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2012两岸关系:南海、钓鱼岛、和平协议成关键词

2012-12-24 10:12:44 作者: 郭思远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回顾2012年,两岸关系可谓逐步往“深水区”探路。知名涉台学者、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长朱卫东日前对中新网记者分析说,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由开创期进入巩固深化期,这将是一个对两岸信心、耐心和智慧带来更大挑战的全新阶段。

两岸人员往来:民进党指标人物大陆探路

2012年是两岸开启民间交流25周年。两岸双向交流规模从1987年4万多人次增至2011年710万人次。2012年,第二批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试点城市开放,前11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总人数已超过180万人次,同比增长60.6%。

在两岸人来人往过程中,今年民进党知名人物轮番“登陆”尤其引人关注。

3月,民进党发言人罗致政以学者身份出席大陆学术会议;8月,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洪奇昌率团参加社科院台研所邀访行程,民进党智库副执行长萧美琴参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研讨会;“台湾智库”董事长林佳龙以个人身份出席在上海举办的亚太区域发展暨城市治理论坛。

10月,更有民进党指标人物谢长廷以私人身份访问大陆,先后会晤国台办主任王毅、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国务委员戴秉国。他在返台前表态称:“这是互信、互赖的一小步。”

媒体评论说,谢此行可说明,只要双方皆有诚意,大陆和台湾绿营不是没有互动交流的途径和办法,并认为其“登陆”引发的蝴蝶效应必会“发酵”。

然而,受“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影响,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未有实质根本调整。该党主席苏贞昌在“独派”压力下通过设立“中国事务委员会”,未如外界预期展示两岸政策“大动作”。

知名涉台专家、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对中新网记者表示:“目前,民共之间搭建平台还谈不上,但是交流毕竟开始了,并且内容上还需要深入,在面上还应该扩大点。”

两岸经济合作:合作的深化刚刚开始

2012年,“后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代”的两岸经济合作议题逐步迈入“深水区”,一方面,经济问题的解决需要政治领域的“配合”,另一方面,两岸经济议题的后续商谈也需要克服更大障碍。

7月份,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显示出与往届的明显不同,有台媒说,过去七届都是以经贸为主轴,这次不仅增加文化议题,更重要的是将两岸和平发展作为最主要议题来讨论。

台媒解读称,由于这是两岸首次将政治性议题纳入议程,因此可视为自2008年5月两岸关系好转以来的重大突破。此一发展象征着两岸将来的对话与协商将超越经济,朝“深水区”的政治议题航行。

时隔一个月,两岸两会领导人第八次会谈签署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及两岸海关合作协议。

前一个协议尤为台湾岛内关注,由于谈判时程超出台湾舆论预期,一度被视为“深水区”的棘手难题之一,但最终得以“兑现”。

刘震涛表示,“如果从经贸这条主线来看,签署‘投保协议’(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是非常重大的一件事情。因为这件事情已经拖了两年,这是台胞最关心的问题,也是陆资进岛的重要法律保障,这可以增强双方投资的信心,在深化两岸关系上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两岸经合框架后续协议商谈,受到外界关注。刘震涛认为,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还刚刚开始,比如服务贸易合作还没签,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刚刚建立,ECFA的货物贸易商谈离谈完还有相当距离。

两岸在今年初已就服务贸易协议的商谈进程达成共识,并且一直积极努力推动,已在多方面取得成果,不存在外界猜测的“放缓”状况。双方正加紧沟通,争取在年底前尽快完成商谈,交由两岸两会适时签署。

两岸政军议题:南海、钓鱼岛、和平协议成关键词

2012年,台湾历经重大选举,马英九成功连任当局领导人,继续在两岸政策上施展“手脚”。

一是对台湾方面两岸事务机构重要人事大调整,二是持续减少两岸交流限制,修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降低大陆学生、资本的赴台限制等;三是提出加紧与大陆互设两岸办事机构;四是强调保障大陆在台人员平等权益,如大陆籍配偶在台获取身份证由6年改为4年、陆生纳入台湾健康保险等。

而另一方面,台湾方面坚持“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步调。国民党发言人殷玮11月8日表示,两岸交流仍将循序渐进,维持“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原则不变。

大陆方面则对正视两岸深层次政治军事问题表明态度。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11月26日在九二共识20周年座谈会上也表示,两岸关系既存在着历史遗留的症结性问题,也会在发展进程中遇到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从九二共识中汲取的有益养分是,正视而不回避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积极进取地思考破解难题之道,循序渐进地加以务实推进。

为此,两岸以民间先行、学界研讨的方式进行了探索:

在南海和钓鱼岛问题方面,来自两岸的50多位专家学者7月首度就南海问题发布共同意见。《共同意见》设计了两岸南海合作路线图,认为两岸在南海合作的思路上,应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步骤,先从学术性、经济性、功能性领域开始,逐步延伸到其他领域。

意见建议,在合作领域上,当前可在学术研究、人员互访、科学考察、海洋环境保护、油气资源开发、海上污染处理、海上搜救、渔业资源养护、急难救助、航道安全维护等方面进行务实合作。在合作的发展方向上,可就开展南海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合作进行探讨,扩大邀请范围,包括邀请两岸有关部门人士参加,结合两岸有关部门实际情况,提出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建议。

南海研究院10月发布的南海地区形势评估报告指,目前两岸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两岸在合作维权方面有条件实现历史性突破,应进一步提升两岸合作的政治互信和两岸南海事务性合作水平,推动建立两岸军事协调机制和加强两岸南海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拓展两岸在南海的维权空间。

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则为两岸保钓支招,表示应以钓鱼岛为枢纽连接两岸,形成大陆、台湾、钓鱼岛三位一体的生命共同体、行政共同体和主权共同体。两岸军人应携起手来捍卫“祖权”。

在政治军事互信问题方面,12月两岸重量级智囊汇聚“台北会谈”,就政治议题展开 “二轨对话”。 多位两岸专家学者建言,应积极推动两岸政治对话,为政治谈判创造条件。

比如,朱卫东建议,要有计划地开展两岸具有官方背景的智库学者的对话交流,在时机成熟时,进行官方授意或授权的“二轨对话”。又如,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提出,早日研议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商签和平协议的步骤与内容,等等。

分析认为,在两岸尚未就政治关系、军事互信等政治议题展开正式协商之前,两岸专家学者先进行对话,可起到试探“水温”、化解分歧、凝聚共识的意义。

这样的“探路”方式已经获得大陆方面的支持。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12月12日例行发布会上即表示,两岸之间的政治分歧客观存在,不能视而不见。从目前情况看,由两岸学界和民间人士先行探讨,应该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2012,多方面的“探路”只是开始。朱卫东表示:“在两岸关系向‘深水区’推进的时候,两岸能否继续保持和增进同舟共济的政治互信,对同在一条船上的双方来说至关重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责任编辑:宋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