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林毅夫: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2012-10-31 08:02:12 作者: 林毅夫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因为政府资源是有限的,它必须把有限的资源做一个策略性的配置。这个策略性配置必须支持某些特定的有前途的产业,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和改革至关重要。这里面关键的是,如何平衡市场跟政府的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克服现在的问题,并且创造条件不断地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中国现在的市场体制还不完善,过去这三十几年改革实行的双轨制造成很多扭曲,这些扭曲带来收入分配不断恶化,引发贪污腐化等各种问题,所以要改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不是静态上的简单配置,还得靠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诸多外部协调问题,如果中国政府像智利政府那样,认为市场就可以完成,那么许多新产业不能出现,一旦没有新产业,即使有很完善的市场制度,也不会有技术不断创新和产业不断升级,这个中等收入陷阱或者低收入陷阱就会成为必然。

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平均每年9.9%的速度持续增长,从一个非常低收入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1979年,中国人均收入不及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1/3,而到2011年为止,中国的人均收入达到5400美元,今年应能超过6000美元。取得骄人成绩同时也有很多问题令人担忧,包括收入差距的急剧扩大、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贪污腐化的日益严重等。最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许多国外声音质疑,中国会不会出现硬着陆?一旦出现硬着陆,再加上社会腐败、收入分配问题,可能造成中国整个政治跟社会稳定不能维持,进而导致经济增长继续减速。

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回顾历史,通过分析1950年到2008年的最新数据,可以看到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28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与美国的差距缩小了10个百分点或者更多。这28个经济体中绝大多数是欧洲国家,如果再剔除掉石油和钻石生产国,只剩下12个经济体,这意味着什么?从二战到现在,世界上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实际上陷入了低收入陷阱或者中等收入陷阱,真正打破这个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是非常少的。

当然,并不能断言,从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再继续从中等收入变成高等收入是不可能的。这12个国家和地区中,许多是我们的近邻。比如,五十年代的台湾和韩国,人均收入都只有美国的10%左右,他们当然算是低收入经济体,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后它们经济开始持续发展,到2008年的时候人均收入都超过了美国的60%,已经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同样,日本、香港、新加坡当时的人均收入只达到美国20%的水平,与我们现在的情况相仿,但他们经历了持续经济增长之后,日本曾经达到美国80%的水平,现在降到70%多,而香港、新加坡的人均收入都达到美国的80%甚至更高。所以东亚经济体有能力从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然后继续走向高收入。而且,这不仅存在于东亚经济体,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有出现。

以爱尔兰和智利为例,从上世纪初开始,两国基本一样,一直占美国人均收入百分之三十左右,这种相似情形一直持续到七八十年代。但是八十年代末以后,智利跟美国的差距没有缩小,爱尔兰却在2005、2006年左右实现人均收入与美国持平。由此看来,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必然。既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基本上所有的国家在取得政治、经济独立之后,都在努力发展本国的经济,追求国家的现代化,试图缩小跟发达国家的差距,比如拉丁美洲各国,那么为什么只有那么少的经济体成功,而大多数经济体失败?我们有一句话,思路决定出路,在我看来,大部分国家的思路是错的。

不管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落后国家,在工业化以后,在进入现代经济增长以后,其持续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能否实现技术不断升级创新,能够实现产业不断升级,不断从低附加价值部门转向高附加价值部门。五十年代的时候,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非社会主义国家,当时的政策都与中国的“超英赶美”政策类似。他们称作是结构主义战略,中国则称之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发达国家国富力强,是因为其人均劳动生产率非常高,是因为拥有现代化的产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没有那样的产业,是因为其主要是落后的农业经济或者矿产经济,劳动生产率低。因此,要变成现代化的国家就要有现代化的产业,而为什么没有现代化的产业,当时他们诊断为市场失灵,并提出政府要干预动员那些先进产业。然而,那些措施一一失败,最后造成企业没有自生能力,政府被迫实行各种保护补贴。政策推行二三十年之后,这些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还进一步扩大了。

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华盛顿共识”成为主导思想,即新自由主义。当时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绩效普遍较差,是因为没有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将发展中国家失败归咎为政府失灵。因此,按照华盛顿共识提出的休克疗法,就是要建立一套让市场经济体制良好运行的自由化政策。这种政策引导之下,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绩效比六七十年代还差,平均增长速度降低,危机发生频率提高。

那么,成功国家和地区是怎样的情形呢?实际上,他们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比较优势。起初,往往推行劳动力相对比较密集的产业,利用其竞争力,积累资本,实现产业不断升级,当然这个过程必须以市场为基础。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政府因势利导,有所作为。对于东亚经济体,不管是日本、韩国还是台湾,或者是大陆这几年,政府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仍然将爱尔兰和智利对比来看,智利一直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最终失败,而爱尔兰采取了有效的产业政策,实现了经济起飞。七十年代以来,根据华盛顿共识的思想,智利一直努力克服政府失灵,完善市场。如果按照华盛顿共识的内容来看,他们做得非常好,比如按照世界银行的企业经营指标衡量,它全世界排名第14位,刨除发达国家,它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但是七十年代以后,它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新的产业,结构变迁基本停滞,创造就业相当困难,收入分配不断恶化。九十年代,英特尔为了实现分散化,想到拉丁美洲设厂建基地,它一开始洽谈的是智利政府,英特尔提出自己有几十亿美元的投资,要求政府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并且为配套生产需要的人力资本,提供相应的劳动力。智利政府却认为,这是市场的事,不应该政府干预,予以拒绝。后来,英特尔转到了哥斯达黎加。结果,哥斯达黎加改变了曾经百分之九十的出口产品都是农产品的落后情形,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收入增长。

再看爱尔兰,爱尔兰原来被称为欧洲的乞丐,虽然其教育水平非常高,各方面也没有问题,又是英联邦制度,也讲英语,但就是不能创造就业,导致大量人口外流。仔细研究爱尔兰发现,它实际上五十年代开始就有产业政策。当时产业政策是,只要证明投资是为了出口,政府就有优惠。1987年以后,它有所改变,开始实行选择性的产业政策,只针对信息、电子、化工和制药这四个产业。政府积极到国际上把美国的跨国公司引进来,很快就形成了几个产业集群,并且非常有竞争力,之后爱尔兰经济就发展起来了。

鉴于中国目前所处的阶段,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最主要的是以下两点。

第一,怎样创造条件让经济能够不断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快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第二,中国现在的市场体制还不完善,过去这三十几年改革实行的双轨制造成很多扭曲,这些扭曲带来收入分配不断恶化,引发贪污腐化等各种问题,所以要改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不是静态上的简单配置,还得靠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诸多外部协调问题,如果中国政府像智利政府那样,认为市场就可以完成,那么许多新产业不能出现,一旦没有新产业,即使有很完善的市场制度,也不会有技术不断创新和产业不断升级,这个中等收入陷阱或者低收入陷阱就会成为必然。

目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些必要帮助,主要通过四种方式:专利,对基础科研的支持,政府采购,对某些技术或产品的行政指令。因为政府资源是有限的,它必须把有限的资源做一个策略性的配置。这个策略性配置必须支持某些特定的有前途的产业,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和改革至关重要。这里面关键的是,如何平衡市场跟政府的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克服现在的问题,并且创造条件不断地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责任编辑:godstear4u
来源: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