谁生产的。我们每推销一台电脑,就推销了一块别人的芯片,就为别人的芯片业开辟了一片新的市场。而别人的芯片业的市场越发展,他们在市场中的发言权越大,市场对其依赖性越大,新的芯片品牌就越难打进市场,很难形成规模。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计算机产业越发达,我们未来的自主芯片的市场潜力就越小,我们自主技术的市场进入障碍就越大。由于世贸承诺的计算机进口关税为零,在这种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没有政府支持,自主创新很难形成市场规模。我们计算机产业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的可能性就越小。

中国推崇经济效益已经几十年。从纯粹的企业资本效益的角度讲,中国的这种计算机产业模式越发达,中国的计算机行业大规模应用自有芯片和自有核心技术的困难越大。为什么?因为现有技术的商业规模越大,意味着已经投入的资本越多。核心技术的转换意味着这些大规模投资的过时或失效,意味着大规模的新增投资。同时,大规模引入自主芯片可能使企业丧失大量的市场份额。国内外消费者对现有芯片品牌的依赖程度、对新芯片的接受程度等都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商业风险。而我们的企业现在已经转轨,主要受利润动机推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怎么办?“理性的”企业行为是可以预期的,它们可能会拒绝民族芯片。

而世界上那些占垄断地位的芯片商,由于中国计算机业带给他的丰厚利润,使他有能力推出一代又一代的新产品。这种由大规模商业市场带来的利润所推动的不断创新,将很快使自主创新的产品相对老化。

中国计算机产业的这种发展状况和战略没有也不可能托起中国自主计算机产业的梦想。计算机产业只是许多高科技产业的一个例子。全球化就这样使中国经济产生了一种创新抑制,抑制民族自主产业的创新。

发达国家迫使中国承诺高科技零关税,彻底撤掉高科技的保护主义围墙。不仅如此,发达国家和国际资本还通过干预中国的科技主权,来限制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和高科技创新。如前所述,中国曾经宣布在中国境内实施一种新的技术标准(WAPI)。这种新的技术标准将打破发达国家在中国高科技市场的专利垄断,将催生中国自己的民族专利的产生,将推动中国高科技创新,将有利于提升中国有关领域里的竞争力。这项政策的实施,将使国际资本失去它们在中国市场的有关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垄断。

由于害怕失去中国市场的技术垄断,害怕中国民族科技竞争力的增强,发达国家的跨国集团表现得十分自私和无理,决心阻止中国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的努力。在中国宣布了这项政策以后,几家跨国公司联合行动,马上向布什政府和美国国会申述,要求美国政府采用强硬措施阻止中国这项政策的实施。并且宣称,假如中国实施这项政策,他们将共同对中国实施关键零部件的禁运。美国国会立即表达“严重的关切”。

那些认为不通过保护就能全面建立中国自己的高科技产业的人,应当被这个事件唤醒。国际资本和发达国家为了捍卫自己的技术垄断,打击中国的创新能力不择手段。发达国家一面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一面迫使中国实行高科技零关税;一面强化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一面干预中国的科技主权。这种全方位的科技战略的目的是长期垄断高科技,使中国长期处于低端产业,使中国长期成为廉价劳动产品的输出国。在这种全方位的战略进攻下,中国被迫放弃了对民族高科技的保护。在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中,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培养?中国如何攀登高科技高峰?这种全球化和世界贸易符合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大国产业竞争有许多战略。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成功的全球战略。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一方面有人大力提倡中国发展别人的夕阳工业,要为别人再生产30年衬衣;另一方面又受到别人残酷的技术封锁。二者相结合,中国面临严重的产业危机。

中国出口产业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产品的可替代性。这种市场和产业战略使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处于结构性劣势,导致中国产品完全受市场这个权杖的支配,面临价格下降、利润低廉,甚至有失去市场份额的风险。

反观我们中国的这座世界工厂的全球市场战略。我们似乎有意识地选择了低端战略,我们有意识地瞄准了我们劳动力便宜的特点,并把它当成了世界竞争的优势,在产业定位上自觉选择了劳动附加战略。所谓“人口红利”论,是这种战略的经典概括。

不要小看这种可替代性。这种可替代性使中国产品面临残酷的竞争。中国的出口产业完全为最终市场所控制,市场真正成了中国出口产业的皇帝,市场的权杖直接拨弄着中国这座世界工厂。中国那些令人眩目的诸多第一,每天都承受着难以承受的市场压力和竞争压力,承受着利润低下的压力。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海外市场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可以轻易地通过自己生产、通过保护主义把自己的经济困难转嫁给中国。所以,我们市场的脆弱性远远高于我们那些主要的贸易伙伴。这种不平等的贸易关系增加了中国经济波动的潜在风险。

美国开放这种有替代性市场,导致发展中国家在低端产业上进行残酷的价格竞争。而发达国家的市场则享渔翁之利。这种残酷的价格竞争导致出口商利润下滑。为了刺激出口,政府通过多种财政手段使利益向出口产业倾斜,有些国家的政府甚至默许出口商以大幅度降低工资的方式,将这种竞争的后果转嫁给工人,导致工人在劳动率上升的同时,工资下降。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世界工厂模式没有自主创新的动力。这些世界工厂的许多厂家都由别人控制,这些来自于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厂家们大多为短期的盈利目的推动。有许多工厂是建立在单一订单和单一产品基础上的,订单在工厂在,订单无工厂亡。这样的世界工厂如何推动中国走向科技强国的道路?虽然中国有许多自主的高科技产业,但是就中国的出口产业而言,主要走的就是低科技、数量扩张的道路。而我们的经济政策却大幅度向这些产业倾斜。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政策倾斜是催生低技术陷阱、低产业陷阱的原因之一。

一个民族的崛起不是建立在生产多少衬衣、多少鞋、多少玩具基础上的,现代历史上的经济大国都是建立在自主的高科技上的。日本的经济衰退起始于高科技的衰退。大英帝国、美国和德国等经济大国的崛起,哪一个不是伴随着自主高科技蓬勃创新和发展?哪一个不是通过政府保护和资助推动高科技发展的?中国要崛起不能缺少高科技这根支柱,中国要起飞不能没有高科技这双翅膀。中国曾经在20世纪50、60、70年代,创造过科技突破的高潮;中国也一定能在21世纪再创奇迹,掀起新一轮科技突破高潮。

摘自:黄树东:《大国兴衰——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四月网
1 2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