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刘涛:琉球对华认同感及琉球“脱日入中”策略

2012-09-20 07:15:00 作者: 刘涛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中国的琉球战略应该在文化回归的旗帜下逐渐过渡到在国际法法理上推动琉球走向复国的道路,逐步建立亲华政府,实现琉球的“再中国化”。一旦琉球“脱日入中”这样的战略目标实现,日本将彻底被强盛的中华削弱,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亚洲和平小国。

 今天中日的对垒虽然不一定体现为战争的形式,但一定表现为低烈度或中等烈度的冲撞、冲突和临界对峙,一定规模的军事冲突也不能完全排除。但如果中国能在钓鱼岛问题上取得战略上的突破,我们应该适可而止吗?答案是否定的。日本阴鸷冷酷、喜欢报复、爱走极端等基本民族特征,决定了我们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彻底消除日本的战争潜力,让日本永远失去发动战争威胁邻国的能力,彻底剥夺日本东山再起复活军国主义幽灵的能力,永远做一个无害的和平国家。日本可以成为东方的瑞士,但决不能成为东方的普鲁士。今天中日的对垒虽然不一定体现为战争的形式,但一定表现为低烈度或中等烈度的冲撞、冲突和临界对峙,一定规模的军事冲突也不能完全排除。但如果中国能在钓鱼岛问题上取得战略上的突破,我们应该适可而止吗?答案是否定的。日本阴鸷冷酷、喜欢报复、爱走极端等基本民族特征,决定了我们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彻底消除日本的战争潜力,让日本永远失去发动战争威胁邻国的能力,彻底剥夺日本东山再起复活军国主义幽灵的能力,永远做一个无害的和平国家。日本可以成为东方的瑞士,但决不能成为东方的普鲁士。

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舆论对于琉球群岛的意识开始逐渐增强,从一开始的民间讨论,延伸到学界的讨论,再到主流媒体和席卷网络世界的热烈讨论,迅速引发了中国公众的“琉球群岛热”,相信琉球群岛问题很快会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中国公共政策和外交战略最新的组成部分。

然而在诸多讨论中,我们还无法确定一个基本战略目标和基本共识,在琉球问题上我们要达到什么样一个目标,我们未来该如何界定琉球和中日美的关系?琉球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够确定一个基本目标,那我们该运用如何的手段来实现我们的目标?具体而言,我们下一步究竟该做什么?

在钓鱼岛风云如火如荼的发展中,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琉球问题。

当前,我们媒体和网联网讨论得较多的是琉球在历史上和中国的联结及日本吞并琉球的过程,以及二战后琉球被当作主要战场的悲惨命运以及美国如何在琉球驻军,并一步步地将琉球的管辖权转交给日本。在这样的讨论中忽略的往往是讨论琉球人本身对其前途命运的看法。琉球人的基本认同感是什么?琉球人对其历史文化的诠释是什么?今天琉球人的文化基础和文化根源分别是怎样的?琉球人对未来的要求和基本政治诉求是什么?什么样的政见在琉球最具代表性?琉球人怎样看待自己和日本、美国、中国的关系?琉球独立运动中有哪些重要人物,重要的组织机构,他们基本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诉求是什么?

多问一些为什么,多做一些扎扎实实的研究,多阅读一些关于琉球的实证调查文献,有助于我们了解真实的琉球,做到对琉球情况精、准、细、全的把握,有助于我们真正提出切合实际的琉球长策和富有远见的琉球战略,切忌将自己的想象和期待代入到琉球人的观念中去,认为我们的主观想法就是他们的想法,这往往和真实的琉球会有很大的差距,认知的偏差导致实践中政策的盲动和战略误读。

认同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一个民族对于其历史、文化、传统和世界观的集体记忆和自我反射,在一个认同感不断起伏或是认同感非常复杂的地区人们最常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是谁?”“我们是如何与他们区别开来的?”一个民族对自身认同感的认识往往取决于“我者”与“他者”的区别,通过与他人和他族的区隔我们才能确定本族的概念和本族的认同感。举个例子,相较日本人我们就会强调自己中国人的属性,但在没有外来群体的区隔下,我们就会强调次国家群体的区域身份,比如南方人—北方人,北京人—上海人等。

