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文扬:近代“湖湘精神”的文化源流

2012-09-03 13:54:59 作者: 文扬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如此看来,这一脉精神传统并不会轻易中断。就像是蜿蜒北上的湘江,它还在寻找着下一个出山的峡口,奔向下一个可以让它一泻千里的平原大地。但愿,今日湖湘大地上正在开展的“四化两型”社会的建设中,也将有湖湘精神的最新展现。

近代“湖湘精神”的文化源流——湖南行随笔之三

区别于中国其他地方,湖湘大地有一个人文景象格外令人印象深刻:它是近代以来诞生了最多风云人物的英才摇篮。

原长沙府一带,方圆不足百里的地界,却是王夫之(船山)、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谭嗣同、黄兴、谭延闿、齐白石、金岳霖、周光召、田汉等人共同的故乡,也是毛泽东、李立三、任弼时、刘少奇、彭德怀、胡耀邦、陈赓、左权、王震、李富春、耿飚、黄克诚、萧劲光、程潜、陶峙岳、陈明仁等人的出生地。

这群湖湘子弟之间,或互为同志,或互为死敌,或互为同志之后又互为死敌,但无论相互关系如何,也无论各自历史功过如何,还是有着明显类似的精神和气质。

有人将其归纳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湖湘精神,似有道理,可是这种独有的精神取向又从何而来?更为悠远的文化源流又藏在何处?

同为儒家士大夫,为什么其他地方的人物大多都受到道家和佛家出世精神的强烈影响,往往表现为半心半意的入世,并不过分汲汲于事功,惟有近代以来的湖湘士大夫群体入世最深,在立德、立言、立功等事业上,普遍有着难以遏制的冲动?

同为儒家士大夫,为什么其他人大多都秉持传统儒家的历史观,坚持着“遵先王之制,法先王之道”的信念,即便是革新也要“托古改制”,惟有近代以来的湖湘士大夫群体,不为古学所囿,专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境界,普遍有着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激情?

有一个问题尤其重要:在毛泽东这位本质上仍是湖湘士大夫的革命者那里,深厚的湖湘儒学传统与共产主义哲学中的彼岸理念、目标文化、乌托邦情结等西方舶来品之间,竟然结合得天衣无缝,全无冲突,这其中的内在联系是什么?从半心半意的入世,转为全心全意的入世,再转向非常接近西方现代化哲学中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精神的“经世”和“造世”,这几个意义重大的“现代性”转向,为什么最充分地体现在了近代以来的湖湘士大夫群体身上?

具体到毛泽东,他不是道家,更不是佛家,尽管他曾有“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之语,却也没有成为曾国藩式讲求“进德修业”的儒家。从他典型的湖湘儒学背景中,竟能开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造世”境界,这其中的来龙去脉何在?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四月网
1 2
相关推荐: 湖湘精神源流文化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