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彭晓芸:“理想主义”的失灵

2012-09-06 09:51:19 作者: 彭晓芸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我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是生活的本质。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它将你们纳入主流价值体系,这会影响你们的价值观念。我希望你们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中完善自己。”

这是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致词。这篇演讲录在微博上广为流传,观者多有喝彩。对理想主义的召唤,道义上总是占据高地的,尤其是当人们把这样的告诫和讲者此前拒绝抄写领导人“讲话”的佳话结合起来,王安忆的言行是有内在一致性的,赞誉她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的作家并不为过。

与实用主义的功利价值观保持距离,“不要急于加入竞争”,这看上去很美。遗憾的是,几乎能断定这样一番话的道德感召力正在快速地递减。

这一代青年,是被物质主义席卷的一代,也是面临上升通道日益窄化的一代,在残酷和逼仄的现实面前,“理想主义”失灵了。

一位网名叫“太蔟”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对此直言不讳,在转发王安忆的这篇演讲时,他狠狠地给了当头一棒:“没家底的毕业生最好别听这种空头文学家的论调,否则会‘死’得很惨。”

泼冷水总是不受欢迎,却道出了几分真相。这是一个文学凋敝、抒情话语日渐无力的时代,正如作家莫言关于微博的几句感受性评议引起的轩然大波那样,文学家们的个体经验往往并不合每一个人的时宜,他们的创作富矿所倚赖的是过去的人生经历,与当下却多有疏离和隔膜。让这一批“知青作家”来对热辣滚烫的当下发言,与其说他们透支“理想主义”的道义资源,不如说是乌托邦话语在时代的断裂处六神无主了。

王安忆曾经对80后“作家”这样“畏而远之”:“我也不敢对80后们发言,因为他们一个个骂起人来都挺厉害的。但是我想这也不是个人的问题,是一个时代的问题。”

在一板一眼、刻苦勤勉的王安忆那里,对鸿沟以外的世界保持沉默和距离,是她高贵的诚实。经典写作与粗制滥造是不可兼容的。

让王安忆感到“无能为力”的,不只是80后,还有城市。王安忆自述:“我和城市的关系是一种非常紧张的关系。”在王安忆看来,“写作者都是生活的弱者,不是那么积极参加生活的。”在强悍的城市面前,王安忆承认,写作者是虚弱的,是被它改造的。

写作,是文学家们“蜗牛的壳”,他们背着它在城市里游荡,却常常躲避外面坚硬的世界。

在这个维度上,文学家们怂恿的理想主义,恐怕是无力的。或者这么说,“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中完善自己”需要资本和门槛,它不是每一个人的路径。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作者博客
1 2
相关推荐: 理想主义彭晓芸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