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张敬伟:收入分配改革迟缓,内需市场无法激活

2012-12-18 09:54:43 作者: 张敬伟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此前高度关注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没有出现在对外发布的消息中。据媒体透露,遭央企等利益团体掣肘太多,各方仍存在较大分歧,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再延期。(12月17日《中国证券报》)

收入分配改革8年磨一剑,但这把攸关国之大计和民生福祉的利剑依然未能出鞘。原本改革方案6月出台,后来推至10月,再后延至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收官,方案没有提及,估计要展期到来年甚至更久远了。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事实上处于时不我待的趋势中。迟滞这一改革,不仅让民生失望,而且无助于激活内需市场。在外需不振,投资过度负效应彰显的现实尴尬下,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被利益团体制动太久,恐会消耗掉内需引擎内需市场的原动力。

统计数字表明,2012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5%,超过了同期投资50.5%的贡献率,这一情况是自2001年以来首次出现。消费对宏观经济的贡献,除了投资和外需不振表现出来的相对优势外,更多的是公众对于收入分配改革充满希望和愿景所致。若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成为遥遥无期的纸上蓝图,国人的消费力也会疲软下来。

激活内需市场离不开这些基本要素:满足公众基本需求及高质量生活方式的社会产品、合理的税费水平和流通成本、完善的市场监管、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最重要的是社会财富的均化。最关键的,乃是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国民收入水平,是指国民均富水平而非平均收入---所谓人均GDP达中等发达国家,这个平均是虚妄的,不能彰显真正的民富,而只是一个量化的国富指标。一方面,中国GDP体量仅次于美国是多年来粗放式增长的结果,并非实实在在的增长。另一方面,中国收入差距的两极分化,经济学者王小鲁2010年所做的调研报告指出,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最新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基尼系数达到0.61,远高于全球0.44的平均水平,属于联合国定义的收入差距悬殊的社会。不同行业收入的差距也高达5-10倍。

两极分化语境下的平均收入,是不具现实意义的,这和彩票平均得奖率的虚妄没有任何区别。

两极分化,固然使得新富者阶层的消费力增强。但尴尬的是,新富者阶层的消费力主要聚集于高端奢侈品,中国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奢侈品消费国,指的是富豪们在国外的烧钱,对于内需市场启动并未正面意义。相反,富豪们资金的外流,以及在房市和资本两大市场的投机,并借助法治不健全的偷漏税以及对权力的腐蚀等等,可能给中国市场带来更大的消极影响。中国社会的“仇官”、“仇富”情绪的发酵,绝非偶然。

因此,特殊群体的高消费是支撑不起中国内需市场的,更不能从根本上拉动中国经济实实在在的增长。只有激活13亿民众的消费力,才能盘活整个内需市场,这才是提振中国经济永续发展的原动力。

而这,就要进行收入分配改革,用政策、市场、财税、社保等多种手段,提高全民收入水平,在多层次的收入分配中既调收入结构又用税费手段,既补差低收入增量又提升收入分配内涵,公平地涵养中产阶级阶层,打造橄榄型社会基础。

利益阶层的掣肘,如央企高管的强力反对,如财税部门的阻力,恰恰反正了收入分配改革必须加速而不得迟缓。前者,垄断行业的特权与高福利是形成收入两极分化的主因之一;后者,是导致国富民穷结构性矛盾的关键。

有专家认为,经过测算与对比日韩经验,中国GDP增长5.5%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事实上中国多年来GDP增幅高达两位数,但居民收入水平增幅总是跑不过GDP和公共财政增幅。

现在进行收入分配改革,正当其时。因为按照“实实在在增长”的7%-7.5%计算,若收入分配改革启动,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依然能够实现倍增。

国民收入均衡而且倍增,再加上社保医保制度的保障及税负政策的合理,13亿人的内需市场自然也就激活了。

值得一提的是,收入分配改革固然牵涉多维的利益博弈,但基于国家永续发展和民生福祉,倾听民意声音更为重要。

 

责任编辑:宋歌
来源: 作者博客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