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周志强:中国新穷人的焦虑与光棍节消费狂欢

2012-12-07 08:29:40 作者: 周志强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光棍节的消费狂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穷人群体浮出水面后的焦虑,同时也看到了这种焦虑怎样被悄悄转化,并潜伏起来,期待下次爆发。

 

2012年11月11日,我们目睹了一场空前的网络消费大狂欢。上百亿元的营业额背后是不同群体表现出来的空前的花钱热情。一则新闻说,一位“网购达人”为了抢购到心仪已久的商品,从11日零时开始就坐在电脑前搜索商品,准备“血拼”一把。由于精神过度集中,血糖含量急剧下降。而不吃不喝的他在18时许晕倒在电脑桌旁。在一个信仰缺失而文化认同多元的国度里,似乎只有打折消费才会聚集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也似乎只有在打折消费的时刻,才会表现得如此执著。

殿堂购物的文化逻辑

选择光棍节成为消费狂欢的节日似乎不难理解。一方面,诸多商家早就对“双11”有各种盘算,希望可以在“后国庆”日子里打造出一个刺激消费的新节点;另一方面,今年光棍节恰逢周末,从10月8日到12月31日漫长的“无消费岁月”被借机打破。光棍节的诞生,显然是今天无处不在的消费主义文化浸染的一个后果。

问题在于,为什么我们如此需要这种浸染呢?

在这里,光棍节狂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社会心理现象:现代的人们在消费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现代社会价值实现的瞬间,似乎都必须凝聚为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购物的时刻:在一个物化的时代里面,只有貌似或者真的一掷千金、购物回家的时候,才是骄傲满满、主体感膨胀的时刻。芭芭拉·克鲁格说,我买故我在。购物早已不仅仅是把自己需要的物品搬回家的过程,而是一个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的过程。

从一般意义上说,“消费”变成了为当代社会普通人生产神圣感的一套编码体系。人们不再通过劳动本身获得价值感,而是通过劳动之后的购物和享受获得价值感。有趣的是,从广告到物流、从身边同事的话题到商家更新换代的产品,整个社会都在构造着对消费的憧憬和期待。消费让女性以王者的形象出现在购物天堂中,让男人以胜利者的心态携带自己的女人穿梭于都市目光中。

换句话说,无论怎么掩饰或者强调自己需要购物,购物本身都已经脱离了它本来的意义,成为可以独立表达人的主体价值的形式。在一部叫做《天生购物狂》的电影中,女主人公总是无法拒绝商品神话所呈现出来的召唤力,最终变态地将自己的房间变成了各类名牌商品的储物间。有趣的是,电影一方面呈现这位女生的购物癫狂行为,另一方面,却又在向观众叙述“疯狂购物”的巨大喜悦和自豪感。当影片中一位“蜚声国际”的女心理学家,以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像一个女王一样扫荡大型购物商场中名牌专柜的时候,观众们立刻明白了:购物的错误只在于没有支付能力。

简言之,一切成功者的标准在人们扫荡名牌的时刻诞生了:只有有能力购物的人,才称得上是现代社会里的成功者。

责任编辑:godstear4u
来源: 观察者网
1 2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