琉球在历史上经历了非常复杂和反复的认同感变迁,著名的华人学者、现任琉球国立大学教授的林泉忠称琉球居民的认同感表现为三起三落的对“祖国概念”的寻觅和犹豫,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一种认同感的波动。在古代的东亚,分裂的琉球群岛从隋唐时期就和中原发生了联系,并且接受了盛唐时期的中原文化而成进入文明时期。明朝初期,明政府又协助琉球群岛英雄人物尚巴志,以中山王的身份建立了尚氏王朝,统一了琉球。在这一尚未进入现代民族国家的时期,琉球国成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并纳入了中原文化的“中华世界体系”之中,参与了大明帝国的海上贸易圈,但琉球同时又保留了相对本土的琉球意识。1609年日本鹿儿岛萨摩藩用武力争夺将琉球纳入了藩属,从这时开始,琉球事实上进入了“两属”时期,即同时向中国的明政府和日本的幕府称臣纳贡。琉球在进入中华世界体系的同时,被迫向萨摩藩缴纳沉重的赋税。琉球人形容说“唐乃伞,大和乃马蹄,冲绳乃针头”,也就是说,中国像大伞护佑琉球,日本像马蹄践踏琉球,琉球本身像针头一样微小,由此可以反映出琉球人对中日之间的好恶之情。

1874年,经历明治维新的日本逐步蚕食和吞并了琉球,摧毁其王宫,屠戮其国王,灭亡其历史,并于1878年设置冲绳县。之后琉球居民历经延绵不绝的反抗,并求诸清政府干预但俱遭失败,著名的琉球抗日复国人士林世功因觉复国无望,于1880年在北京自杀身亡。而后,部分琉球精英也逐渐发展了对日本的认同感。二战末期,日本驱使大量的冲绳居民自杀为日本皇军殉葬,导致冲绳居民远超日本本土居民的死亡比率,这引发了冲绳居民的愤恨。在二战后美军的占领下,琉球短时间内出现了琉球复国意识的复苏,但很快,琉球人出于对美军统治的反抗,要求重新加入母国日本。但日本在与美国的谈判中,出卖了琉球人民的利益,并未能驱逐美国在冲绳的驻军,琉球人在短暂的日本意识复苏后,又转向了琉球复国意识。尤其在美国重返亚洲,加强对琉球驻军的步伐中,琉球人要求自治、自立的意识日渐高涨。

由于独立的话题非常敏感,琉球人尽量避免采取对抗性的独立诉求,而是要求更多的自主和自治权力,强烈要求日本中央政府减少对琉球的干预。根据林泉忠教授2005年大型抽样调查显示,琉球群岛上,40.6%的居民认为自己是“冲绳人”,21.3%的居民认为自己是“日本人”,36.5%的居民认为自己既是“冲绳人”,也是“日本人”。 

通过理性科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琉球文化中存在着中华文化、本土文化和大和文化三种元素。其中,中华文化是其远古的历史文化根基,琉球本土和日本一百三十八年的统治塑造了琉球当今的基本文化和国族认同感。在反抗美军占领的过程中,琉球居民曾一度要求回归日本,在愿望没有实现的情况下,琉球人的认同感开始摇摆于“冲绳人”和“日本人”之间,其中,自认为是“冲绳人”的占据多数,自认为是“日本人”的则占据第二位,琉球的认同感摇摆于“冲绳”和“日本”之间,同时,远古时期的中华文化则深深地隐藏在琉球人的文化认同感中。

根据当前琉球的状况,我国不宜冒进地提出“琉球回归中国”这样的观点,而应该支持和鼓励琉球人民自身追求自治和独立的运动,从理念层面鼓励琉球居民的“民族自决”和“自治自理”,并为“琉球复国运动”创造条件。在文化领域,我们应该鼓励琉球文化和精神上重新归属中华文化,以文化的共同基础和远古共同文化历史记忆为杠杆,促进琉球和中国一家亲,最终促使琉球产生亲中国和亲中华文化的自治政府。在条件成熟后,可以推动琉球人民进行公投表决,琉球的最终独立复国或是回归中国都应该是可能的选项。

责任编辑:godstear4u
来源: 观察者网
1 2
相关推荐: 琉球刘涛认同感日本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